分享

中医说的“湿”,在西医上被称为什么?

 秋水共蓝天 2020-02-14

中医的“湿”西医叫什么?目前没有一个简单对应的概念,这就正好说明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湿字为显边三点水,意寓和水的关系很明显,而湿在中医学中有更多的含义。但中西医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我们不妨进行一些中西医相关性讨论。

1、湿作为取类比象的含义,中医有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的认识方法,通过综合观察各种现象以了解其本质,这是一种辨证法思维。而西医建立在解剖和实验基础上,作为求证医学,绝不能把没有物质结构和实验数据的比喻作为证据,就这一点而言中西医基本无法沟通。

2、湿作为中医外在病因概念,也就是所谓外湿、湿邪,是引起很多疾病的原因之一。西医对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重点是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病毒、寄生虫等。也有研究证实:气象因素与小儿肺炎发病密切相关,气温、相对湿度与肺炎发病率呈负相关,气压与肺炎发病率呈正相关,从这一点来看中西医也不是没有共同语言。

3、湿作为人体内在致病因素,即中医学的内湿、湿阻,是由于体内水液代谢障碍而停滞局部所致。有研究设计湿阻动物模型,出现了食欲不振、饮水减少、倦怠、便溏等症状,并且胃液PH 升高、血清胃泌素、肌糖原、小肠D 2木糖吸收率明显降低、胃肠推进运动减慢。说明西医也可找到“湿”的实验数据。

4、湿作为中医病证,是对多种相关症状或体征的概括,包括便溏、身体困重、舌边有齿痕等。如果是比较轻的功能性障碍,西医化验检查可能是正常的;如果症状比较严重或出现器质性病变,如急性肠炎、肝硬化腹水、尿毒症、肾病水肿等,西医就可以发现很多阳性指标。至于湿疹、疥疮、水痘、烫伤等,中西医病名基本一致。

此外,中医临床各科以及针灸、中药、方剂中,还有很多“湿”的内容,西医尚缺少相关研究。

总之,中医“湿”的概念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专业人员容易掌握和理解,并能在临床诊疗中灵活运用,但西医还没有合适的概念与之对应,中西医结合或交叉学科的研究还在初级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