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靖四十年财政会议上,凭借着皇帝的迁就,严党还是如日中天,徐阶一行人愣是没有在此次大好机会中撕下严氏父子任何一块肉来,也就在该僵局中,阁老开始奉旨领导阁臣开始了为期一年“改稻为桑”国策的推行。严嵩虽是领导,可阁中矛盾日益加剧,他和儿子明白,错过了财政会议的抨击,此次“改稻为桑”国策推进的顺利与否,则又是他们攻击自己的最好机会,为保证自己不被“倒掉”,严世藩开始思索起对策,而这一思索,便将目光盯到一个由翰林院编修提出的策略上——“以改简赈,两难自解”。 “改稻为桑”下蕴含的政治暗潮
之所以施行“改稻为桑”,则是因前年开支无度,而在这用度的把握上,除严嵩紧张外,嘉靖皇帝心中也明白前年所花费用的庞大;严嵩和皇帝仿佛在不经意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虽说在宫中修建宫殿是皇帝的事,可负责此事的人却是严世藩,在有了这个“捞钱令牌”后,严世藩硬是把便宜的说贵、硬是以延长工期来体现他的不易,毕竟只有如此,皇帝才会紧张,才会加大此次工程银两的投入,这样周而复始后,严世藩便开始正大光明的捞钱,毕竟他在为皇帝办事,在为朝廷做事。嘉靖又何尝不知,否则也不会将吏部如此重要的职位给予裕王势力,可此刻他好像陷入了僵局,一个如何“既要证明自己的决策正确,又要防止严党过度腐败、却依旧忠心为自己做事”的僵局。
为了弥补过错,防止皇帝震怒而影响到地位,严氏父子可谓绞尽脑汁的寻求办法。毕竟皇帝允许他们“改稻为桑”的提议,至少向严嵩父子表达了三个意思: 一、我还要用你们,但你们整出这些幺蛾子!还想不想干了?! 二、这是弥补你们过失的机会,给我好好干! 三、严嵩和严世藩是我嘉靖皇帝所用,不能随意换将,况且严嵩也一直是帮助自己打压群臣的中坚力量。没了他,就等于没了刀和盾。 故而严氏父子明白,这件事情是皇帝给予他们的一个机会,做好了就能稳定他们在朝中的地位,才有底气去打击违背自己意思的团体,才能继续如日中天。 可要是做得不好,或是有半点差错,不仅皇帝不会再给他们面子,徐阶一行人就会借着这个由头将他们撕个粉碎。 除此之外,更为传神的是嘉靖皇帝在会前、会中与会后的手段: 前年花费大都是皇宫所为,严世藩不过借此事捞了一笔、还趁机把自己与皇帝绑在一起,所以严党的贪腐嘉靖皇帝不好去追究什么,但今年不同,将“改稻为桑”的事情交予严党去做,等于将责任给了他们,完成了一种较好的分割,倘若在明年的财政会议上还是如此亏空,嘉靖皇帝也就没有再袒护他们的理由、以及顾虑了。 高翰文是严世藩派去的人,为何会临阵倒戈?高翰文本是一个小小的翰林编修,只因在严党危难关头提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思路,故被严世藩赏识。严世藩不愧是嘉靖年间第一鬼才,在高翰文冒出后便将其很好的纳入府中,利用他似乎合理的法子为国策的推行提供理论依据。 严世藩在用高翰文时也算机关算尽: 第一、高翰文本是翰林编修,一下将其提到杭州知府的位置,会让他永记此恩,尽心尽力的为自己办事 第二、高翰文在此前并非严党中人,无党、无派更无人,所以严世藩起用他可为自己证明“我这是在朝廷办事,并不是为了自己” 第三、高翰文拥有一腔热血,想要干出一番政绩,这就更加迎合了严世藩用他的目的,更有利于国策推行。 为了能够笼络到这么一个得力干将,小阁老是又送笔来又送墨、怎么夸赞怎么说,什么老成谋国啊、什么一浪更比一浪强啊,实属让这个年纪颇轻的官场新人迷失自我,陷在圈中看不清、出不来。可没有让小阁老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位自己不惜重金挖来的干将,居然在半路被人收了编、等到地方后还和严党自己人博弈的不亦乐乎。
之所以高翰文在后来倒戈,则是因他从刚开始便不是严党之人。他若不是喊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口号,他也不会被严世藩发现,从而飞黄腾达、走向人生巅峰,故而他不认为自己是严党中人,而是一个凭借才华被朝廷所看重的能人。虽然严世藩如此看重自己,他也将其尊称为“恩师”,但这也抵不过他心中的“儒式教育”,他是在为朝廷办事、恩师也是为朝廷办事,他尽管将严世藩叫成恩师,但在他心中自己和严世藩都一样:都是在替朝廷做事,都是嘉靖皇帝的臣子,不过一个位置高、一个位置低罢了;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够在半路听取胡宗宪的建议,能够和海瑞、王用汲守在一个阵营的关键原因。
高翰文在提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口号后,便一直飘飘然,认为自己找到了实行国策的办法,可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大耳瓜子;其实在当时,谁都能想到这个理:朝廷为改稻为桑,先给予好的政策鼓励财主们去买田,然后朝廷再加以粮食安抚民众,这便能实现两全其美。可现实是什么呢?商人财主会趁机压低稻田价格,然后以最低成本将其收入囊中,如此这般便可一边拿着朝廷的补贴、一边将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低,因此百姓最后所得的活命钱简直不能看,再加上粮食因多种利益而难以足额调配,这就让朝廷给予百姓的承诺打水漂;所以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真正难的不是“改稻为桑”应该怎么改、怎么做,而是如何平衡因“改稻为桑”而搅进当中诸多势力的利益。当中水之深是高翰文所理解不透的,在胡宗宪的一番点播后,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明白严世藩让自己做此事,就是为他顶锅。毕竟严世藩也明白“改稻为桑”施行的困难,但是面对今年财政会议的压力,他管不了那么多了,他现在所想的就是赚得银两,不管饿死多少人,只要在年底前见到白花花的银子,一切问题便自然迎刃而解,到时若是激起民变,也算不到自己身上,严世藩可一口咬定是高翰文处理不利。毕竟他只是上层设计的布局人,具体应该怎么实施、出了问题谁来担责,则是下面人的事,他现在只想快点赚取银子,好以此安稳度过明年的财政会议。 所以,在知道了诸多厉害后,高翰文便不敢轻举妄动。 古人、特别是古代官员,他们最重视的便是名誉和威望,高翰文作为传统思想教育出来的人则更是如此,再加上他心中有所抱负,就更不可能去做这等没有底线、做人利剑的事情。
除了以上两点外,我觉得高翰文还受到海瑞和王用汲的影响。这两个下级都把拯救明朝的黎明苍生视为使命,他一个杭州知府有什么理由继续去和那帮“烂虫”们与尘同光? 严世藩:小爷让你去杭州配合我那些马仔建设国家,你怎么和裕王的人勾搭起来了?高翰文:以前没得选、我想做个好人。(你当我傻?)小结从中央到地方,从明朝皇廷到杭州知府,两派人的斗争因“改稻为桑”还在持续发酵。一个想借着“改稻为桑”做出成绩、赚够银两,而另一个则想利用“改稻为桑”的种种难处去为难和搞掉对手,这场角逐血腥且文明,不论是严嵩和严世藩,还是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他们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博弈。 他们没想明白的是,不论他们怎么争,这个天下还是姓朱。 而他们想明白的是,唯有如此去争,才能得到无上权力。 |
|
来自: wenxuefeng360 > 《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