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往知来:预防医学地位确立过程中的科学精神

 医学abeycd 2020-02-15

19世纪中叶法国化学家巴斯德提出有机物腐烂和人体感染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时,曾受到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和细胞病理学奠基人魏尔肖的严厉质疑及批判。但包括巴斯德本人、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德国乡村医生科赫等人的努力探索与坚持,创立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验方法,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控制传染病蔓延的预防医学的地位。

今天人类虽然消灭了天花、可以有效控制细菌感染和病毒性疾病的大规模流行,并将为消除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和衰老相关的慢行退行性疾患而努力。但是新病原的出现和公共卫生事件又一次对人类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伴随的潜在风险提出警示。从我国这两次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可以看出我们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和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方面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从疫情来临时整个社会的反应可以感受到人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使劲并奉献社会责任与义务,包括质疑和批评暴露出的各种问题。

面对这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一位曾经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过一点传染病防治工作经历和从事40余年癌症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最多也只能是给大家发一些如何防护流感的生活常识;呆在家里也有较多的时间可读点书。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的“科学文化史年表”我在工作岗位上的时候曾查阅过很多遍,但以前多半是活学活用。这次因为有闲暇的时间并能够静下心、所以比较认真地通读了这本书的内容。

概述其中的一个要点“科学精神”与大家分享:人类经历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洗礼,特别是近400多年来逐步认识到追求真理和纠正错误的必由之路,那就是科学精神。以巴斯德、李斯特与科赫在确立现代医学和预防医学地位方面的贡献及所具备的科学精神是非常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

当年针对巴斯德提出的腐烂、发酵与传染病流行是由低等微小生物所致的假说。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和细胞病理学创始人魏尔肖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出发,否定了巴斯德关于天花、鼠疫、麻疹、伤寒等等的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假说。依据李比希当时的地位,在医学界是具有绝对权威的,并被当作不容质疑的教条。实际上,任何人都有犯糊涂的时候。是否能不顾权威的桎梏而忠实自己的观察与实验,这就是科学精神。

巴斯德提出的“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充当有机物的破坏者”,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将这一假说应用到陷于绝望的外科手术,灭菌消毒的概念大大降低了手术创伤导致的并发症。乡村医生科赫由于生活在炭疽高发地区,仅仅靠装满石沙的器皿培养出致病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理会权威的观点,相信自己的观察。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微生物学家汤非凡博士就是通过质疑日本著名学者野口英世关于沙眼病原的错误结论,分离到沙眼衣原体并为了明确沙眼发病的全过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40天没有进行治疗。针对两次冠病毒肺炎流行的公共卫生事件,正确的结论都是由临床一线的医生得出的,这一点特别值得给予高度评价。

同时,也需要反思我们全社会对待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的理念与做法。特别是针对现代文明面临的各种风险需要认真评估。例如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大众参与和应急措施等导致的风险都需要认真考量和评估。媒体发布重大的应急事件信息需要科学化、专业化和法制化的有机结合。要明确专业机构和专家的主体责任,并要有详细的文字资料公布给社会大众。尽量避免片面突出学术头衔的个人独访与关键信息发布方式,涉及公共卫生事件报导的专业化新闻媒体人员的科学素养也需要提升。我们且不论媒体对相关专业有多少实质性了解,就是专业人员也很难准确对应自己专业以外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任何不当的资讯或语言表达方式往往会误导社会大众,其中最大的风险是诱发谣言和恐慌,这一方面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的空间,并需要社会各界认真反思和不断学习加以改进。

所以,当今的现代社会以人口在大城市聚集、特别是我国当下每到春节就有庞大的人群集中流动,快速便捷的交通和群体活动频繁为特点,潜在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风险是非常大的。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最易受到传染病蔓延的威胁,对人群的威胁就是最致命的打击。因此如何用科学精神和实事求事的态度对待公共卫生的问题和风险是值得认真考量的,这不仅是当下面临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安全问题。在这一点上必须依靠科学精神。

同时我们要随时提醒自己,避免自以为是,要谦逊一点!黑格尔曾经指出“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吸取两次冠状病毒肺炎应急事件的教训,我们的责任是以科学精神认真对待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预防医学地位的确立。丹心/吕有勇,2020立春于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