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农村人深有体会人们常常被社会关系网的复杂搞得非常头痛,某个同学突然告诉你他是班主任的亲戚,又或者是巧合下发现同事居然是上司的女儿。两位从来不说话的朋友突然亲密起来,而自己却又被排除在位。 但是这些情况都是非常正常的,毕竟社会很大,每个人都只是一只井底的青蛙。但是亲戚是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人,亲戚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古代的中国,人们将血缘关系看得非常重。如果家族中有一个人发达了,那么这个家族都会获得无上荣光。正是因为血缘关系的羁绊,各种避讳也深深的种在了人们的心中。 民间有句老话说:“哥走侄不亲,姐去门槛断,兄死叔就嫂”。哥哥过世之后,侄子就和叔叔一家生分了;姐姐过世后,和姐姐家的联系差不多就断了;兄长去世了的话,嫂子就会将就和小叔子在一起过。 兄弟从小一块长大,因为男性的性格关系,两人各自成家之后,对方遇到什么问题也会尽力帮扶着。但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好,并不代表他们的后代也关系好。兄弟之间相互走动的多,而侄子并不经常去叔叔家,最多就是父亲走亲戚的时候带着孩子去看望叔叔。 侄子和叔叔之间联系的媒介便是父亲,倘若父亲去世,侄子便也不再去看望叔叔了。除此之外,叔侄之间还有一层复杂的利益关系。父母是由子女共同抚养的,兄弟二人共同抚养父母时并不会出现什么冲突,但是当兄弟中的其中一人去世后,父母由谁赡养就成了问题。 叔叔认为侄子既然是兄弟的孩子,就应该承担起他父亲的责任;而侄子认为既然自己的父亲已经去世,赡养爷爷奶奶自然也就落不到自己的身上。这种事情每天都在上演,因此人们认为“哥走侄不亲”。 那么“姐去门槛断”的意思又是什么呢?姐妹从小生活在一个家庭中自然亲密,就算成家之后,妹妹遇到什么问题也会找姐姐去倾诉。 但是女性通常是外嫁的,意思就是说姐姐的新家中只有姐姐一人是妹妹的亲人。倘若姐姐去世之后,妹妹还整天往姐夫家走动,落在别人的眼中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就算是单纯的走亲戚,别人也会在背后说闲话。所以为了避嫌,妹妹都会和姐夫家断了联系。 最后一个“兄死叔就嫂”是怎么一回事呢?在现代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很小,但是在过去却是很大概率发生的事情。 在过去农村非常贫穷,通常一个家庭中有许多孩子。父母为了能让家族的香火继续延续下去,会用所有的积蓄来为一个孩子娶妻,剩下的孩子一辈子打光棍,赚了钱也用来抚养兄弟的孩子。 如果兄弟年纪轻轻就去世的话,反正他的妻子迟早都要改嫁,不如直接给小叔子做媳妇,这样不禁能省下礼钱,还能继续为家族传宗接代。 现代人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女性已经不是过去人眼中传宗接代的工具,女性也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结婚的对象。况且这种事情违背伦理道德,是不合理的行为。 过去人们太贫穷了,导致这些事情已经变成非常平常的社会现象,但是如今我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自然也就不再有这种情况了。 每一句俗语都有它出现的道理,必然是揭示了某种社会现象。相信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农村人都对这句俗语深有体会,毕竟这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