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他的祠堂建在了惠山古镇

 陆建华摄影 2020-08-12

公元1046年(北宋庆历六年),被贬放河南邓州的北宋名相范仲淹,受好友的委托,为这年重修的岳阳楼题写了一篇《岳阳楼记》。全文368字,其中被后人啧啧称赞的就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便是今日读来,也让人震耳发聩。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移居苏州吴县,64岁时病死于江苏徐州,被谥号为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的一生,有在江苏等地为官的经历,但史料记载上均无到过无锡的惠山古镇。而在现今惠山古镇的直街上,却有一座“范文正公祠”,并且为古镇上十大祠堂之一。

无锡惠山古镇,有着国内最大的祠堂建筑群。在面积仅0.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唐朝以来,先后建造起了120多座名人祠堂,每一座祠堂或大或小,但均拥有规模不等的亭台楼阁、花径小溪,有些甚至可以称之为“袖珍园林”,范文正公祠,也是如此。

这座坐落于惠山直街中段的祠堂,占地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采用宋代的建筑风格,庭院式厅堂布局,假山池塘,水榭花园,十分典型的江南园林格局。祠堂的第一进为门厅,门厅的左右两边树立着六块石碑,上面刻有范仲淹的生平、以及范氏家属世系图,同样还有范文正公祠的历史沿革和建祠经过。

公祠的第二进,为“敦叙堂”,里面挂有范仲淹的画像。敦叙堂从字面上来讲,应该就是古人叙事的场所,但建公祠,多为古人用作祭奠先人的场所,虽说敦叙堂建筑辉煌,里面红木方桌、凳椅齐全,但不清楚从前的范文正公祠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出敦叙堂,东面的墙上就是范仲淹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再走进去,便是公祠里的花园,一洼清泉,加两座亭台,还有曲折长廊,显露出江南古典园林的精致。池塘的周边还植有红枫,每年秋冬季时,红叶可以点燃一个季节。

史料记载:无锡的范文正公祠,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为范氏裔孙所建。范仲淹的高祖范隋,曾任浙江丽水的县丞,遇战乱不能回乡,因此定居于苏州。而范隋的一支血脉,就流入到了无锡。拥有跟范仲淹同一高祖的无锡范氏家族,在惠山古镇建造一座祭奠范文正的公祠,也就不奇怪了。

无锡是个好地方,古代人又十分重视孝道,所以选择风水宝地盖祠堂,建庙宇,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在无锡,范文正公祠共建了两座,除了惠山古镇上的这一座之外,在无锡的堰桥乡还有一座,而且建造的时间比惠山古镇上的还早了50年,只不过名气不大而已。著名的堰桥实验小学前身,据说还曾叫“范仲淹私塾”。

当年范家修建公祠时,是从无锡本地的望族谈氏家族的手中,收购了这块地方。范文正公祠的前身,是无锡谈家的一座私人小园,现今人们游范文正公祠,能见到公祠里面有一口叫“浚泉”的水井,大部分人会以为此井就是范家人挖掘的,其实当年它只是谈家私人花园的一部分,是谈家开挖出来的。

清末太平天国时期,惠山古镇上多处祠堂被战火焚毁,现在的范文正公祠,是从2010年起,惠山古镇进行古祠堂修复和保护中得以恢复的。公祠恢复后,没有任何商业化运作,纯粹是一处供游客观光游览的场所,而且还是免费开放的。从惠山古镇的直街公祠正门进入,还可以从公祠的后门,去到古镇的小巷里游览。

历史人物之所以被后世缅怀,关键还在于其为人、为事之高下。能够在九百多年前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不应该被后世遗忘。所以去惠山古镇逛一下范文正公祠,也算是一种纪念。作者简介:陆建华摄影(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