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2.15日原创微头条(参考心理学知识)

 谢汶青396 2020-02-16
  • 我觉得能有机会在平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真是一件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对于我就是这样,昨天和今天我在悟空上回答 的两个问题都是我想说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根本没有机会和环境说出来的。但是,网络给了我机会,我说出来后内心是真的很高兴,

    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这或许就是网络和文字的魅力吧!

    有很多人不知道每天努力码字的人那么的辛苦,很多时候牺牲休息时间,甚至晚上要熬夜,(就像我的一个同事,对我经常说的就是:你太辛苦了,不要这样努力。我只是笑一笑,)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什么?他根本就不知道我在码字的过程中是多么的幸福和快乐。这个是我做什么都难以代替的。

  • 三、外化及外化的意义

    1)何为外化

    外化就是强调将人与问题分开,即人不等于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问题形成的过程:就是来访者将问题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并产生消极自我认同的过程。

    2)外化的假设

    外化技巧的假设是:
    相信人是思考自己问题的专家
    绝对相信人有力量处理任何问题
    相信人可以不断去思考如何面对问题,面对挣扎和挑战去做思考,面对问题有其渴望与愿景。
    外化的目的:是通过外化让人们透过问题去看自己的力量与能力,去珍惜自己的问题。

    3)外化的作用

    外化就是要逆转问题形成的过程
    将问题和自我认同剥离开来,让来访者感觉自己和问题是分开的,这时来访者就会看到自己的技巧、力量、能力和承诺,并开始对问题采取对抗的行动,同时与治疗师合作,重写他们与问题的关系。

    外化打开了可能性

    让人从一个不是充满问题的新位置,描述自己,彼此和关系。
    让人更容易重新看待那些曾经控制他们生活的问题。
    这样:人就不是问题了,人和问题的关系就成了问题。

    在外化的精神里面人不等于问题,那我们怎么去贴近问题,让人们看到他自己是思考问题的专家。

    比如:来访者是一个容易害怕的人,如何外化?
    可以问他:“害怕是什么?”
    “害怕如何给你生活带来一些影响?”
    “你对害怕的看法是什么?”

    外化问题是指通过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反映其态度。

    外化问题时,人们带入咨询师的问题被当成一种为来访者带来影响的外界存在,而不是个人的内在个性或人格特质。

    咨询师把问题视为对来访者的攻击,束缚,对其生活的入侵,叨叨不休的影响,或伤害他的企图。

    通过隐喻外化问题是叙事治疗的特色:人们需要回应的是问题情境,而非问题本身;
    因此,人们可以将问题排除在生活之外,或者以某种方式控制问题的影响。

    外化是“去病理化”,并通过语言的挑选为人们带来希望和鼓励。

    外化问题当人们受困于“问题故事”的强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对任何矛盾的证据和特殊意义事件视而不见时,我们发现外化问题的方式特别有用。

    在怀特一篇著名的文章里,他将外化视为“鼓励人们将问题和受压抑的经验客体化,拟人化的一种治疗方式”。

    他在做儿童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方法,并且发现儿童和他们的家人非常喜欢这样的想法。随后,他将这个想法延伸为描述所有问题的方法。

    当我们在咨询师使用外化的语言时,我们并不是要否定童年早期,创伤事件等过去经验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不否定这些过去经验影响的重要性,但我们不认为这是最重要的。许多不同的因素塑造出我们讲述给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故事。

    但这都是已经发生的过去经验,是我们仅有的。

    叙事传达和鼓励的一种观点是:将心理因素和问题分开是可能的。

    将之视为“影响”而非“决定因素”。

    了解思考和行动模式并非永恒不变的,随着学习和修正(常需要伴随着相当程度的努力和痛苦的思考过程),

    我们能够认清,检讨,改变或放下我们的旧有模式。
    外化问题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当来访者悲观,固执的认定“这就是我”,这种观点可以转化为社会建构论或后结构主义论的观点:“这个因素影响着我的行动和感觉。”

    “这个因素影响着我的行动和感觉”更能给人带来希望,更能使人从中受益。
    因此,要避免以症状指代生命中所遭遇的困难和痛苦,我们首先要注意不要说人们是“有问题的”。

    外化是一个宝贵的方式,让人们有机会透过叙事的学派去用不一样的思维去珍惜,去看待自己的问题或自己一些宝贵的特质。

    其实外化在问题上,在很多宝贵的正向东西上也一样可以用。
    要使来访者有这样一种信念:是问题缠上了我,不是我本身有问题。

    把问题拟人化,具象化,有时可以用艺术表达。

    4)找到外化的点

    找到外化的点:

    1.负向问题:焦虑,恐惧,烦恼,对自己不满,抑郁,自悲。
    2.正向,宝贵的特质:勇气,梦想,坚持,毅力。
    3.注意:语言使用是不是用了来访者的语言去贴近来访者。

    5)外化的应用

    外化里,我们希望来访者能把人和问题分开,让来访者能够带着珍惜问题的方式去靠近,贴近问题。

    一般人都会觉得外化只能用在问题上,其实外化也可用在特质和宝贵的事情上。
    比如:说听到有一个被访者,在访问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外化的话可以问:

    这个勇敢是什么?
    当你看到自己是勇敢的人的时候,会带给你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叫做贴近特质,靠近特质。

    咨询师要强调的外化部分就是:每个人都是思考他们问题或特质的专家。
    当我们把那个“你的”去掉,(你的害怕,你的勇气),
    而让我们站在外面来看这个“害怕”,这个“勇气”的时候,他们会有很多的想法。
    透过这样的外化,人们会丰厚他们对问题,对特质等的看法。

    保持外化语言的简洁我常思考外化人们故事中非问题的元素,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可以在为问题命名并开启对话空间时运用外化。

    我们认为使用“你的力量”,“你的抗压”“你的资源”等表述有助于挖掘更多的故事素材,以证明这些优势已成为来访者自我感觉中的一部分。

    将一个人过去发展的价值和成就放在现在,作为其自我认同的做法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在西方社会过分崇尚力量,坚强,果决和成功等价值的背景下尤其如此。

    边缘化倾向:

    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资源或力量去面对压力情境。

    人们又一种自然(人类天生)的倾向,即认同是他人边缘化的观念。“我们要设法用个人的优势和资源来超越他人,使其无法生存”,用这种方法来边缘化其他人,这种自然的倾向模糊了人们的生活背景。

    这样的做法也包含了相当不利的制约。

    通过询问人们的生活背景可以有效的避免将人边缘化。

    借着检视无法使特质发挥作用的情境,也是我们重新思考原本在生命背景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念和信念。

    这些特质和价值观念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将之视为人们的成就。

    在语言上肯定来访者所“拥有”的特质,而不是暗示他们这些特质是天生的----如他无从选择眼睛的颜色一般,可以强化来访者在逆境,个人行动与选择过程中所发展出来的特质。

    我们可协助来访者整合出与所求助的问题相关的积极的个人特质,使其看到希望;同时,也帮助他看到自己的幸运不是每人都能拥有的。

    6)外化的伦理性

    如果咨询师不断发展外化的隐喻,使人们开始对于他们的问题有了全新的看法,但却无法了解其治疗效果是如何得以达成的,这种情况该如何看待?

    这不是在利用权力差异进行操控和洗脑吗?这与怀特所说的“咨询师应保持坦诚”是否互相抵触呢?是否连治疗都应该力求被理解呢?

    所以,外化语言的使用应该是坦诚的-----来访者很清楚我们在说什么,而我们也不会强迫他接受。

    只有外化的语言被人们理解了,其才是有意义的。

    1.有些人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会使用内化的语言,而不顾及我们的外化语言。
    2.有些人有时会在内化的语言当中夹杂部分我们所使用的外化语言
    3.也有一些人会通过我们的示范在接下来的过程里一致的使用外化的语言。

    外化跟随命名而来,而命名需要与来访者协商。

    我们要与他讨论为何问题命名时该选用什么样的词语,并且只要我们双方同意,随时都可以更改这个命名。

    试着在关注来访者所关心的问题和解释我所运用的技术与理念间求取平衡。
    因为太过强调后者将使咨询师位于治疗的中心。
    来访者是因为在生命中遭遇困难而前来求助的,不是来与我们讨论治疗理论的!

    7)外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意义和重要性

    1.降低当事人面对问题的挫败感和挫折感,以及无力,无助,懊丧和消沉。
    2.面对“严重的要命”的问题,外化可以让当事人轻松下来,从而能够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减低心理压力。
    3.让人感受自己是面对问题的专家。
    4.能够让人们带着珍惜问题的方式去靠近,贴近问题,或自己的宝贵特质。
    5.用不一样的思维去珍惜,去看待自己的问题。开启新的可能性,使人能够采取行动。
    6.提供与问题“对话”的可能,使人不必仅仅通过个人的独白来面对问题的困扰。

    8)小结

    1.首先,叙事咨询师会邀请来访者谈谈他所关心的,接着仔细询问问题是如何在他生活的不同层面中带来影响的。
    2.全面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治疗的素材,通常也会揭示未受问题影响的层面,或者人们曾经成功应对的经验。
    3.咨询师通过外化的对话,讨论在关系和社会中构建对问题,人格特质或内在动力的论述。
    4.咨询师带着尊重和专注聆听来访者的故事,取得某些关于问题的共识,并且将这些问题视为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因素。

  • 四、外化实施的技术和技巧

    1)空椅子技术

    有时候可对问题进行“访问”(如用空椅子技术)

    --------------你好,你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小龙的生命中?有多久了?你出现本来是什么目的?万一你本来是有点好心想帮小龙的忙,那会是什么?

    后来又是怎么变成你掌控小龙?

    你现在多大(颜色/相貌)?小龙似乎觉得你很强壮,是吗?你会在什么时候变得强壮?
    你取得主导地位后,小龙会有哪些反应?这些反应会使你有什么不同?

    在你更小龙的共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时候,你企图掌控,但没有完全取得主导地位?
    那时小龙做了什么,以致你没能完全取得主导地位?

    2)解构性倾听:

    以一种不去具体化或增强故事中的无力感,痛苦和病态层面的方式接受和了解人们的故事。

    如:来访者怎么没有被“问题”打败?
    他是怎么从这些负面经验中走过来的?

    关心来访者,好奇的听意义模糊的地方,进而去问他们如何处理这些模糊的地方---使用来访者的“语言”。

    重新建构的听---正向欣赏的眼光,敏锐看见来访者不容易发觉的“宝藏”。
    外化的听----把人与问题分开,外化的具体方法。

    3)外化问题的具体方法

    1.邀请来访者检视问题对他们生活与关系的影响。

    2.对情结问题的命名,“讨厌的害羞”

    3.拟人化,问题的生命,动机,需求,伙伴,“麻烦先生”“问题今年多大”“谁是问题的好朋友”“想和问题保持怎样的关系”

    4)外化步骤一

    首先要有外化的态度,全然的接纳和尊重来访者,相信“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相信来访者者有能力面对问题。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外化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态度。

    在咨询时,咨询师要放空自己,全然接纳和尊重来访者,通过仔细的聆听,不放过任何来访者宝贵的经历;贴近来访者心灵的最深处,指导陪伴来访者发现自己潜在的力量。

    5)外化步骤二

    找到可以外化的点。

    要外化的可以使来访者谈到的负向的问题,如焦虑,恐惧,烦恼,对自己不满,抑郁,自卑;也可以是来访者谈到自己的一些正向的或宝贵的特质,如勇气,梦想,坚持,毅力等。

    通过这样的外化,人们会丰厚他们对问题,特质的看法,让人们能够带着珍惜问题的方式去靠近,贴近问题。

    6)外化步骤三

    找到可外化的点以后,就可以运用外化式问话来外化这些问题。
    外化式问话应该是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并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7)外化技巧

    1.为问题命名-----使用当事人的语言。
    2.把问题拟人化/隐喻/具象化----艺术性表达
    3.探索问题的影响力,以及之处问题继续的方式。
    4.探问特殊意义事件,寻找资源和认同。
    5.在时间线上连接资源

    咨询师对青春期厌食症的青少年:你认为通常许诺你幸福却带给你绝望的厌食症欺骗你的目的是什么?

    咨询师对抑郁症的母亲:抑郁控制你的生活多久了?

    咨询师对大便失禁的小男孩:淘气先生弄脏了你的内裤,你对它做了什么?

    8)解构性的提问----外化式对话

    目的

    1.解构人与问题的关系:把问题从人分离开
    2.取回人的主控权:重新启动自我能力
    3.主线问题故事不再是唯一的真实:鼓动替代故事
    4.重新编辑较有帮助的关系方式:削弱负向杀伤力
    5.创造多方合作:共同抵抗问题的主控。

    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1.对塑造其生活的问题的历史进行解构;
    2.重构或重叙其他的(但先前受到压制的),被占主导地位的故事所遮蔽的故事。

    家庭提供一些充满问题的,关于自己的,悲伤的,自我挫败的故事(我们不知道哈里是什么心情)---挫败感,失望感和无能感。

    咨询师将“问题”外化,访问“问题”对人的影响,挑战家庭先前无效的,自我挫败的假设:有问题的个体就是问题。

    (名词)是如何掌控(干扰/支配)了你?
    生命情况下(名词)容易出现而取得主导地位?
    (名词)出现时为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名词)取得主导地位时,会使你做出什么事,违反你的最佳判断?

    对拒绝上学的孩子的外化式对话:

    “拒绝上学”是如何影响乔尼的生活,你们的生活以及你们的相互关系的?
    “拒绝上学”是如何影响你们身为父母的?是如何影响你们的自我观念的?
    你们视自己为失败者又是如何影响你们对待乔尼的行为,对待彼此的行为以及对待朋友的行为的?

    对抑郁的孩子的外化式对话:
    你最近一次摆脱悲伤是什么时候?
    你是怎样做到的?
    你的自我独白有何不同?
    你都做了些什么?

    哈里,你能做到的,这句话对你来说是什么意思?
    哈里过去还能做点别人的什么来解释他是如何经受悲伤的吗?
    当悲伤不再控制哈里的生活时,与哈里一同生活的其他家庭成员表现如何呢?

    9)外化---访问“问题”

    “问题”是有生命,有历史,有演化,有需求,有目的,有策略,有多种面貌的。

    (名词)你好,你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姜乐的生命中?有多久的历史了?“你出现本来是什么目的”“万一你本来是有点好心想帮姜乐的忙,那会是什么?后来又是怎么变成你掌控了姜乐的?”

    (名词)你现在多大(颜色/样貌)?

    姜乐似乎觉得你很强壮,是吗?你需要什么让你变得强壮?你还有哪些伙伴?
    (名词)你取得主导地位后,姜乐会做出哪些反应?这些反应会是你有什么不同?

    (名词)你在跟姜乐的共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时候,你企图掌控,但并没有完全取得主导地位?那时发生了什么不同(姜乐做了什么)以致你没能完全取得主导?

    (名词)你比较喜欢你和姜乐的关系是怎样的?跟现在有什么不同?
    (名词)你想如果姜乐可以做些什么,你比较喜欢的结果有可能出现?

    10)询问人对问题的影响

    你曾经有过没让(名词)完全掌控你的经验吗?或者,你曾经有克服(名词)的经历吗?
    你是怎么做/想以致于没让(名词)完全掌控局面?你想是你的什么(特质、能力、想法、想象......)使你做到了这些?

    这些(特质,能力,想法,想象.....),可以如何被你运用来帮自己继续对抗(名词)?
    你这种(特质,能力、想法、想象....)从哪里来?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也看到这种(特质、能力、想法、想象....)?

    有谁知道你有这种特质,能力,想法,想象....)?他是怎么知道的?

    11)外化的技巧

    有时在访问里面因为太复杂了,还不知道答案。
    我们可以问问:今天这样子的访问你体会到什么?
    比如说你体会到不要放弃,那我就会说这个不要放弃在未来可以怎么样面对你生命里的这个痛?

    这个不放弃可以怎么样陪伴你这个矛盾?
    我们做咨询工作很怕个案有负向情绪,可是叙事需要珍惜个案的负向情绪。
    如果他有怨恨没有关系,就知道怨恨是什么:如何影响他:他在未来想要怎么去走这个怨恨的路,对他是重要的。

    我们可以去问说你现在遇到这个关系的困境,在你内心的深处怎么样的关系会让你觉得是重要的?

    虽然现在没有达到,可是让他们知道他们内心最渴望的关系,当这个关系出现的时候,对你的生命,对你的生活,可以带来什么?

    当他们更清楚他们要的关系之后,就可以去问你知道你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关系是这个,带着这样子的体会可以怎么样去陪伴你,去面对现在不太好的关系,这是非常非常奇妙的。

    一个是问题可以外化,一个是对被访者有意义的有可以外化,当人们看到自己是有勇气的,你就可以说:看到自己是有勇气的人对于你往后的日子会不会带来不一样:看到自己是有勇气的人对于你再回去看那个问题有没有不一样。

    叙事对于用字非常的讲究。

    叙事有设计问话的一个结构,可是用的字,用他的文字才能跟他靠近,.....我们做辅导往往会带着我们的学习把个案的字作一个整合,然后都没有用她的字,都是用自己的字,都对叙事来讲,这样就离开他们,,离得很远。

    所以专注跟贴近,重要的文字要用他们的字。如果你有新的字没关系,可以告诉他们说这样“无奈”合适吗?.....

    “用他们的字”,尊重,避免专业术语的压迫,同时也真正才是贴近,是符合他们的真实。

    叙事非常讲究文字,语言,他希望每一句话,每个文字用出来都能带来不一样的视野,所以这是属于后现代哲学观里面的东西就是要练功。.....在国外有一些后现代的叙事的工作者就用一辈子的时间研究怎么讲话,很细致很讲究。

    不要急于马上外化,这样做会使你找不到真正导读是什么压抑了当事人。

    虽然可以外化的点很多,但只有当被外化的点和来访者的内心感受很好的契合时,来访者才有能力把自己应对的问题的策略,技巧和想法,那些在他们生命历程中的已有部分,以及来访者目前的困境建立更多的联系。

    有时候,确定什么需要外化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

    12)可外化的负向问题

    1.感受
    2.人与人的关系,例如“冷战”
    3.习俗与文化,“重男轻女”“功课好才是好孩子”
    4.问题的隐喻,“乡巴佬”
    5.身体的某一部分,“生病的左腿”

    13)可外化的正向或宝贵特质

    1.正向的品质,如勇气,毅力....
    2.正向的情感,如对孩子的家,对家庭的责任.....
    3.关系的正向变化,如:女儿的红烧排骨,母亲节女儿的鲜花是怎样
    4.宝贵的经历

    14)可外化的负向问题

    01.感觉:
    例如:来访者说我很不满(或害怕,自我憎恨)。这个不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它比较容易影响你?

    02.人与人关系:

    例如:我与丈夫在冷战(相互怨恨有误解)。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入侵你们的婚姻,破坏你们的幸福的?

    这样的问话会让来访者觉得夫妻双方没有哪一方是错误的。

    甚至可以让夫妻一起联手以客观的态度去看看冷战是如何影响他们,甚至是他们对冷战采取什么反攻而不是坐以待毙,如此也增加了他们合作的可能。

    习俗与文化:

    例如:“重男轻女”“功课好才是好学生”等。
    这个重男轻女的观念是如何影响你和家人的关系的?透过这样的问题,来访者会从怨恨“重男轻女”的单一角度了解到“重男轻女”的社会多元角度。

    人一旦脱离了原来看事情的角度,问题的可说性也就变大了。

    问题的隐喻:例如:来访者说,别人都说我是“乡巴佬”,乡巴佬的形容对你来说代表了什么?
    身体的一部分:我一直受到生病的左腿的困扰。生病的左腿会在什么时候不配合你?可不可以和她说说话?

    15)可外化的正向问题

    1.正向的品质:

    勇气,毅力,坚持,宽容,懂事,一个人应该给别人带来快乐等;
    例如:这样看来,自己还蛮勇敢的。(问):这个勇敢是什么?当你看到自己是个勇敢的人的时候,会带给你怎样的影响?

    2.正向的情感,对孩子的爱,对丈夫的爱,对家庭的责任等。

    例如:我自己是老大,对家庭应该负有责任。(问):对家庭的责任是怎样影响你作为老大的感觉的?

    例如:女儿给我做红烧排骨,在母亲节的时候,送花给我。(问):女儿的红烧排骨,母亲节女儿的鲜花是怎样影响你作为一个妈妈的感受的?

    3.关系的正向变化:

    自己14岁的时候,就可以种几十亩的田。(问):14岁就可以种几十亩的田,这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