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吴坤友 读书分享

 大智若愚wxy 2020-02-16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五十六章  原文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

1.兑、门:通指人们欲望的出入口,比喻眼、耳、鼻、舌、身、意等七情六欲;2.锐:锐气,锋芒,执念;3.纷:(外在的)纷扰;4.和:收敛;5.同:融入;6.玄同:玄妙齐同的境界,可理解为“道”;7.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比喻“玄同”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范畴。

第五十六章   译文

智者不会夸夸其谈(因为他知道“道”不能轻易言说),夸夸其谈的人不是智者。(“道”是很难达到的,要想达到就需要)堵住欲望的入口,关闭欲望的出口,破除内心的执念,消除外在的纷扰,收敛他的光芒,混入尘世之中,这样的境界就叫做“玄同”(也就是“道”)。(因为“道”是超越于个人感官之外的,因此)不能亲近它、不能远离它,不能以利相诱、不能以害相逼,不能让它变得尊贵、也不能让它变得卑贱,(得“道”之人已经摆脱了个人亲疏、利害、贵贱这些世人所受的束缚)因此这是天下最贵重、最不平凡的。

我的心得感悟 

对这一章内容,个人觉得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是从宇宙观、世界观的角度,也就是如何认识“道”、如何追寻“道”。“道”是不能轻易用语言来描述的,因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是超越于一切之上的,而语言只是对感性世界的描述,与对本源的描述有巨大差别,因此智者不会轻言自己知道“道”(通俗地说就是,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要追寻“道”,关键在于破除人内在和外在的各种阻碍,也就是超脱于感官之外,不受欲望的拖累。在追寻终极意义上,儒释道三家的大智慧是一致的,老子说要“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释迦牟尼则是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无非法相”,连最重实际的孔子也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可见要追寻“道”就必须摆脱感性认识,超越个人荣辱得失,也就是要有超于平常之上的更高追求,这可能也是古人修道要讲究“苦行”的缘由。

第二是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也就是如何按照“道”的本性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这里最为人所知的名词就是“和光同尘”。对“和光同尘”有多种不同理解,我个人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掌握“道”的智者向其他人分享“道”,并用普通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带领大家一起追寻“道”的过程,也就是佛家说的先“自渡”再“渡人”。因为“道”要求太高,是绝大多数人无法准确认识的,因此智者必须自降身段,将自己融入普通人的混沌之中,以普通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宣扬“道”。想一想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天才式的人物总是极少数,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想带领团队成员一起前进,就必须把自己融入团队之中,用大家看得明白的方式来号召队员、凝聚人心,毕竟以毛泽东这样的天才人物,也要跟群众解释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就像人要有屁股”,这样大家才愿意跟着他一起干革命。因此,我们虽然未必是智者,但只要知道了一点“道”,就要像智者一样,心怀光明,融入黑暗,以其光复归其明。

分享者

2017级MBA pc

吴坤友

2019-2-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