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热条辨》素解:春气发越,阴精不足,故为病温

 中医知识圈 2020-02-16

吴鞠通可以说是温病大家,他思想的精华就在此部书中。为什么耐心点,不直接进入方剂呢?吴鞠通带领我们学习《黄帝内经》,他已经遍寻内经中关于温病的部分,看似无用但是极其重要。此段经文讲春气肝木生发,如果阴精不足以承受,就会病温,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新冠状病毒携带者发病有早晚不同。如果正气足,阴精足,根本就不会发病,但是会携带病毒。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讲瘟疫不进忠良之门。因为忠良往往有天地浩然正气。

栀子花开 阿兰 - 兰色歌姬

1. 原病篇

1.1. 伏气为病

【原文】吴又可实能识得寒温二字,所见之证,实无取乎辛温辛热甘温,又不明伏气为病之理,以为何者为即病之伤寒,何者为不即病待春而发之温病,遂直断温热之原非风寒所中,不责己之不明,反责经言之谬。

【解释】吴又可确实能够识得寒温两字,所见的病症,并无采取辛温辛热甘温的汤剂。但是他并不明白病邪内潜伏,发而为病之理。认为感受寒邪而马上生病为伤寒,寒邪内潜伏而春天发而为温病,这样的说法不正确。所以就直言断定,温热的本源并非中风寒而造成。吴又可不能责自己的不明,反而责《内经》是错误的。

在此我觉得吴又可和吴鞠通所讲的是两个事情。在电影《大明劫》中展现吴又可抵抗瘟疫的过程,他推开窗户看到灰尘飞舞,于是顿悟,原来还有很多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吴又可称之为戾气,这些戾气被人从口鼻吸进去,就会感染。新冠状病毒可以粘在空气漂浮物中,被人从口鼻吸进去,就会犯病。或者停留在物体衣物等表面,通过接触方式从口鼻进去,就会发病。

吴鞠通所说的温病,是冬天寒邪潜伏在其中,到了来年春天而发出温病。

1.2. 三子之偏

【原文】瑭推原三子之偏,各自有说∶张氏混引经文,将论伤寒之文,引证温热,以伤寒化热之后,经亦称热病故也,张氏不能分析,遂将温病认作伤寒。

【解释】我推想三位先贤为何有所偏差,各自是有一定原因的:张景岳引用经文混淆了,将论伤寒的经文,用来引证温热。因为伤寒化传变化热以后,经文中也称之为热病的缘故吧。张景岳可能不能分析,所以将温病认作为伤寒了。

1.3. 喻氏立论

【原文】喻氏立论,开口言春温,当初春之际,所见之病,多有寒证,遂将伤寒认作温病。

【解释】喻嘉言立论,开口闭口就说春温,对温病描述很多。当初春之际,所见的病,多有寒证,所以就把伤寒认作是温病了。

1.4. 满眼温疫

【原文】吴氏当崇祯凶荒兵火之际,满眼温疫,遂直辟经文“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文。盖皆各执己见,不能融会贯通也。

【解释】吴又可当生活在崇祯年代,当时兵荒马乱,战火频仍,满眼都是瘟疫。所以就直接说经文“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经文不对。因为明明是戾气吸进去所导致的瘟疫,又为何说是冬天伤寒而造成呢?

明明是新冠状病毒被吸进去,此种戾气被吸进去而发病,为何又说是冬天伤于寒呢?其实我们综合来看,也没有错。

在苏东坡《苏沈良方》中记载苏东坡用圣散子方治疗好湖北黄冈市瘟疫。因为长江边上的地方,大多湿寒,所以在冬天的时候,必然很多人伤于寒,而到了立春的时候,就有了这种体质和环境,让新冠状病毒生长。如果无湿寒体质,这种病菌就不不具备生存的条件了。宿主不让它们生长,自然也就灭绝了。

三位医学家各抒起见,可是不能融会贯通。

1.5. 不因伏气

【原文】瑭按伏气为病,如春温、冬咳、温疟,《内经》已明言之矣。亦有不因伏气,乃司天时令现行之气,如前列《六元正纪》所云是也。此二者,皆理数之常者也。更有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又可所云戾气,间亦有之,乃其变也。惟在司命者善查其常变而补救之。

【解释】我就认为伏气为病,如春温是冬天伤于寒邪,为春发病;冬天的咳嗽,是因为秋天伤于湿气;温疟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内经》当中已经明白讲了。

也有不是因为伏气所造成,乃是每年司天时令之气而发病的。比如前面所列举的《六元正纪》章节所讲就是。有一些是时令而发病,有一些是潜伏而发病,两者互相交织在一起,所以容易混淆。

以上两者,都是常理,可以理解的。更有非其时,有其气,比如吴又可所说的戾气。偶尔有之,这是有些变数。比如时令该冷的,现在伤于寒而发病;还有就是本来该冷的,不冷,这时候就是变数了。所以作为医者,应当能够审查其变数,而善于补救。

【原文】三、《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解释】内经《金匮真言论》中讲,精是人身之本。古人讲精气神,凝神聚气,聚气生精。在古代,人人都得学四书五经,学习传统文化。而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在古代是全民皆兵的,中医药极其普及,即使没有文化,也会随便在房前屋后抓草药。我见过有个阿姨,养牛蛙,她抓佛山当地的清热解毒的草药来煮红糖水喂牛蛙,以为她发现死去的牛蛙肝肿大,很热气。牛蛙的颜色变就会生病,健康的颜色就是绿色的。

中草药护佑中华民族,使得阴谋分子不敢轻易小觑。因为不管是什么病毒,中草药是辩证的,而不必区分是什么病毒。病毒是不断演变变化的,如果用对抗疗法,非得要直接杀死,这样研究就很慢。比如要等疫苗或者所谓的特效药,后果不堪设想,可以说中医药就是特效药。媒体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对于中医药治疗新冠状病毒肺炎报道不多,或者不实报道。有的说对于重证患者不适合,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现实是很多重证患者通过中医药抢救回来了,而且价格低廉。广安门医院医生用人参败毒散从鬼门关拉回来病人,只是吃了半幅药就救活了。好些病人用肺炎一号,就摆脱了呼吸机。如果不吃肺炎一号,呼吸机呼吸都极其困难。

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全民皆兵,每个人手里都有武器,这样就可以极大消耗敌人的战力。所以,我们需要用传统文化武装国人的头脑,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医的土壤。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国人已经被西方所谓的科学洗脑太多了。

正是因为民众缺乏传统文化,缺乏中医药知识,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医院医生手里,武汉一开始很多疑似患者纷纷涌向医院,很多患者救治不及时。如果大家能够有些中医药知识,就完全不必恐慌,可以进行自救,或者寻求身边的中医救助。

正是缺乏中医药知识,所以就产生了恐惧情绪,纷纷出逃。如果恐惧,愤怒,就无法凝神聚气了。更加容易犯病了。有哪个人不希望春节的时候留在生我养我的故乡呢?惟楚有才,以前荆楚之地多才俊,而今能够掌握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知识的人寥寥可数。不过物极必反,经此战役,湖北省的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普及必然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必然是复兴的代表。

如果能够做到藏精者,春就不会患温病了。所以我们居家隔离也必须要注意养精蓄锐,不可以起居无常,晚睡玩游戏手机。

1.6. 事豫则立

【原文】《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恒示戒于早,必谨于微。记曰∶凡事豫则立。经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一节当与月令参看,与上条冬伤于寒互看,盖谓冬伤寒则春病温,惟藏精者足以避之。

【解释】《周易》中讲,如果有霜降下来的时候,坚冰的寒冬就要来了。圣人总是示戒律赶早,必然谨小慎微。

《道德经》中讲,如何去识别真正的圣人呢?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作为病人如何去识别圣人,如何识别真正的良医呢?

真正的大医必然慈悲众生,不会以赚取金钱为目的,讲究的是悬壶济世;真正的大医对病人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心系天下苍生,爱党爱国爱民如子。因为大医体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绝对不会拿着所谓的救命药要高价!!!现代医学太嗜血,如何能够赚取痛苦病人那么多钱。如何选择治疗方式和医生,这是病人的缘分了。非典时期,邓铁涛两个护士长,一个选择中医治疗,现在活得好好的,另外一个就不在了。现在不断有医生倒下的传闻,如果及时选择中医治疗,不至于如此。及时到了危急时刻,不要迷信西医,也有许多抢救办法。比如李可老师的医书中记载了许多抢救的案例。

《礼记》中说,凡事豫则立。凡事需要提前谋划,否则就麻烦了。比如新冠状病毒肺炎一开始的时候,就要预想着严重些,内紧外松,提前做好预案。

《内经》中说,上等的医生不是治疗已经犯病的病人,而是治疗还没生病的病人。圣人不是等到乱了才去治理,而是治理未乱。

此一节应当与时令参看,与上条冬伤于寒互相参看,要提前看冬天伤于寒了,这时候需要提前把寒气逼走,要不冬天就会有温病了。

虽然冬天伤于寒,但是只有藏精者方能够避免。

有些人讲中医是稀里糊涂地治好了病人,其实不然,中医的医理极其明白,在《黄帝内经》《伤寒论》中讲得很明白。中医根源于《周易》《道德经》等经典。因为许多人以为是玄学,所以不信,说不科学。我们国家已经及时拨乱反正了,提出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复兴。

1.7. 男女阴精

【原文】故《素问》首章《上古天真论》,即言男女阴精之所以生,所以长,所以枯之理;次章紧接《四气调神大论》,示人春养生以为夏奉长之地,夏养长以为秋奉收之地,秋养收以为冬奉藏之地,冬养藏以为春奉生之地。盖能藏精者一切病患皆可却,岂独温病为然哉!

【解释】所以《素问》第一章《上古天真论》,就讲男女阴精之所以生,如何长,如何枯竭之理。男的周期是八年,女的周期是七年,所以女的十四岁来例假。如此周期可以把男女说得七七八八了。

次一章接着《四气调神大论》,告诉世人春天生,是为了夏天长做准备;夏天长是为了秋收做准备;秋收是为了冬天藏作准备。所以如果能够藏精呢,一切病患都可以了却了。岂止是温病使然呢!不管是男女都需要养精蓄锐,不可以过多消耗,特别是起心动念。

既然凝神聚气,聚气就生精,我们就要凝神了。所谓凝神就是静定,比如瑜伽冥想或者禅定、或者简单说发呆也可以,脑袋放空。

1.8. 摇动其精

【原文】《金匮》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是也。何喻氏不明此理,将冬伤于寒作一大扇文本,将不藏精又作一大扇文本,将不藏精而伤于寒,又总作一大扇文本,勉强割裂《伤寒论》原文以实之,未免有过虑则凿之弊。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主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摇动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亦是。

【解释】《金匮要略》中讲五脏元真之气通畅,人就能够安和。为何喻嘉言不明此理,把冬季伤于寒邪专门搞了一大篇文章;将不藏精又单独作为一大篇文章;将不藏精而又伤于寒,又作为一大篇文章。如此实在是勉强割裂《伤寒论》原文,未免太过虑而斧凿的弊端。

其中所讲的不藏精三个字需要灵活去看,不专门讲房劳房事。因为疫情人人在家隔离,更要慎独,不可以太过于无聊而房劳。一切人事能够动摇其精,消耗精力的都是。比如看手机伤神,伤神就会伤气,就会伤精。看手机消息,起心动念有淫念,这也是动摇精气。

不藏精就好比冬天天气应该寒冷,而阳气不潜藏起来,而发泄出来,就麻烦了。冬天反而像春天那样,该藏精不藏精,如同春天那样发泄出来阳气,桃李反而提前开花,这就是不藏精。1894年前后广东地区的鼠疫,就是由于暖冬造成瘟疫。

1.9. 夏至日者

【原文】四、《热论篇》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勿止。

【解释】四、《热论篇》中讲,凡是冬天伤于寒而成温病的,在夏至日之前的为温病;而在夏至日以后为病暑。如果是病暑应当让汗出,切勿用止汗之法。此条如何区分病温和病暑。既然是病温,非典和新冠状病毒肺炎都是如此,正如邓铁涛之前非典所判断那样,最迟不过六月份。当然了此次疫情希望更快扑灭。

1.10. 阴精不足

【原文】温者,暑之渐也。先夏至,春候也。春气温,阳气发越,阴精不足以承之,故为病温。后夏至,温盛为热,热盛则湿动,热与湿搏而为暑也。勿者,禁止之词。勿止暑之汗,即治暑之法也。

【解释】所谓温,这是逐渐发展为暑。如同周易当中的阴阳推移,不断变化那样。在夏至日之前,这是属于春天气候。春气温暖,阳气向外发越,木气生发,如果阴精不足以承受,所以就会病温。

夏至日以后,温气盛到极点,而为热。热气盛则湿气蒸腾而动。热和湿相互搏击而为暑气。不要止暑发散出来的汗,这是治暑的方法。夏天不要怕出汗,整天呆在空调房中。

在这里来个有益的探讨,既然新冠状病毒为温病,那么能够收敛阴精,岂不就可以预防和治疗此次的瘟疫呢?是否由于春天木气生发,木生火,火克金,就会伤肺。如果木气郁而生热,就会伤害娇肺了。西藏发布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中用到了收敛的诃子。诃子是藏药的神药,专家可以好好研究一下。

1.11. 寒暑之辨

【原文】五、《刺志论》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此伤寒暑之辨也。经语分明如此,奈何世人悉以治寒法治温暑哉!

【解释】五、《刺志论》中说:气盛实而身恶寒,往往是伤寒。气虚而身热,往往是伤暑。这是伤寒、伤暑的辨别。经文已经如此分明了,奈何世人都以治疗伤寒的方法治疗温病和暑病!

1.12. 因伤于暑

【原文】六、《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解释】六、《生气通天论》中说:由于伤于暑而生病的,往往出汗,烦躁和气喘。这是邪外张的缘故。

如果暑邪不外张,而内藏于心,则静。暑邪在心,虽然静,不会烦躁,但是也是自己说话喋喋不休。

1.13. 同气相求

【原文】暑中有火,性急而疏泄,故令人自汗。火与心同气相求,故善烦(烦从火从页,谓心气不宁,而面若火烁也)。烦则喘喝者,火克金故喘,郁遏胸中清廓之气,故欲喝而呻之。其或邪不外张而内藏于心,则静;心主言,暑邪在心,虽静亦欲自言不休也。

【解释】暑气中有火,性急而疏泄出来,所以令人自己发汗。火与心同气相求,所以善于烦躁。心气不宁,面色如同被火烧那样。

烦躁则气喘,火克金,金属于肺,所以气踹。因为阻遏胸中清廓之气,所以咳嗽而呻吟状。

前面是讲邪外张的情况。如果邪不外张,而内藏于心,则不烦躁而静。心主言语,暑邪在心,虽然静不烦躁,但是却自己言语不休。

由此看来,如果言语叠叠不休的,是否心火热呢?可以吃点清心火的就好了,比如莲子心。

此次疫情也会同气相求,挺中医的就大力宣传中医,而中医黑,就攻击污蔑中医。但是,真相是瞒不住的,此时是人人都有自媒体,就好像是人人都懂传统文化,人人都懂中草药那样,全民皆兵,就不怕了。中医必然会复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