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对名称: 附子、白术 性味: 附子:辛甘、热、有毒。白术:苦、甘、温。 归经: 附子:归心、脾、胃经。白术:归脾、胃经。 功效: 附子: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白术:补脾,益胃,燥湿,和中。 主治: 1、脘腹冷痛,四肢不温,泄泻。2、风湿性关节炎。 作用分类: 温里药 配伍机制: 附子温肾暖脾,散寒除湿。白术补益脾气,燥湿利湿。二药配伍,互补为用,附子燥热,可助白术除湿,故温阳散寒,健脾除湿之力增强。另外,附子,温经散寒能通行十二经,白术燥湿,合之则还有祛寒湿,通经络之功。 用法用量: 附子:6-12g。白术:9-30g。 临床应用: 附子: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痿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白术: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 药对出处: 附子配白术,见于《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 各家论述: 张元素:“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 药对名称: 附子、熟地黄 性味: 附子:辛甘、热、有毒。熟地黄:甘、微温。 归经: 附子:归心、脾、胃经。熟地黄:归肝、肾经。 功效: 附子: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熟地黄:滋阴,补血。 主治: 阳痿,遗精,腰膝痠痛,头晕耳鸣。月经量少或经闭。 作用分类: 温里药 配伍机制: 附子温肾助阳,性燥烈。熟地黄补阴养血,性滋腻。附子禀纯阳而主动,走而不守;熟地黄禀纯阴而主静,守而不走。二药一温阳、一补阴,互补协调,阴阳双益。附子可制熟地黄之滋腻,熟地黄可缓附子燥烈。二药合用,补而不腻,行而不散,补阳之中寓以阴配,益阴中寓以阳助。 用法用量: 附子:6-9g。熟地黄:9-15g。 临床应用: 附子: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痿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熟地黄:治阴虚血少,腰膝痿软,劳嗽骨蒸,遗精,崩漏,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 药对出处: 附子配熟地黄,见于《金匮要略》肾气丸。 各家论述: 《本草经读》:“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不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之法。……” 药对名称: 附子、白芍 性味: 附子:辛甘、热、有毒。白芍:苦、酸、微寒。 归经: 附子:归心、脾、胃经。白芍:归肝、脾经。 功效: 附子: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收汗。 主治: 1、四肢麻木,关节疼痛。2、痛经。 作用分类: 温里药 配伍机制: 附子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和营柔肝。二药一阳一阴,一寒一热,一收一散,相反相成,附子以温肾之真阳推动脏腑气血,助白芍滋养阴血。白芍酸收敛阴,兼缓附子燥烈,使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耗血。附子配白芍,则回阳而益阴、祛寒而止痛。 用法用量: 附子:6-9g。白芍:9-15g。 临床应用: 附子: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痿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白芍:治胸腹胁肋疼痛,泻利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药对出处: 附子配白芍,见于《伤寒论》附子汤。 各家论述: 《古今名医方论》赵羽皇:“……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的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更得芍药之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 药对名称: 附子、甘草 性味: 附子:辛甘、热、有毒。甘草:甘、平。 归经: 附子:归心、脾、胃经。甘草:归脾、胃、肺经。 功效: 附子:回阳补火,散寒除湿。甘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 主治: 1、风湿痹证,骨节疼痛,不得曲伸。2、四肢厥逆,神疲欲寐。 作用分类: 温里药 配伍机制: 附子大辛大热,有毒,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补肾壮阳,散寒止痛。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药性。二药配伍,附子得甘草则助阳散寒而不过辛烈,毒性大减;甘草缓急作用更助附子散寒止痛之力。 用法用量: 附子:3-9g。甘草:6-9g 临床应用: 附子: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痿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甘草: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药对出处: 附子配甘草,见于《金匮要略》甘草附子汤。 各家论述: 《汤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 药对名称: 黄芪、附子 性味: 黄芪:甘、微温。附子:辛甘、热、有毒。 归经: 黄芪:归肺、脾经。附子:归心、脾、胃经。 功效: 黄芪: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炙用:补中益气。附子:回阳补火,散寒除湿。 主治: 1、阳虚汗出不止,四肢不温,畏寒。2、水肿,小便不利。 作用分类: 补气药 配伍机制: 黄芪补肺健脾,实卫固表。附子温心肾之阳,又能温中焦脾阳。黄芪入肺,附子入心,心肺双补,故有益气固表之功。黄芪又入脾,附子入肾,既可温元阳又可温脾阳,脾肾同治,补火生土。 用法用量: 黄芪:9-30g。附子:6-9g。 临床应用: 黄芪:生用: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附子: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痿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药对出处: 黄芪配附子,见于《姜春华医论集》实脾汤。 各家论述: 《本草逢源》:“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为腠理开阖之总司。” 药对名称: 鹿茸、附子 性味: 鹿茸:甘咸、温。附子:辛甘、热、有毒。 归经: 鹿茸:归肝、肾经。附子:归心、脾、胃经。 功效: 鹿茸: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附子:回阳补火,散寒除湿。 主治: 1、畏寒肢冷,腰膝痠痛,阳痿遗精,宫寒不孕,久痢,久泻。2、风寒湿痹。 作用分类: 补阳药 配伍机制: 鹿茸壮肾阳,退虚寒,有益精血作用,守而不走,能摄精固阴。附子温阳散寒,止痛,有阳无明,走而不守,有回阳救逆之力。二药配伍,相须互补,壮阳散寒、止痛效力剧增。 用法用量: 鹿茸:2-6g。附子:6-12g。 临床应用: 鹿茸:治虚痨羸瘦,精神倦乏,眩晕,耳聋,目暗,腰膝痠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漏,带下。附子: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痿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药对出处: 鹿茸配附子,见于《世医得效方》茸附汤。 各家论述: 《本经逢原》:“鹿茸功用,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下元虚人,头眩眼黑,皆宜用之。”《本草备要》:“附子,补肾命火,主风寒湿。” 药对名称: 当归、附子 性味: 当归:甘辛、温。附子:辛甘、热、有毒。 归经: 当归:归心、肝、脾经。附子:归心、脾、胃经。 功效: 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附子:回阳补火,散寒除湿。 主治: 1、月经不调,痛经。2、胸痹,心痛。 作用分类: 补血药 配伍机制: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附子温阳散寒止痛,纯阳无阻之品。二药一补血一散寒,一温经一调经,互补为用,血复阳回,脉肠经调。当归滋润可制附子温燥,附子温通可助当归活血通经。二药配伍,助阳温经、补血活血、散寒止痛效力显著, 用法用量: 当归:10-15g。附子:6-12g。 临床应用: 当归: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癥瘕积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打损伤。附子: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痿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药对出处: 当归配附子,见于《简易方论》小温经汤。 各家论述: 《汤液本草》:“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阳,以其脾裹血;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 药对名称: 麻黄、附子 性味: 麻黄:辛、微苦、温。附子:辛甘、热、有毒。 归经: 麻黄:归肺、膀胱经。附子:归心、脾、胃经。 功效: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附子:强心回阳,助阳行水,祛寒止痛。 主治: 1.阳虚感冒。2.阳虚水泛,水寒射肺之气促,喘逆,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脉沉而迟者。3.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之症。 作用分类: 解表药 配伍机制: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附子大辛大热,峻补元阳。二者一攻一补,助阳解表。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可以避免阳虚无力鼓邪外出,或恐汗后更加伤阳。使之汗中有补,汗出不伤正;补中有散,扶正而不碍邪。麻黄还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附子具有温肾壮阳,化气行水之力。合而使用,温阳利水消肿之功颇佳。另外,麻黄辛温,宣通经络散外寒;附子辛热,温通经脉祛里寒。相配则温经通脉,助阳散寒。 用法用量: 麻黄:3-9g。附子:3-12g。 临床应用: 本品辛热燥烈,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功能峻补下焦之元阳,而逐在里之寒湿。其强心回阳,用治亡阳欲脱,身凉肢冷,大汗淋漓,吐利水止,脉微欲绝者;其温里散寒,助阳化气,用治肾阳衰微,阳萎足冷,腰膝软弱,以及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心腹冷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其逐寒湿,止疼痛,用治风寒湿痹,疼痛麻木。总之,既能追复散失之亡阳,又能资助元阳之不足,与补益药同用,可治一切内伤不足,阳气衰弱之症。 药对出处: 麻黄、附子伍用,出自《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方,以治少阴兼表的证治。 各家论述: 二药辛燥,且附子有毒,非阴盛阳衰之证,很少应用本药对。阴虚内热,孕妇忌用。误投火热诸症,则添薪燎原,大非所宜。 注意事项: 附子生用作用峻烈,宜于强心救逆;熟用毒性减弱,宜于助阳散寒。不论生用或熟用,必须久煎(60分钟以上),以减其毒性。 药对名称: 附子、花椒 性味: 附子:辛甘、热、有毒。花椒:辛、温、有毒。 归经: 附子:归心、脾、胃经。花椒:归脾、肺、肝、肾、心、心包经。 功效: 附子:强心回阳,助阳行水,祛寒止痛。花椒:散寒燥湿,解毒驱虫。 主治: 1.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2.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作用分类: 温里药 配伍机制: 附子、花椒同为辛热之品,有温里散寒之功。附子善入肾经而温阳气,温肾助脾,散寒止痛之力较峻。花椒善走中焦而散寒邪,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作用较强,二药并用,脾肾同治,相辅相助,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力极强。 用法用量: 附子:6g。花椒:6g。 临床应用: 花椒辛辣而温,善散阴冷之气,为健脾胃、解毒驱虫药。故能温中止痛而治脘腹冷痛,下痢腹痛等症。其辛辣麻醉之性,又能驱杀蛔虫而治虫症。煎汤外洗,可用于诸疮肿毒,痔瘘,湿疹瘙痒等。 药对名称: 附子、茯苓 性味: 附子:辛甘、热、有毒。茯苓:甘淡、平。 归经: 附子:归心、脾、胃经。茯苓:归心、脾、肺经。 功效: 附子:强心回阳,助阳行水,祛寒止痛。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 主治: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恶寒脉沉,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或腹痛下痢。2.阳虚寒湿内侵,气血凝滞而见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脉微而沉。 作用分类: 温里药 配伍机制: 附子与茯苓属相使配对,伍用功效有二:其一,温肾利水,用于阴水证。阴水之证,每因脾肾阳虚,脾虚则水无以运,肾虚则水无以行。附子辛热温肾补火;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附子得茯苓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其二,温阳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阳虚寒湿身痛证。附子辛热性燥,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力亦佳,茯苓健脾渗湿,附子得茯苓之助又能增强除湿之力。 用法用量: 附子:6-10g。茯苓:9-15g。 药对出处: 附子、茯苓合用,出自《伤寒论》真武汤,附子汤。前者取其温肾健脾利水而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后者取其温阳散寒,除湿止痛而治阳虚寒湿内侵之证。 药对名称: 黄连、附子 性味: 黄连:苦、寒。附子:辛甘、热、有毒。 归经: 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附子:归心、脾、胃经。 功效: 黄连:泻火,燥湿,解毒,杀虫。附子:强心回阳,助阳行水,祛寒止痛。 主治: 1.寒热互结所致的心下痞满,脘腹痞闷作痛,泄泻不畅,呕恶心烦而兼见阳虚不固,汗多恶寒,肢冷脉弱等症。2.泄泻、痢疾属寒热错杂者。 作用分类: 清热泻火药 配伍机制: 黄连为苦寒泻火解毒之要药。尤长于泻心胃实热,止湿热痢疾。附子辛温燥烈,回阳救逆之力最强,为峻补元阳,温经散寒之要药。二药合用,辛苦相投,一寒一热,有寒热并用,阴阳相济之义。即王旭高所谓:“黄连配附子能交水火于倾刻。” 用法用量: 黄连:6g。附子:6g。先煎。 药对出处: 黄连配附子,出自《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各家论述: 此药对,一大热回阳,一至寒清热,乍观似有水火不容之势。而尤在径认为:“按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或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然使无法以制之,鲜不混而无功矣。”然二药用量比例.可视寒热轻重,适当配比。 药对名称: 附子、磁石 性味: 附子:辛甘、热、有毒。磁石:辛咸、平。 归经: 附子:归心、脾、胃经。磁石:归肾、肝、肺经。 功效: 附子:强心回阳,助阳行水,祛寒止痛。磁石: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主治: 虚阳上越,而致真寒假热之证。症见:行动气逆,心悸,或咽喉疼痛,色淡红,伴有肢厥、舌质淡白、苔净、脉小迟无力等。 作用分类: 相使药 配伍机制: 附子大辛大热有毒,能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前人曾言,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为温里扶阳要药。磁石辛寒,为重镇安神、益肾纳气、潜阳要药。附子得磁石之使,功擅温肾潜阳,有温下之力,而无热上之弊。 用法用量: 附子:10-30g。磁石:30g。两药均先煎30分钟, 临床应用: 虚阳浮越甚者,加童便、肉桂;阳虚及阴者,加熟地、人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