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绍琴临证400法--中风(脑卒中)八法】38

 石门易卜 2020-02-17

中风(脑卒中)八法

中风是指卒然仆倒,昏不知人,醒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謇涩等症状的疾患。古人认识不一,有认为是外风中人者;而明·张景岳强调其发生非属风邪,创立“非风”论;清·叶天士则认为本证之发病乃属肝阳化风。由张、叶二家之论可以看出,本证乃因内风引起,并不是什么外来之风邪中人。它包括了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

中风的原因,主要是肝肾不足,肝阳过亢,化火生风,故卒倒无知而半身不遂。治疗不外平肝熄风、清火化痰、补虚之类。总之,是泻有余补不足。在无外邪的情况下,一定慎用辛温升散之品。

(一)清热泻火,豁痰开窍,以治阳闭


中风陡作,两手握固,牙关紧闭,声如曳锯,面赤气粗,舌红,苔黄腻且干,脉洪数滑动,或沉涩弦实。痰热化火,阳闭重证,急用清热泻火、豁痰开窍方法,如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之类。汤剂如:

节菖蒲9克  郁金6克  天竺黄12克 钩藤12克  陈胆星12克  蝉衣6克 珍珠母30克(先煎)  知母9克  黄芩12克 竹沥60克(冲化)  姜汁2~3滴(兑入)  大黄粉1克(分冲)

局方至宝丹2丸,分2次化服。


加减法:

若属痰湿阻遏,气机闭郁,脉沉滑,苔白腻厚,此阴闭之证,不可用上法,改用芳香开窍法:苏合香丸1丸、竹沥30克(冲化)、姜汁3~5滴送服,以开其痰湿郁闭。

若中风牙关紧闭,可先用乌梅擦牙;或用醋擦牙;若热郁过深时,可用冰块擦牙法,俟牙开再服药。

若牙关紧闭较重时,可用鼻饲,或直肠灌入药物。

若内停滞热,大便不通,舌苔腻厚,矢气味恶,可用三化汤以疏风泻热通腑,方中以大黄、羌活、厚朴、枳实为主,俟腑气通,病必好转。

病属痰火为患,治后虽神识已清,饮食亦当慎,以进稀软为宜,切不可给鱼肉荤腥之味,防其助火增重。

(二)益气回阳,救逆固脱,防其厥变


中风脱证是最危险的证候。症见目合口开,撒手遗溺,鼻鼾痰鸣,声嘶气促,汗出如油,或大汗淋漓,手足逆冷,舌短面青,苔白腻滑润,两脉沉伏或微细欲绝。急用益气回阳,救逆固脱方法。

人参粉15克(冲)  生黄芪60克  淡附片15克(先煎)  五味子10克  生龙、牡各60克(先煎)  瓦楞子20克(先煎)   黑锡丹6克(分送)


(三)疏风祛痰,活血通络


风邪夹痰,走窜经络,阻滞血行,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拘挛,或半身不遂,口眼㖞斜,恶寒身热,舌苔白腻,脉多滑濡,沉取略弦,必当疏风祛痰,活血通络为治。

秦艽9克  羌独活各4克 防风6克  半夏10克  菖蒲10克  黄芩12克  赤芍12克  炒地龙10克  当归9克  生牡蛎30克(先煎)


加减法:

若体丰痰湿较重者,方中可加橘红10克、制南星10克。

若痰湿胶滞者,方中可加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皂角6克。

若素嗜肥甘者,嘱其切忌荤腥,控制食量,加强活动,增加体力锻炼,以促进功能恢复。

(四)育阴平肝,熄风定眩


肝肾阴亏,肝风上翔,头目眩晕,阵阵烦急,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且干,脉小滑数。用育阴潜阳,熄风定眩方法。

钩藤12克  生地12克  天竺黄12克  白芍12克  川楝子9克  菊花9克  白蒺藜12克  珍珠母20克(先煎)  黄芩10克


加减法:

若阴虚肝热而动风者,加羚羊角粉0.6克(冲服)。

若肝胆热势较重时,可加龙胆草2克,或用凉血育阴之品,如白头翁10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炒地榆10克。

若病势稍缓,可用归芍地黄丸常服调理,以善其后。

(五)清肝降火,泻其实热


肝阳独亢,亢则化火,火热上炎,陡然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燥咽干,心烦易怒,大便秘结,溲赤且少,舌红绛,苔黄燥,脉象弦数而大,按之有力。用清肝降火,泻其有余之热,仿龙胆泻肝汤意。

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黄芩12克  柴胡6克  川楝子12克 钩藤12克  生地12克  夏枯草12克  生石决明20克(先煎)  蝉衣6克


加减法:

若体质强实,脉象有力,舌质红,可加紫雪散6克(分冲)。如无紫雪散,可于上方中加瓜蒌30克、元明粉3克(冲)、羚羊角粉2克(冲)。

本方力量较重,不可久服,并应嘱告病人,忌酒、荤及一切刺激性食物。

(六)宣窍涤痰,求其能言


体丰,湿痰素盛,痹阻络脉,中风半身不遂,四肢麻木沉重,言语謇涩,面白痰多,舌苔白腻,脉象滑濡。用宣窍涤痰方法。

制南星12克  枳实6克  橘红9克  钩藤12克 茯苓15克  半夏曲12克  远志10克  生海石15克  莱菔子6克 冬瓜子30克  菖蒲6克  郁金10克


加减法:

若痰湿渐化,必须控制饮食,尤宜少进荤腻及糖类食物,并应增强锻炼,减少体重,练习说话,亦可配合针灸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入活血化瘀通络及消食醒胃药物。

(七)调气血,化瘀浊,兼疏通经络


中风后期,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两手时常麻木或颤抖,自觉疲乏无力,舌胖苔白,脉象沉濡。用补气活血方法以通其经络,并宜刻苦锻炼。

生黄芪40克 当归6克  川芎20克  赤勺12克  桃仁6克  炒地龙15克  丝瓜络10克


加减法:

若属血分郁滞,气机不畅时,减黄芪之量,加行气开郁之品,如:香附、郁金、元胡等。 

若气虚较甚,络脉不和者,可加重黄芪之用量,并可加入人参须1~3克。

(八)补益气血,调理阴阳,扶正固本


素体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中风之后,行走不利,言语謇涩,精神疲倦,心悸气短,懒言无力,小溲清长,脉象虚弱或细弦。用扶正固本方法,补益气血方剂与调理阴阳药物交替服用。

上午服:(每早空服一煎)

人参须1克  黄芪20克  党参10克  茯苓10克  白术10克  炙草6克  木香6克  砂仁3克  茜草10克

下午服(或每晚睡前服):

六味地黄丸或下方:

熟地黄10克  丹参10克  赤芍10克  茯苓10克  山萸肉10克  芡实10克  菟丝子10克  黑桑椹10克  鬼箭羽10克  补骨脂10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