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证的形成
痞证是心下痞塞,病因为或医者误下或由疾病本身传变而来,由虚,寒,热,痰,饮,食积,气,病人气郁,饮食不节等病理因素作用人体而构成痞。病位在心下(根据病机可扩大应用范围,除心下之外,还有如胸中痞,胁下痞,腹中痞,病性痞塞,病机:气机升降失司而阻滞不畅。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本发汗作解,医者误下所致痞)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医者一误再误)
131、病发于阳(太阳中风为阳邪)而反下之(本应桂枝汤辈发汗,而医误下之),热(邪热)入因作结胸(痰饮强人邪热与痰或水结);病发于阴(太阳伤寒)而反下之(本应麻黄汤辈发汗),因作痞也(脾虚寒家与邪互结则为痞,若此人痰饮强人与邪结亦可寒实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表未解本应发汗而反下之表解方可下之,故结胸下之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结胸者,津液受阻,津液不上承,颈项失养故也),如柔痓状(因中风伤津则为柔痉),下之则和(已成结胸故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一 热痞
(一)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寒热错杂于中焦偏于胃上脘,在气分,无形热邪如雾迷漫中脘之上,汤泡轻荡而散,(三黄泻心汤同理)
(二)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三)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属寒热错杂于中焦,以本虚而湿热寒互结,若寒重呕者加生姜半夏以加重温之力。
二 寒热互结痞
(一)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二)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三)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属寒热错杂于中焦虽有痰气但偏向气痞
生姜泻心汤属寒热错杂于中焦,偏向水痞而真水痞为五苓散等苓桂剂
甘草泻心汤属寒热错杂于中焦,医者一误再误,故以虚痞为主
三 寒热错杂痞
(一)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属寒热错杂,病位热在上寒在下之别
(二)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属寒热错杂,病位亦有邪上热扰胸隔,中有寒热痞结于中焦,下有寒而腹痛,寒邪逆气上冲则欲呕
四 气痞
(一)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脾气虚夹杂痰而致阻滞气道,气机不畅而成虚痞
(二) 虚挟饮冲逆致噫之痞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覆赭石汤属寒热错,以本虚,有肝火冲逆胃痉挛而噫气
(二)气郁而成痞
(1)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气机郁滞结于胁下),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2)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大柴胡汤从少阳进一步发展,邪热入里(半表半里之里实为胆腑,包括西医肝,胆,胰,及对胃的影响)所以病位在两胁及中脘。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一补虚之品十痞结(不管吐不吐,利不利)
有小柴胡证十心下急便是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 )汤主之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下利不呕吐者,(大柴胡 )汤主之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不呕而不利者(大柴胡 )汤亦主之
(3)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而不利者(大柴胡 )汤亦主之
所以,方证相应的证不是证状而是被后的病机,方与病机相应才是仲圣本意!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五 痰痞
(一)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六 水痞
(一)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健脾化气利水有扶正祛邪之功
(二)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心下痞硬,引邪下痛(为水停胁下所致实痞)
(七) 痰痞
(一)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痰阻气机而致痞,病在上而越之
(八) 协热利痞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为中风表寒,中风而发热,邪热入里与里虚寒互结则为邪热而利,故解表温里利止而心下痞自除。
九 痞证坏病(变证)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人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痞家致肝脾肿大成脏结难治
类结胸的变证因少阳胆热枢机不利而影响胃的降浊,浊阴壅滞中焦而痞
综上所述方证相应的证不是证状而是被后的病机,方与病机相应才是仲圣本意!
我说的一定对,有待各位老师斧正与临床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