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庹一拃皆为度,古人智慧不能忘

 李延伦 2020-02-20

    宅居防疫,闲得无聊,突然想量一量阳台的长度,但又找不到卷尽,便用起了小时候常用的一种办法,伸开双臂,才知道家中阳台有四个双臂大小的长度。后来想了想,这也有个度量单位,应该叫“庹”!

庹,读作“托”,指老祖宗常用的一种约略计算长度的单位,以成人两臂左右伸直的长度为标准,约合五市尺。“庹”字在《说文解字》里没有解释,在甲骨文中也查不到。这说明在汉代以前这个字还没出现,但它又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一个存在已久的汉字。从《说文解字》总结的造字规律来看,我个人认为,它也应该是一个后起的形声字,从尺,度的省声。

说来,“度”字也是一个形声字。从又,庶省声。“又”,古文字就是一只手。古人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度字的本义是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人手上还有一个大约的长度单位,而且这个长度单位还经常被工匠们用到,叫作“拃”。拃是指一个人张开大姆指和中指(或小指)所量的长度。如果作为量词,则是指张开大姆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的距离。“拃”和“庹”一样,在汉代人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找不到,因此可以推断在汉代以前这个字还没出现。从《说文解字》总结的造字规律推断,它也应该是一个后起的形声字,从手,乍声。

无论是“庹”还是“拃”,这样的“度”量单位虽然是约略数,位却是最为方便的一种测量方法。因为它用不着任何测量工具,就人体而取材,一张臂,一伸手,一“庹”一“拃”简单明了,这在用不着精确但又要估算的场合或交易中极为方便。这就是古人的智慧,但也是现代人逐渐失去了的本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