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6523期/ 京铁疾控新型冠状病毒就如外星人突然来袭,迫使人们进入应激状态,轻者出现肌肉紧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头疼、胃部不适等躯体反应;严重的产生恐惧、焦虑、抑郁、失眠、愤怒等情绪变化。这些情绪变化对有些人而言只是短暂的现象,但也有另外一些人则越陷越深,以至于惶惶不可终日。 大家经历着相似的事情 反应却如此不同 这是为什么呢? 应激反应不仅源于疫情发展 也源于我们对疫情的看法 可以用心理学中的情绪ABC理论来解读 ABC理论认为,人对应激事件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不是由于这个事件(A)本身而是由于经历事件的人对事件所产生的认知和评价(B)造成的。 对疫情的正确认知会让我们合理看待疫情,在短时的恐慌后,会回归理性,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比如我们相信政府的防控和救治措施逐步到位,认为新冠肺炎可防可控,并配合社区/单位的管理、做好个人防护,那我们就不会恐慌,也能安心宅在家里,甚至还有可能借机完成一些因为之前没时间不能实现的愿望,比如在家学习新技能。 相反,对疫情的错误认知会让我们产生超出正常应激反应的情绪表现,从而导致较长时间或者更高强度的焦虑、恐慌、疑病、失控感、抑郁或者愤怒,甚至一直处于这种负面情绪难以自拔。 疫情引起负面情绪是正常现象,是大脑提醒我们危险来了。但我们需要把这种负面情绪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不能听之任之,让情绪控制了我们。 从权威机构或媒体获得疫情信息和防控知识与技能,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每天和同住的家人聊天,除了疫情,更多地谈论兴趣爱好、生活趣事、未来设想等。还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联系不能见面的亲朋好友,倾听倾诉,联络情感。 规律生活能够让我们重获或者稳定掌控感,是应对焦虑恐慌的良药。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是保持身体免疫力的基础,而免疫力是抵御新冠肺炎的基础。 通过放松训练、冥想、听音乐等方式让自己放松下来,把注意力从关注疫情转回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 如果负面情绪过于强烈,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可以通过心理援助热线或网络咨询获得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 北京市免费心理援助热线 来源:丰台疾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