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宅家日志】戴着口罩去日本的春节假期

 共同成长888 2020-02-21

文/图:七月娃娃


这次去大阪是早几个月前就定下的行程,一家人,老的小的,所以这个计划做的比较早,以防万一,没想到赶上了疫情,我们咬咬牙,还是决定克服各种困难出发了,春节那天,武汉已经封城两日,深圳的情况还算乐观,我们准备好充足的口罩,提前好几个小时去了宝安机场。

但现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悲观,机场的检查如常,我们不敢疏忽,口罩一路戴着,坐在飞机上也没有摘下来,坚持了一场电影的时间,就抵达大阪了。入境也很顺利,只是明显中国游客减少了,机场有工作人员派发注意健康武汉加油的传单。

这次的大阪之行我们买了交通卡,用的是google地图,非常省心,日本的铁路干线非常复杂,稍微不注意细节,就会坐错车或坐错了方向,幸好我们的目的性不是太强。虽然中国疫情非常紧张,但在日旅行的国人还是挺多,我们抱着忐忑的心情出门,尽量不往人多的地方去,也不断有人咨询在日本会不会受歧视对待,很多人 因此取消了出门旅行的计划,其实在那段期间里,基本上没有受太大的影响,并不是说日本人不把它当一回事,在我看来,大概是见惯了各种突发事情的岛国人民,对于疫情的态度跟我们的高度紧张和恐慌有所区别吧。但就目前日本不断上升的确诊病例来看,还是有点疏忽了病毒带来的影响。

在网上预定的西九条附近的民宿,离JR车站只有十分钟的路程,当时预定此地是为了孩子们去环球影城更方便,事实上这个地方真心不错,闹中取静,是居民区,物价较低也可以从到处可见的自动贩卖机体现出来。我们的房子很小,几个人住下来几乎没有转身的地方,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怎么小的房子都是洗手间与淋浴间分离,所以我们也没有压力,只是房子隔音效果不是那么好,隔壁邻居拉闸门的声音清晰可见,以及垃圾处理费用较高。我曾经考虑过是否可以在日本买一个小房产,后来咨询了一些朋友,说如果是自住那是相当不错的,但作为投资则不见得明朗,毕竟日本的房价基本不会涨太多,而且税费会很高。

春节那几日在药妆店或便利店都能顺利买到口罩,也开始看到一些店家树起“武汉加油”的牌子,但慢慢的,口罩开始供不应求,很多店铺要么不再供应要么限购,其实在这之前已经看见很多国人抢购口罩的现象,我就曾经看到有人买了一个大箱子专门装口罩,日本商家见如此阵状,肯定要调整销售策略了。所以到了最后,也变成一个口罩都难求的境地。只是日本人民仍然是活在自己的节奏里,春节那几天,不管是在地铁上还是大街上,老人孩子戴口罩的为数不多,戴上口罩的多是国人,很容易辨认。在一些热门的景点,如京都清水寺伏见稻荷大社等,更是人潮涌涌,什么都阻挡不了人们一如既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大阪几日,我们的三餐除了几次因为去景点只能在景区解决外,基本都是靠便利店和超市,这当然跟我们没有做太多功课有关,也跟我们一家人出行有关,我们曾经找到一家非常适合作为我们居家饭堂的小居酒屋,价格合适味道也不错就在居住地附近,但后来发现它并不会每天营业,而且大多数时候客满,一旦客满就很难排位,毕竟人家是一杯小酒就能喝到晚上的。所以我们的常态就是去便利店和超市采购,幸好超市里提供的即食或加热即食的产品种类非常多,基本解决了我们日常营养所需,也简化了吃饭的程序,节省了不少时间,超市周末有时候会打烊,我们就转移阵地去便利店。而此次疫情蔓延,减少去公共场合就餐也是理所当然。所以不难理解很多留学生一日三餐靠便利店和超市的做法了。

这是我第二次去大阪,上次来做采访已经时隔多年,那次对大阪的印象寥寥无几。跟大阪的大都市节奏相比,我还是更喜欢东北的乡村风光,于我而言,真正体会日本文化,要去到更远的秋田或者山形吧,也可能是因为第一次去东北给我带来的印象过于深刻。京都游客太多了,可惜没有住下来慢慢体会它安静的时候,倒是后来去走了一下鸭川公园,从公园走去花见小路的途中穿过居民区,才开始对这里产生了一点心动。后来因为想吃神户牛肉而去了一趟神户,有点像鼓浪屿的北野町街道让我产生了一些美好的联想,但这种泛泛而行,让我始终带着游离的状态,大概很多人的旅行差不多也是这样吧。我开始发现有时候旅行并不能让你得到更多,旅行只是让你切身体会,很多时候它不如一本有用的书带来的触动。

但大阪还是会再来的,之前做三年签证的时候就想,至少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日本会是一个重要并重复的目的地,前段时间看很多关于生活美学的书籍,大多是从日本而来,对于此课题,我依然是带着孜孜不倦的决心的。

虽然去过多次日本,但我对此地文化的了解却只是皮毛,至少我没有把日本历史做一个系统的解读,很多时代和一些文化名词甚至第一次耳闻,如此说来,在心里产生的一些萌动也只能说是感兴趣而已。但我最近读白洲正子的书却收获不少,要是换成别人来写这些生活中无用的器物,我早就弃之一旁没有读下去的决心了,但我听这位传奇女子侃侃而谈她对美术、能剧、花道、茶器等的所见所闻所想,像在听一位老师或朋友说话,不吃力,很容易看懂,虽然不会刻意去记住她在书中的内容,但至少在看的时候心情是愉悦的,这也是我喜欢看日本文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日徜徉在京都街头,看见很多小吃店铺中间难得夹杂了一间卖瓷器的店铺,我带着雀跃的心情进去,然而我失望了,可能我之前对日本瓷器了解甚少,也没有真正接触过,所以才对这种器物满怀信心和期待,也有可能是每个人的审美有所偏爱,我觉得我们景德镇的瓷器、德化的瓷器、宜兴的茶壶、甚至是一些独立的做瓷人做出来的粗陶器皿,都比我所见的日本瓷器更精美,其实不应该用精美来比喻,而是用“意境”来比喻,为什么我心里会高估日本瓷器的“美”呢?这应该归功于像白洲正子这样会发现美并善于歌颂美的人吧,确实,我们自己美的东西太多了,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凝聚,只是能用美的心去感悟自己文化的人并不多而已,文化的传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有时候就是平常的话语,跟生活随行随影的一些感触和应用,就能捕捉到,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把它复杂化,好像不弄得更复杂更专业一些,别人就不会承认。事实上却是相反的,简单的叙述、平淡的感叹,往往才是描述“美”最有力的语言。

从日本回来杭州进入了漫长的隔离期,因为外出过,民宿的村子一直未能进去,流浪在外,在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里。我一直随身带着从日本带回的行李箱,泡一点日本的煎茶和咖啡,无聊的时候拿那参古织出来欣赏一下上面简单的花纹,却也觉得有滋有味。

关于日本文化,关于我自己的一些生活美学体会,在接下来漫长的宅居的日子里,再慢慢道来吧。这让我想起白洲正子提到的青山二郎先生,一个人带了大量现金去山区旅行,买了一堆“一文不值”也不可退换的破烂儿回来,这种心在地狱无法自拔的心甘情愿,我实在太有感触了。对于某一种事物的执着与感悟,我想也沿用小林秀雄那句话吧,“世上很多人,有双通透之眼,什么都了然于心,却无法下笔写出来。从古至今这样的人都是带着满腹的才华智慧,什么也没说就走了。”这真是一句让人听起来黯然伤神的话,但也正是这种无法表达出来的智慧,带来的遗憾、无奈以及少数人的珍惜,想起来却也是很悲壮的一种存在吧。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