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狮之乡,飘色之地: 沙湾

 云天tyf 2020-02-21

沙湾是富有历史文化色彩的一个古镇,有着浓重的艺术氛围和文化积淀;沙湾也是一个闲适的古镇,在这里与朋友聊天、漫步,听广东音乐,于江畔放风筝,时光就这样一点点流逝……

                                            ----- 题记


很早就听说广州番禺区沙湾古镇的大名了,那年冬天去广州避寒,终于有机会到此一游了,这里古镇、古街,各种古建筑都保存得完好,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蚝壳墙了,今天请你合着广东音乐《步步高》的乐声,随楼主一起走进那里……



沙湾古镇始建于南宋,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间艺术饮誉南国。素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飘色之乡”、“中国龙狮之乡”、“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民间雕塑之乡”、“广东省古村落”之称。



一走进沙湾古镇,两边都是南宋时期的古楼,在这里可以清晰明了的感受古镇的历史文化气息和辨析古镇的发展。



踏在青石板路上,你能若隐若现的感受到这里的神秘、文化和历史的沉淀,青砖绿瓦都烙印着这座古镇的历史,也沉淀着一辈又一辈人的不舍。



喜欢在青石板的小巷子里走走,舒服的穿堂风,破旧斑驳的墙壁,直通到底抑或是曲折蜿蜒,总留给你无限遐想,让你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推开一扇门,开启一段尘封的历史,这里,青砖黛瓦保留岁月的苔藓,古色古香的建筑,是活着的岁月,也是凝固的历史。



三稔厅又称:广东音乐纪念厅。

广东音乐名人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曾藉三稔厅常邀集邑人和省内外音乐爱好者,演奏、研讨、创造出了《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广东音乐,三稔厅便是为了纪念何氏三杰而建。



镬耳楼在岭南的建筑群中,带有鲜明的个性——山墙上有一对高翘的飞檐,形似古代的官帽。有人说,那就是一对铁镬的双耳。据说在明朝,官衔越大,镬耳越大。镬耳楼具有浓烈的宗法制度气息,这与其屋主的身份有关。



镬耳状封火山墙,封不住何氏家族重礼乐、贵亲情的传统家风。



一不小心来到古时的结婚礼堂,一个见证沙湾子子孙孙幸福的地方。



古老青砖墙上的涂鸦,过去和今天融合的如此天衣无缝、妙趣横生。



这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祠堂,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



文峰塔,在文峰塔拜文魁星。塔为六角三层,不但是何族留耕堂的风水建筑,而且塔内供奉了“文魁星”神像,原为乡中读书人和儿童“开冬学”必来叩拜之神,其建塔也意在昌盛沙湾文风,勉励读书人努力学习,奋发进取。



文峰塔下的金榜题名。



这里的墙基是有花岗岩砌筑而成的,抬头望时是可以看到石门额之上是有着精美的砖雕建筑。



屋顶上一排排的精美雕刻,都展示着主人对幸福的定义和对家族兴旺的期许,这就是历史的沉淀。



走在这里得到视觉上的极大享受之时,饮食的文化亦是对味蕾有着极大的刺激,沙湾的姜撞奶是极具盛名的,对于我来说它们的吸引力都是极大的,美食的诱惑在这里对我是最大的一份冲击。



蚝壳建的墙,将蚝壳两两并排,拌以黄泥嵌于墙上,这样冬暖夏凉,且不会积雨水,适合岭南多雨潮湿的季节。



吹笛人是沙湾文化传承的代表。



风水塘前的留耕堂。

留耕堂为番禺沙湾大族何姓的宗祠。是广东省地方民间乡村祠堂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是何姓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创建于600多年前。



这座碑坊在古建筑学上称为仪门,属于留耕堂的二进。门额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陈白沙所书“诗书世泽”的石刻,表明沙湾何氏是书香门第,历代不少人考取科举功名。



留耕堂山门前是宽阔的、用大青石铺成的大天街(广场),大天街正对一池塘,在临近池塘两边是驻马石和8个安装旗杆的石座,这种旗杆是古时考取功名后用以竖旗褒扬的。



风水塘前,旗杆石成阵撑起一片天宇,是彰显文化自信吗?古人凡科场得意猎得功名,必于祖祠前竖旗杆挂旌旗,耀祖光宗。



玉虚宫,建于明代,保留了清代的重修风貌。原本是一座祠堂,如今改为了祭祀北帝的寺庙,终年香火鼎盛,香客如云。



留耕堂和玉虚宫相邻而建。



沙湾广东音乐馆。



在广州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之中,沙湾古镇古老的韵味也是这个城市的另一种魅力所在……

(部分史料摘自网络)



附:沙湾飘色是沙湾古镇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被誉为南国民间艺术的奇葩,此艺术因为最先从番禺沙湾古镇传播开来,所以被称为“沙湾飘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