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园林的喜爱自小使然,这种情形似不多见。对园林产生兴趣的人多半是学了园林专业,或是从事与园林有关的工作,而我之爱园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且几十年来不断学习与研究,读相关的书籍,去各地逛园子,还亲手打造了一个有着园林意味的私家花园。 我所说的园林,狭指中国古典园林。当然,日本的园林也让我心醉,并做过一些研究。历史上,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极深,大约是从汉代起就开始向中国学习,盛唐时期更是全面复制。到今天,日本园林的中国胎记依然清晰。 与泱泱中华相比,东瀛小岛实在是弹丸之地,正因为如此,大和民族才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各方面的捉襟见肘,于是,他们低姿态地向他国学习,首先向中国学习文化,再向西方学习科技和管理,最终形成自己的东西,且独树一帜。反过来,你又得去学习他们。这就是日本人牛逼的地方。 日本园林的山水构架、造景手法、意境风味都脱胎于中国园林,但它又不是中国园林,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借用园林理论大家陈从周教授的一句话说: 这话很精辟。明代造园大家计成在论及造园的最高境界时曾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意思是,园子肯定是个人工的东西,但一定要造得像自然天成一般。而日本园林则更进一步消除了人工的痕迹,看起来仿佛就是大自然的一隅,只是适当地点缀了一些人工的东西。这便是日本造园理念之精髓。 在这篇短文中,我无法更多地介绍日本园林的特点,也没有必要,专家们已经总结得非常到位,你去问问“度娘”,什么都明白了。我只想说说我在“现场”的一些感受,以及日本人深入骨髓的园林情结。 这次旅行并非对园林进行专题考察,而是跟着团队随波逐流,但我的目光却一直在捕捉园林的身影。和中国园林一样,日本园林从产权属性上也大致可以分为皇家园林、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大阪城旧址上改建的大阪公园可视为日本的皇家园林。 园林被称为“城市山林”,从这个角度全景俯瞰,的确如此(注:大阪公园) 大阪城大约建于公元14世纪,是丰臣秀吉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后历代增减,掘护城河、筑天守阁,广植树木,蔚然成林,成典型的皇家苑囿。尽管跟颐和园相比,规模、气派还是太小,但依然具有皇室气象。皇家园林并非一味的宏大威严,大阪公园硬朗中亦具有温婉性情。那便是植物、水和奔跑着的带着馨香的风。 春天里,护城河边的樱花妖冶地开了,人们像蜜蜂一样逐花而来,护城河的水在几场春雨之后也活了过来,绿绿地映衬着粉的与白的樱花,还有大片旺生的树林和坚韧攀爬的藤蔓,一下子就让坚硬厚重的城墙变得柔了许多,竟有几分的亲切。远观之下,这平地而起的人工之城竟然成了绿海中的精巧点缀。这便是植物的力量和园林的意义。日本园林大约三分之二都是植物,且是以松树为主的常绿植物,终年不凋,另外三分之一是建筑和路径,这样的比例能够让人有“天人合一”之感。大阪公园像是一块城市的旅肺,尽管四周已被高楼所包围,但它的存在便是一种象征,表明人类从未与大自然分开。这样的造园理念始终贯穿于日本的造园实践中,是崇尚自然的东方哲学在园林中的精彩演绎。 皇家园林尚且如此,寺庙园林更是把这种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京都的金阁鹿苑寺便是寺庙园林的典范。我们知道,宗教历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座寺院当然地被赋予了自然山水的外貌,像是一片未施人工的天然美景。在大面积的绿色中,核心建筑舍利殿因外墙敷以金箔而被衬托得格外耀眼(故称“金阁寺”)。这幢金色的楼阁倒映在作为前景的一池碧水中,更增添了华美雍容的风韵,也使景物得到了延展和升华。湖中置精巧小岛,上植松石,再配以石灯,水中闲生杂草,更显天成之趣。 这是日本园林中典型的“池泉园”的结构方式。所谓“池泉园”,乃是指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这是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金阁寺主景就是这种以水池为中心的构图方式,水中布置岛屿,使水面不致单一。岸边为主景建筑,为全园焦点之所在。旁起土山,再设溪流,下泻为瀑,淙淙作韵。环池设道,点缀以亭、榭、桥、廊,点线相连,浑然一体。 园中还有一处“枯山水”很有意趣,“枯山水”又称假山水,意为“无水之庭”,就是在庭园内敷设白砂,用专门的一种像耙一样的工具,耙出波浪似的纹理,象征水,白砂中再缀以天然怪石,用以表现山。这犹似画在地上的抽象画,是高度提炼后具有象征意义的园林景观,意指“佛门净土”,渗透着一种单纯和寂静的意味。这样的景观只用以观赏,不能涉足体验,是日本园林独有的造景手法。 在东京附近神奈川县的箱根风景区,有一座名为“平和”的公园,原是供奉佛祖舍利的地方,后又赋予了祈祷和平的寓意。这应该算作寺庙园林。寺庙园林最常种植的是松树,象征长生与永久。平和公园的一组造型别致的松树是日本园林的独特景观。中国古典园林中,景栽都是自然形态,不做造型式的修建,而日本园林却在保持自然的同时,借鉴了西方园林的植物造型手法,将一些植物修剪成各种奇特的形状。自然与人工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别样的美感,这种具有雕塑感的景栽在日本园林中随处可见。 皇家园林也好,寺庙园林也罢,都是规模相对较大的完整园林,而私家园林则小巧而分散,几乎在所有的居民区都能见到精巧的私园。日本为多地震的岛国,除了大城市的中心区域建有高楼大厦之外,郊外多是轻型材料构筑的民宅,也就是说,多数人住在城市的边缘,又因为是别墅式的居所,许多人家都会在房前屋后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庭院。日本的小庭院做得相当精巧和品味不俗,令它的园林老师中国感到汗颜。中国人口太多,解决住房问题已经很不容易,要再有个地方建花园实在过于奢侈,所以中国人离花草、大自然和风雅稍微远了点。日本虽然国土狭小,但由于居住方式的不同,具有建造花园的基本条件,于是,私家庭院随处可见。 日本人热爱自然的心思总是难以掩饰,他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打理庭院,侍弄花草,永远不厌烦其烦。在他们看来,这是恬淡生活的重要部分,当旺长的杂草被铲除,当有心扶持的藤蔓绕杆而上,他们就会觉得心里安妥而舒爽。他们喜欢在小庭中某一个角落放置一口石缸,引一股清水顺竹枧滴入缸里,叮咚的音韵犹如梵音的清悠,再放一个袖珍的石灯或佛塔,便又营造了脱离尘俗的清寂氛围,心就安静了。鱼儿在透明的水里悠游,这种体态让主人不由得也慢慢放松。 日本的私园都不太大,几十平米、十几平米,甚至几平米的都有,大小并不重要,有就好,他们从不放弃给自己一个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机会,他们善于在小小的空间里营造诗意境界。这些私园都没有大的结构,以简洁为要,注重写意,点到为止,用象征手法,以少总多,同样能收到清幽恬静、意蕴深远、超凡脱俗的奇效。 我曾在一部园林专著里谈到,中国的私家园林在这个时代再难产生经典之作了,甚至连完整的私园都几乎不太可能再有,它的去向便是被分解重置,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小区,成为我们身边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山水。就像日本人一样,把对真山真水的热爱,化作对真山真水的依赖,他们把身心安放在幽庭小院中,刻意与让灵魂变得粗糙的现代生活保持安全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介绍 谢伟,青年作家。长期从事各种体裁文学作品的创作,尤擅散文,发表大量散文作品,并屡获大奖,著有散文集《花影楼随笔》。对美术、建筑及园林艺术也有所研究,著有相关专著多部。最新作品有《美术的故事》《建筑的故事》《石头的文明》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