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上一件石刻,让李白、苏东坡、黄庭坚流连忘返,更让陆游痴狂 宋-黄庭坚像 江苏镇江有一座名山叫作焦山,焦山位于镇江东北面的长江之中,风景秀丽,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山。在东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隐士叫焦光,他曾经在这里长期隐居,为了纪念焦光,后人就把这座荒岛称为焦山。焦山自古就有'十方丛林,历代祖庭' 之称,山上有座定慧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原名就叫焦山寺,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第四次南巡,就曾巡礼焦山,笃信佛教的康熙还把'焦山寺'改名为'定慧寺'。焦山除了佛教名扬天下之外,另外它还是一座书法名山,尤其是这座山上至今保存着一件南北朝时期珍贵的摩崖石刻,而闻名天下。这件石刻,对于后世的许多书法家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就是国之重宝《瘗鹤铭》。《瘗鹤铭》成书于魏晋时期,字体为大字楷书,章法如乱石铺街,笔画雄健俊逸。这个现存不足百字的石刻,可是见证了中国文字从隶书发展到楷书的演变过程,自唐宋以来,《瘗鹤铭》就被文化界认定为是书法发展史上一块里程碑式的作品,是中国文字的活化石。那么,《瘗鹤铭》记录的主要是什么内容呢?这个'瘗'字是'安葬'的意思,《瘗鹤铭》就是一篇为安葬死去的仙鹤而写的纪念铭文。那么这样一件珍贵的石刻,它的作者又会是谁呢? 梁-陶弘景像 关于《瘗鹤铭》的作者历史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无名氏所写,有人说是梁朝的文学家陶弘景(456─536)),也有学者考证作者就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据说,王羲之非常喜欢仙鹤,有一年,他到焦山游玩,发现山上有一对仙鹤正在空中朝着他翩翩起舞,姿态十分优美。王羲之感叹,字要是能写得像仙鹤这样仙姿绰约就好了。几年以后,王羲之再次来到焦山,就问起那一对仙鹤的情况,得知两只仙鹤已经相继病死了。这王羲之非常伤心,忍着悲痛挥笔写下了祭文《瘗鹤铭》。全文如下: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 焦山石刻《瘗鹤铭》拓片 后人把这篇书法刻到焦山西麓面朝长江的一块石壁上,这就是《瘗鹤铭》刻石的由来。《瘗鹤铭》刻成以后,历代书法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也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来焦山观摩学习,并留下许许多多题刻,其中不少都是书法珍品,可以说,这也使焦山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书法文字的宝库,正为了一座真正的书法之山。比如唐朝的李白来过,宋朝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陆游等人也都来过焦山。他们在这里纵酒放歌,留下了很多题词,这也最终成就了焦山'书法之山'和'文化之山'的盛名。尤其是在北宋时期,文坛盟主、金石学家欧阳修对《瘗鹤铭》的前世今身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考证,这才引起宋代书法家对该碑的重视。苏东坡曾来到焦山,没想到山上寺庙的主持竟然是四川同乡,他乡遇故知,两人用家乡方言畅聊,都感到无比的亲切。焦山虽小,但山上的景色幽美,东坡在这里流连忘返,情之所至,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金山楼观何耽耽,撞钟击鼓闻淮南。 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同游尽返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山林饥卧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 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苏东坡以外,大书法家黄庭坚和爱国诗人陆游还专门来到焦山,深入研读《瘗鹤铭》。黄庭坚就认定《瘗鹤铭》是书圣王羲之所写,称赞它为'大字之祖'。在'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一诗中,黄庭坚更是赞扬'大字无过瘗鹤铭'。黄氏书法,笔势开张,雄浑大度,如长枪大戟般的书写中尽显纵横奇崛之势。在字体上,黄庭坚吸收了《瘗鹤铭》内紧外松的书写特点,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书风。黄庭坚也是历史上学习《瘗鹤铭》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明代书法理论家董其昌就称赞黄庭坚书法'得笔于瘗鹤铭其欹侧之势,正欲破俗书之媚'。 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大诗人陆游在镇江做通判,这年的十一月,天上刚下了一场小雪,陆游的好友韩无咎正好来到镇江省亲,陆游就盛邀何德器、张玉仲等人相陪,乘兴冒雪巡游焦山。他们在焦山的《瘗鹤铭》下一边欣赏石刻,一边焙火温酒、踏雪而歌,微醺时刻,陆放翁趁着酒意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游记《踏雪观铭碑》,来记述这次考察活动: 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廿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辰,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 宋-陆游楷书焦山摩崖《踏雪观瘗鹤铭题记》拓本 文中,陆游提到'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这是有一个时代大背景,当时的镇江,正是南宋与金国分江对峙的前线战区。陆放翁一直怀揣着'王师北定中原日'的理想,希望早一日击败金国,收复中原。他登山北望,看见江中猎猎旌旗,风樯战舰在烟雾中穿梭。他壮怀激烈,想到自己的崇高理想也许很快就会实现,在豪情万丈中挥毫写下了《踏雪观瘗鹤铭》一文。 焦山的僧人圜禅师得到陆游的墨迹,如获至宝,就请人将其刻在摩崖石壁上。目前,据各大博物馆统计,陆游书法包括题记、碑刻拓片存世仅仅26件,其中有几件真假还有疑问。放翁的这件楷书作品取法唐颜真卿,全文沉雄稳健,气足神完,在一笔一划之间分明让人热切的感悟到陆游那一腔忧国忧民的慨然之情。 焦山陆游碑亭 《瘗鹤铭》自中唐以后才开始见于著录,后来,石刻不幸被雷电击碎沉入江中。康熙五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13年,时任苏州知府的金石学家、湖南湘潭人陈鹏年在焦山游览,当年雨雪非常少,又赶上枯水期,陈鹏年发现掉落到江中的《瘗鹤铭》残碑暴露在滩头泥沙之间,他就有了打捞《瘗鹤铭》的想法。于是陈鹏年就募集资金,亲自坐镇,并雇佣当地的百姓,从江中把《瘗鹤铭》五块残石(残存77字)打捞了出来,移植到山上建亭存放,后来又把这些殘石挪到了定慧寺内,一直被完好保存至今。 庚子正月二十品一草堂晴窗具草 (注:图片来自网络) 附参考文献: 1: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编《瘗鹤铭·2011》.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 2:卞孝萱、卞岐编《郑板桥全集》.北京:凤凰出版社,2012. 3:(宋)黄庭坚著,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4:(宋)赵明诚著,刘晓东、崔燕南点校《金石录》.济南:齐鲁书社,2009. 5:(宋)欧阳修著,邓宝剑、王怡琳笺注《集古录跋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
|
来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