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殿试科场的迁移之于明代20年迁都布局的重要意义

 黑龙江波涛 2020-02-21

永乐十年(公元1142年),二月份举行会试,三月份举行殿试,这是明朝在南京举办的最后两场考试。从永乐十三年开始,明朝的会试和殿试都改在了北京举行,南京的科场地位一落千丈,逐渐丧失了其东南亚世界科举体系的重要位置,也不再是整个明代帝国独一无二的科举中心城市。

而会试和殿试改在北京举办,不仅是明代政治的现实需求,也是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之前准备工作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南京殿试科场的迁移之于明代20年迁都布局的重要意义

一,明代会试、殿试举办城市迁移的前兆

永乐十年二月份,会试举办的时候,主考官为内阁大臣、翰林院侍讲杨士奇和金幼孜,而金幼孜又是建文二年的进士。

在杨士奇的《广西按察司佥事刘长吾墓表》中这样记载:

“永乐以来,进士约七科,唯有辛卯、壬辰两科最少,就试约三千人,所选皆不过百。”

各地赴南京参加会试的人数有三千人,中式贡士有一百名,人数不仅是在南京举办的会试人数最少的一年,也是整个永乐年间最少的一年,而录取率也为历代会试的最低值,这一反常的历史现象,其实也是明代会试、殿试举办城市迁移的前兆。

南京殿试科场的迁移之于明代20年迁都布局的重要意义

自洪武十八年,也就是1385年开始,明代创立在国子监建立了进士题名碑制度,但是永乐十年的殿试后,本应该由皇帝亲自下令在南京树立的进士题名碑却迟迟没有消息。直到了正统九年(1444年),明英宗朱祁镇才采纳了陈敬宗的建议,在南京的国子监补立了永乐十年的进士题名碑。

《明英宗实录》中,对此事也有所解释:“初,太宗皇帝既策进 士毕,巡幸北京,故碑未建.及是,祭酒陈敬宗以为言,上从之,命翰林院侍讲学士王英撰文勒石!”

然而,这样的说法历来都存在着争议,巡游北京而未能及时修建之说,也存着着诸多的疑点,而唯一符合实际的解释就是,朱棣已经下决心将会试和殿试的地点改到北京,而不再树立进士碑于南京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信号。

南京殿试科场的迁移之于明代20年迁都布局的重要意义

二,基于政治、军事考量下的迁都

明朝的科举制度,殿试的时候必须是由皇帝主持并且亲自殿选的,如果皇帝不御殿主持考试,那么考试就不能进行下去。

在永乐七年二月,会试在南京举办,考中了95人,而当时的明成祖朱棣身在北京,无法主持殿试,皇太子朱高炽下令将会试中榜者送至国子监进行学习读书,直到了永乐九年,才在明成祖朱棣的支持下,正式集中进行殿试。

朱棣取得皇位后,以南京为京师,但是在政权稳定之后,他不管是亲征蒙古,还是巡守北京,其本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停留在南京。

永乐七年,朱棣正式离开南京,巡守北京,以皇太子朱高炽监国,所以本应该在永乐七年举办的殿试因皇帝不在南京为未能顺利举办。

关于永乐帝巡守北京的原因,其实主要是军事上的考量,在永乐七年的七月,朱棣任命淇国公丘福为征俘大将军,进攻本雅失里。

八月,丘福战败,很多著名的将领如靖安侯王忠,武成侯王聪等人战死,朱棣颇为震怒,准备御驾亲征。永乐八年,朱棣正式下诏,开始亲征蒙古,大获全胜后班师回到北京,十一月才到达南京,此后,朱棣才腾出时间来支持殿选考试。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朱棣携皇太孙朱瞻基再次离开南京,前往北京,留下皇太子监国,1414年,朱棣亲征瓦刺,六月份班师。

南京殿试科场的迁移之于明代20年迁都布局的重要意义

在《明史·卷七》中有这样一句话:“以败瓦刺诏天下。”

从时间上看,朱棣多次巡狩北京,征讨蒙古,也是出于军事上的考量;

从政治上看,强大的蒙古势力的多次入侵对明朝边境造成的威胁,也为朱棣迁都北京提供了合理的政治解释和军事借口。

二者合一,自明朝立国以来一直在南京举办的会试和殿试改在了北京举行,便顺理成章了。

而对于明朝的士人来说,也默认了科举地点迁移的合理性。“永乐十三年二月,始会试天下举人于北京!”(《皇明贡举考》)。

南京殿试科场的迁移之于明代20年迁都布局的重要意义

迁都工作的重要一环

如果从北京城市地位的上升过程和迁都北京的完整历程来看,明朝的殿试和会试迁移北京,不仅是明朝初期政治需要,也是朱棣迁都北京的重要一环。而关于朱棣迁都的原因,历来也众说纷纭,但是下列几个重要原因经常被忽略。

1,朱元璋始终对当时定都南京的决定不太满意。

这个原因对于朱棣迁都北京来说,提供了比较有利的历史渊源。

在朱元璋的时候,就多次谋划着迁都,直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深受打击才放弃了迁都的念头;

《祭光禄寺灶神文》中有这样的解释:“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而朱元璋谋划迁都的时候,北京也是备选城市之一。

南京殿试科场的迁移之于明代20年迁都布局的重要意义

2,朱棣力排众议,为迁都工作做了二十年的规划和准备

朱棣力排众议,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朱棣正式迁都是在永乐十九年,但是在此前的十八年中,他大力的修建着北京的城市建设,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为迁都创造了有利的支持。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取得了帝位,就开始着手提升北京的政治地位。永乐元年,朱棣采纳了礼部尚书李志刚等人的建议,下诏以北平为北京。

其后几年,朱棣连续提升北京的行政建制,使其地位仅次于南京而高于其他地区。

永乐四年,兴建了北京宫殿和城阙;

永乐七年,朱棣修建长陵于北京;

永乐十三年,修建了北京的城垣;

从以上迁都前的历史事件可以看出,各项准备工作的开展环环相扣,毋庸置疑,在永乐十三年会试和殿试改为北京举行,也是迁都整体布局和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南京殿试科场的迁移之于明代20年迁都布局的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1,《明英宗实录》

2,《祭光禄寺灶神文》

3,《明史·卷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