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将要介绍陕西遗址的重头戏,周秦汉唐遗址。 周人和秦人,都是从关中之外发展数年,而后试探性进入关中边缘地区,立足稳定之后,逐渐发展壮大,最后定都在沣镐和咸阳。为后来形成的天下第一城市---长安奠定了基础。之后的汉唐,在选择都城时候,虽然略有空间差异,但大致延续了建都长安的传统。 为什么会选择长安?看地图就知道了,这里差不多是关中平原的几何中心。在这里建都,宣告着对关中领土的绝对拥有。 一、西周遗址 1.周原遗址 关于周人,史学上对他们的来历有一些争议。这很正常!因为三皇五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都是一笔糊涂帐。缺乏考古支撑,就靠专家们瞎诌了。记得网上还有人言之凿凿考证,周人祖先是白种人。 按照一般的说法,周人的祖先是后稷,生活在今天武功一带,以农业为生。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周人祖先就是根正苗红的炎黄子孙了。 不过,到了夏朝,天下不太平,周人不得已而‘窜于戎狄之间’, 周人的祖先,有个叫公刘的,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发展,在今天的彬县、旬邑一带,建立豳国,经历了一段游牧生活阶段。 公刘居豳300百年之后,古公亶父继位。当时他们不断遭受戎狄的骚扰(那时候,黄河流域华夏族的敌人主要是四周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或许最初只是为了躲避强大的少数民族。古公亶父一咬牙一跺脚,做了一个决定:迁都! 这一迁,迁出了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西周王朝!所以说,“树挪死,人挪活”,是有道理的。 朝哪迁呢?古公亶父决定迁回传说中的故土,关中。 古公亶父雕塑。好像是周文王的爷爷吧? 但是关中平原上被人占据着。无奈,古公亶父弱弱地,或许最初只是偷偷地,越过岐山,进入了关中平原。没敢深入,只是在山脚下,找了块地,开始种庄稼了。可以想象,当时他们的心理是怯怯的,在离山近的地方扎营,或许是担心关中无法立足,那么还是回到豳国去吧。 这个地方叫周原。在今天宝鸡眉县、扶风、岐山以北,历史上叫西岐。背靠岐山,南临关中盆地。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 背靠岐山,南临关中盆地。 据史书记载,古公亶父以德服人,四周的部落很快都归附了。我相信,这是美化的说法。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事实应该是:周人以武力征服了关中平原。到周文王的时候,已经统一了关中平原,这时候,他们已经不再是最初怯怯地进入关中的姿态了,而是把首都迁移到了沣镐,宣告对这片土地的绝对占有。 周原遗址出土了大量卜骨、卜甲,以及大量珍贵的国宝青铜器,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如著名的大盂鼎、大丰簋、毛公鼎等(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带铭文的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关系的重要资料。对于确定周原的性质和研究周人历史至关重要。 (二)探访周原遗址 今天所说的周原遗址,是狭义的。主要是扶风和岐山县城以北的一小片区域。两个县城分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周原博物馆,相距5公里左右。法门寺和周原遗址,大概只有十公里。 扶风周原遗址,在齐镇的召陈村,1987年建立了“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岐山的周原遗址在京当镇贺家村,建立了岐山周原博物馆。 两个地方公交都不是很方便,所以非自驾车旅游者,就要小心了,不是很好找。我当初坐车的时候,刚好碰见了一个召陈村的老哥。他说“你跟我走就对了!”最终把我一直带到了博物馆门口。 从扶风这边,可以先去召陈村周原博物馆。 馆内收藏有周原遗址出土的万余件珍贵文物。最有价值的应该就是青铜器了。不仅史料价值极高,且纪年明确,是西周青铜器研究中难得的断代标准器;还有玉器、陶器、蚌器、原始陶器、生产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全面地反映了三千年以前周人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政治、经济状况。 近期周原遗址在建“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当地人说是北大考古系支持的,总投资3000多万。所以近期去周原的话,是进不去博物馆的。 召陈村。 正在建设的考古基地 博物馆。因为闭馆,进不去。刚才拍照的女子,让他老爹给工作人员说了好话,我进大门拍了几张。 想到岐山还有一个博物馆,我从村里找了个面包车,去岐山那边,岐山的博物馆规模比扶风小,跟扶风一样也闭馆着。见我很失望,工作人员说,现在他们正在考古现场挖掘,你要不去看看吧? 步行一公里左右,去了考古现场。 老远就看见“考古重地,非请莫入”的牌子。我就有些担心,怕被赶出来。所以就像当初的周人进入关中一样,弱弱地、怯怯地走近考古现场。 没人理我。几十个农民正在忙忙碌碌挖土,运土。 中间有四个戴帽子在烈日下工作的人员,看样子应该是老师或研究生吧。我想过去聊聊,了解一点信息。过去之后发现他们表情很郁闷的样子,看起来心情不是很好。就放弃了。 出来碰见几个割草的农民。他们告诉我,上面要来考古现场开会,村上让他们负责把路边的野草清理一下,给领导留个好印象。 展馆很小。 考古挖掘现场 割草的农民,据说一天10块钱。 我问给多少工资,他们说一天10块。 我说你们怎么不去协助考古?工资应该高一些吧?他们说协助考古一天50,农民很积极。村里的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老人和妇女,去考古现场帮忙挖土,一天挣50很乐意。 我说这里近期出土过什么文物没?其中一个中年汉子指着旁边一块地说“咋没有?!去年这里挖出来一个大鼎。武警运走的,到西安,运费就有500万”。这当然是夸张了,不过不能跟他较真。 “离地面不到一米”,他补充道。“北大的学生,拿着探测仪找到的”。 “早知道那么浅,你们种地时候稍微刨深一点,不就挖出来了?”我跟他开玩笑。 “我们挖出来也没用!”中年汉子眼睛瞪着我。“自己卖是犯法的,我们卖不掉。给文物贩子价格很便宜,挣不到几个钱,弄不好要坐牢”。 他们帮我联系了村里的一辆出租车,把我送到扶风汽车站。司机和我同龄,典型的关中大汉。 路上我问他“你们村里还有人家里有文物没?” 他顿了顿说“前些年每家都有。但都没什么用处,有人家里的青铜鼎用来熬中药。我自己小时候种地也捡过一些。都掰断扔咧!!后来有一阵,文物贩子来收,大部分都把家里的青铜器,几十几百块就卖了,现在后悔死了。” 我说“留到现在,该捐给国家了吧?” 他说“捐给国家也好,有个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