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中医之缘(六):药

 阳光大路 2020-02-23

到底什么是“药”?

最通俗的解释是:治病的那些东西。

但,能治病的都是药吗?

西医和中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不一样。

即使能治病,能解决问题,但是不按照西医的指导和循证医学的临床程序,西医也不承认它是药的。

前段时间不是报道了吗,武汉的医院,有人用西医西药治疗,没有治好,还在住院,而同时有人用中医治疗,吃了中药,治好了出院了。西医看了之后,说了一句话:

这不科学!

关键是,科学是由西医来定义的吗?或者说,我们今天的认识,就可以垄断对科学的定义吗?

所以,我坚持我的看法:能治好病的所有东西,都应该叫药。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交流下我心中的几个药,看完,我保证你绝对会脑洞大开,原来可以这样理解药,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医。

1、姜

我小时候最看不起中医的地方就在于它太土。

记得有次感冒了,我妈妈非要给我熬姜汤喝。我内心那个排斥呀。

为什么?

我好歹在学校里学过科学,我知道科学的严肃和高尚,我心中能治病的东西应该也是严肃和高尚的。怎么可以用姜来当药呢?这不是愚昧吗?要是让同学知道我用姜汤治感冒,不被他们笑话死才怪呢。

所以,我妈让我喝姜汤治感冒这事,让我讨厌中医很多年。

后来长大了,成熟了,不但亲自用姜汤治好了很多次感冒,还渐渐知道姜汤的很多好处。

当然,我们不能神话任何一副中药,就像不能神话任何一副西药一样。姜汤可以治疗一些感冒,并不是说它可以治疗好任何感冒。如果下次你感冒用姜汤治不好,不要立即非黑即白,骂姜汤骗人、骂中医骗人。任何药物都有针对性和适应范围。

姜属热性,它对那种受寒的感冒非常好。比如夏天在野外突然被大雨淋到了,再比如吹空调突然受寒了,这种感冒,用姜汤非常好。

现在,如果我感冒了,经常会熬一碗姜汤,喝完后盖上被子蒙头大睡,一觉醒来就好了,可以省很多医药费。

中医界有个经方高手,叫黄煌,南京的,他就说自己出国的时候,喜欢带生姜,万一有点感冒,他喜欢口含生姜或者用生姜泡热水喝。

姜汤如果对症,几乎一碗就可以把感冒治好,或者把感冒扼杀在摇篮之中。但,如果感冒严重,或者是病毒性感冒,姜汤也可能无可奈何,这个时候需要其他药物来治疗,比如麻黄汤、白虎汤、小茶胡汤等等。我们既要认识到姜汤的作用,又要知道它的局限。

姜在中医上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药物,其使用方法有生姜、干姜,还有炮姜。生姜不但可以治疗感冒,还可以止呕、止恶心。把生姜做成干姜和炮姜,可以温中,温补。

很多中药处方里,都有姜的存在,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生姜半夏汤,干姜附子汤、小青龙汤、通脉四逆汤,等等等等。

姜还有一个很大的用处,那就是艾灸的时候,贴在穴位上,隔着穴位来艾灸,既可以防止伤着皮肤,又能温润传导之功。

姜,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在中医上可是大用。

2、酒

姜是药,酒也是药。

与姜不同的是,酒不但是药,也是毒。

至于它是毒的一面还是药的一面,完全取决于你怎么用它。

提起酒,很多人就兴奋,我其实很担心在这里大张旗鼓的写酒的好处,因为很多人因为看到我的文章,更加肆无忌惮的饮酒。

所以,我们先把酒的坏处写写。

酒是毒,并非说酒是毒品,而是说饮酒过量,是很多疾病加重的主因,特别是在中国。我们国家白酒文化很昌盛,宁愿在其他地方矮人一截,也不愿在酒桌上比别人熊一截。酒品就是人品,酒量就是肚量,酒就这样被人格化,被赋予太多交际功能,导致很多人过度摄取酒。于是,酒精肝来了,胃病来了,肝病来了,甚至中风来了。

饮酒过量不但能导致各种疾病,还能导致社会性疾病,酒后误事,酒后打架,酒后撒酒疯,酒后家庭暴力,酒后伤风败德,不胜枚举。你说酒是不是毒?

但同时,酒还是药。医生的“医“字的繁体字,下面就是器皿装着酒。

怎么区分是毒还是药呢?

很简单:多大量?怎么用?

什么叫多大量?这样说吧:如果你能控制住酒量,酒就很有可能是药,如果酒能控制住你,酒就是毒。

作为药的酒,其作用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酒能开胃。

单纯吃饭喝茶,每个人都吃不多,但如果有酒来助兴,每个人都会吃的比平时多。这就是酒开胃的功能。我们知道的开胃的东西有什么?辣椒、醋、各种调料。其实酒的开胃功能是最好的。不行下次你们吃饭试试,有酒和没有酒,大家的饭量和菜量绝对不一样。当然,别喝醉了,如果喝醉了,什么都吃不了了,酒就成了毒了。

第二,酒能活血。

中医常见的词汇很多,其中“活血化瘀”是最常见的之一。现在的人,稍微上了点年龄,稍微胖一点,都要注意血管之类的问题。所谓三高,从中医的解释来看,很多都是与不能活血化瘀有关。

人体的血管和我们小区的自来水管是一样的。哪里堵住了,哪里就容易流不通。人体的血管堵住不外两个原因:一个是内因,是自己年龄大了,老化了,就像小区的水管用的年限太就了,各种垢污堆积,堵塞是自然的;另外一个是其他原因,比如基因突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这就类似有个坏人把你家下水道塞住了。无论是哪一种,医学上都高度重视。一旦出现血管变窄,血管堵住,血栓凝固,那就是大事。往小处说,就是头晕眼花,往大处说就是脑梗中风。此类的病目前占据疾病普的主流。如果做个统计,这类的病每年花在医保报销上费用,应该占据总经费的30%以上。所以,为什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品公司或者医疗器械公司容易出现牛股,原因就在这里。

治疗这类的病,中医和西医都有自己的方案。西方几个最大的制药厂,在这一块都是投入重兵,比如世界医药第一巨头辉瑞,在心脑血管的研发上可谓下了血本。

中医治疗这一块也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常用的血栓通,血塞通,丹参滴丸,都是治疗这个领域的。

清代有个著名的中医叫王清任,他写过一本书叫《医林改错》,书中记载一个叫血府逐瘀汤的方子,对于治疗此类的病效果很好。

但不管西医还是中医,遇到此类的情况都很棘手。有人可能会问:难道喝酒就不棘手了吗?

当然,我这里说酒能活血,并不是说酒就能治好此类疾病,事实上,严重的血管堵塞,脑梗和中风之后,不但喝酒解决不努力,喝酒还能加重病情,医生是不让这类的病人饮酒的。

但,对于疾病,除了治疗,还有一招叫防御。我说的酒能活血化瘀,就是说适量饮酒,可以经常起到活血的作用,对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酒是有一定作用的。当然,是在不贪杯的情况下。

第三,酒能驱寒。

北方的冬天很冷,适度喝酒,可以起到很大驱寒的作用。小时候,我记得我爸爸经常把酒温热了喝,就是取其驱寒之功。

对于驱寒,现代人几乎没有什么感受,因为各种空调,暖气和保暖内衣,早已解决了寒冷。

但古代,大家知道吗,衣服没有那么多,也没有暖气和空调,每到数九寒冬,刺骨的寒气就袭来。这个时候的二两老酒,真的可以起到暖身又暖心的作用。

要不然,北方的人饮酒量为什么总是比南方人的大?

当然,驱寒也不能反着喝,啤酒不但不能驱寒,还能增加湿气,我是非常反对喝啤酒的,百害而无一益。在驱寒方面,白酒和黄酒是最好的。如果喝反了,适得其反。

有次我跟很多人在太湖边吃大闸蟹,点的是啤酒,结果第二天就拉肚子。为什么?因为大闸蟹寒凉,啤酒又是寒湿的,怎么可以寒上加寒?吃海鲜应该喝黄酒才对。

酒的核心大类有四:白酒,红酒,黄酒,啤酒。如果让我选,我觉得白酒第一,当然有人会争,说红酒养生价值最好,特是活血化瘀方面。

这个我不反对,但是我担心的是:你在饭店里能喝到几瓶真的红酒吗?几乎都是假的。除非你自己从非常可信的人那里去买红酒,否则红酒我是不喝的。每当大家一起吃饭,有人问我喝不喝酒,特别是拿红酒的时候,我就问是自己带的吗?如果不是,再贵,我都不喝。

当然,白酒也存在这个问题,特别是高端白酒。所以,酒店里的茅台,我从来不喝。我在酒店里,只喝低端白酒。说起低端白酒,也是坑人的很多。我曾经好几次在酒店喝到假的小糊涂仙。这么便宜的酒,居然也有假的。难道一定让我喝二锅头吗?

我的体质非常敏感,只要是喝到假酒,基本上1个小时后头必然疼。记得有次在北京,有个贵州的人大代表带的茅台,我想这个茅台一定是真的,人大代表呢。结果,喝完白酒不到两个小时,头疼的厉害,跟感冒的症状一样。坏了,喝到假茅台了。

其实,想想喝酒这件事,挺不公平的,有人酒量大,有人酒量小,有人爱喝白酒,有人爱喝红酒,有人爱酱香型有人爱浓香型,但偏偏在一个酒桌上,大家“一视同仁”,喝同一种酒,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一旦对方不喝,就会说:哥,你看不起我。

所以,酒虽然是药,但往往以毒的结果收场。实足痛也。

我认识很多中医,他们都喜欢喝酒。有的中医喜欢喝自己泡的酒,也就是中药酒。当然,这个更要控制住量。我有一个同学,在江浙一个客户那里,喝了一种鹿茸泡的酒,结果流了鼻血。

其实,酒要控制好量,要合适的用,确实是药用。我见过一些中医,喜欢把酒当做药引子。就是药熬好后,取出汤,然后在汤里加入些许白酒。这种用法,古书有很记载。

这个时候不能叫药酒,只能叫酒来助药,特别是腻的中药,比如熟地用量大的时候,用酒来当药引子,就非常好。

药酒也好,酒做药引子也好,都是发挥酒和药结合的价值。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种用法,还是童年的时候,就经常看到同村的人一旦逮住一条蛇,就喜欢把它泡在酒里,就说可以治疗风湿、关节痛的疾病。这方面我没有查证,不过我最关心的是,万一蛇跳出来怎么办?

我的担心还真不是多余的,前些年看到一个报道,说一条蛇在药酒了泡了好几年,居然还活着,看得我毛骨悚然。

酒和药本来可以很好的结合,但今天遇到了更大的麻烦,也是更大的“毒”---人心。

中药泡在酒里,本来可以制成一种很好的药物,可以温补,可以活血,本来这是中医的绝活,但后来不法商家,非要在这种纯中药的工艺中,加入一些西药成分,或者加入激素,让药酒变成了味。这种情况不是中医的错,是人心的错。中医是被利用的。

中医可以治病,但治不了人心。

我们现在去大超市,经常能看到药酒,我一般不建议去购买,因为里面成分太复杂了。

这里面水很深,我连名字都不敢提,你们可以百度下药酒两个字,你懂的......

3、...

这种药物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名字,也怕用错名字被大家误解,于是就用三个点来代替。

我还是来用故事说明这个情况吧。

某个很有名气的歌手,在北京各大酒吧、各大夜场漂泊很多年,就是不出名。后来年龄大了,也有点自暴自弃。还好,他的女朋友一直不离不弃的跟着他,对他的事业和未来,从来没有失去过信心。但是有一天,该歌手发高烧,喉咙哑了,完了,这下事业真的没有了。对于一个歌手,喉咙就是一切,喉咙哑了,还怎么成名?这个时候他女朋友也彻底崩溃了,这么多年,不离不弃,哎,后来这女的牙一咬,含着泪离开了。男的无论怎么挽留,也没有用。

这个时候,男的心如刀绞,万念俱灰,看着女朋友离去的背景,拨动吉他,用沙哑的喃喃自语的哼出一首歌:

无所谓,谁会爱上谁,无所谓,谁让谁憔悴......

你猜怎么了,这个曲子情深意切,是生命最后的呐喊,居然火了,这个男歌星一下子出名了。

整个故事的细节可能略有传奇,我是听的是老梁讲的版本,可能略有误差,请大家原谅。

不过我要说的重点不在这里,而是有一次我跟一个懂周易的高手在一块聊天聊到这个事,对方突然来了一句话:

如果他女朋友不离开他,他还出不了名。

我当时楞在那里,因为这句话很不符合人情。但仔细一想,我瞬间明白了。人和人之间,有的是相克,有的是想生,如果合作伙伴或者伴侣找对了,就是药;如果找错了,就是克。

那,你能说人也是一副药吗?

我没有胆量用这个标题,所以我空出三个点,诸君自己来填。

我们经常诧异,为什么有的富豪那么有钱,娶的老婆不咋地?为什么有的美女貌若天仙,怎么嫁个平庸的丑男?

也许,他们背后有你不知道的太多东西。

我见过一个老板,脾气火爆,见谁就骂,一点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喝起酒来一点都没有把门的。但是,只要他老婆在,他像变一个人似的。有一年这个老板来广州参加一个学习班,我们都受不了他。但下课后,他老婆来接他,他见到他老婆后就像变个人似的。

关键是那女的面相很温柔,不像能管住他的人。

这怎么解释?

这有一种解释:五行相合。她是他的药。

前些年看一个电视剧,叫《好先生》,有一个镜头是江疏影去找到孙红雷,提出要租用他,孙红雷当成就扔一句话:

你有病吧?

江疏影的回答更绝了:

你有药吗?

那一刹那,我就知道他们应该是一对。典型的一个有病,一个有药。

我曾经跟一个中医聊天,话题是:到底什么是中药?

对方跟我说,在中医看来,天地之间,有一缺,必有一物可以补之;有一阴,必有一阳可以平衡之。这就是药。

比如,人体有大寒者,必然需要大热之物。所以,遇到畏寒之人,附子、肉桂就称之为药。

如果不寒之人,附子不但不是药,还时毒呢?

所以,中医对药的认识不像西医那么机械。在中医界有个说法,人参错用也是毒,砒霜秒用可为药。

中医界有个很有名的大家,叫李可,他是火神派的巨擘,前几年刚去世。有一次,一个中医去拜访他,席间问李老一个问题: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附子,何药可以替代附子来治疗大寒之疾?

你们猜猜李可是怎么回答的?李老说:

如果没有附子,也不会有大寒之疾。

这个回答妙哉,颇有禅意。

这就是万物相生之理。没有一种缺,在宇宙间找不到相对应的一种余。这也是物理世界里暗物质存在的逻辑根源。

人,不也是如此吗?

经常听到一句话:问世界情问何物?只是一物降一物。

其实,这句话尽得中医之妙。中医本来就秉承五行学说,与周易异曲同工。

现在有人喜欢星座,其实中国的五行比星座精准一万倍。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如果加上四柱,再把天干地支纳入里面,就会变成:甲乙丙丁戊庚辛任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生成很多生克。

两个人之间,如果携带的五行信息相生,他们就互相成就,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另外一个人的药。如果两个五行信息相克,他们就不得宁日。

有一个朋友,曾经把他的生日给我看,我排好班子就跟他说:你的父亲可能身体不好,特别是跟你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你们两一见面,不是吵架,就是你爸爸会生病。

对方一拍大腿:你咋知道呢?

因为五行信息是相克的。、

所以,各位读者,你们回忆一下自己的人际关系,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跟某个人特别合得来,跟某个人特别合不来。

合不来的表现,就是吵架,或者工作出问题,或者财运出问题,或者身体出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算是“病“的话,那另外一个人确实是“药“!

注:到今天已经写了6篇关于中医的文章,其实,写中医的文章太累了,比我写投资类的文章累很多。每一篇中医文章,我至少药写4个半小时,这一篇文章,我写了整整一个下午。但,这几篇必须写完,谁让我欠着中医药来得。希望我这些文章,能够让大家多一个角度去思考生命。谢谢!

我的中医系列文章,大家可以看历史回顾:

我的中医之缘

我的中医之缘(二)

我的中医之缘(三)

我的中医之缘分(四):谈医缘

我的中医之缘(五):武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