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广场舞里播放的一支歌,“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支歌就是李叔同《送别》里的。 歌词非常经典,一百多年来长唱不衰。里面对于芳草的描写,意象鲜明,更是为歌词增色不少。 真的是野火烧不尽,春去春又回。一年一度,春风又要绿到江南岸了。人们经过严冬的禁锢,对春草就有着特别的感情,也要开始踏青春游了。 春草如此顽强,如此充满活力,历来也是被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其中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一千多年来写春草的杰作。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聪慧过人,这首诗相传是他十六岁时所作。那是787年,他去长安应试,因为拜谒当时的大诗人顾况,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当白居易向顾况报上自己的名字时,顾况还把他当作前面那些一般来访的人看待,就拿他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 在接着看到白居易递上去的这首诗后,便连忙改口说,“有才如此,居亦易矣”。从此这首诗和白居易的大名就传开了。虽然这是传说,也足可以看出诗人成名之早。 这首诗题目前有“赋得”二字,应该是一篇应试的习作。其内容是通过描写生命力顽强的春草,来表达送别朋友之情。 诗中春草的意象,应当是借鉴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只不过前者是思归,白居易是反其意而用之,是送别。 古原应该就是一个荒凉的原野,诗人送客到此,就要拱手作别了。俗话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友情再深厚,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上面说到的李叔同的歌词,也是在古道边送别友人,那青翠碧绿的春草一望无际,手牵着手,直伸向天涯。 诗的开头说古原上的青草离离,足见草的疯狂茂盛。这茂盛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友情像春草一样绵长,二是象征朋友分手时的悲壮气氛,这一别真的不知道何时再重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描写春草的千古名句。在秋冬季节青草枯萎,放火烧荒,这是有些地方的一种习惯。 这样把草烧成灰烬有可能一个是做肥料,这样来年就会更茂盛。二个也是避免冬季草丛过深,躲藏毒蛇猛兽,危害安全。 这样野草一年一度遭到火烧一次,但还从来没有烧死过的,第二年只要东风一吹,草又绿了回来。因为火烧的只是叶子,地下的根还在。 不但是绿了,还要蔓延过来,一直向古道上延伸,甚至疯长到遮掩了道路。在太阳底下,它们又向着荒城发展,大有占据城池之势。 在这样的环境,在这样的时候,诗人送别朋友,内心有多么的不舍,有多么的不平静。连眼前的萋萋的春草都含泪忍悲,充满了离别的忧伤。 诗的前六句以写春草来蓄势,到最后一联陡然发力写别离,使憋足了的情感最后喷涌而出。 正如折柳送别一样,春草也是古人用来表达离别意象的。不只是李叔同说的“芳草碧连天”,南唐的李煜也说过,“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南朝的江淹还专门为离别写过《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伤之如何”。我们最熟悉的崔颢,他在《黄鹤楼》里也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它是在为后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做铺垫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春草都是写离愁别恨,也有直接咏物或托物言志的。如“天涯何处无芳草”,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 白居易这首诗是春草类诗歌的杰作,全诗意境古朴雄浑苍凉,又不缺生机。虽然是写送别,但没有那种常态式的儿女情长。而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历来被人们传诵,成了不朽的名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