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个问题其实太常见了:
历史上有不少赫赫有名的诗人也会遇到改诗的问题,我们看看他们作诗会怎样办呢? 一、欧阳修也如此《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中记载:
据说欧阳修作诗,写完后贴在墙上时看时改,甚至作品完成后面目全非,所有的字都换掉才令自己满意。这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之一。 我们自然不能和欧阳修比,人家是精益求精。但是知道了欧阳修也会出现这种问题,起码咱们心态是不是平和了一些呢。 每个创作诗词的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作格律诗的时候,押韵难、平仄难、对仗也难,改来改去的情况很常见。 既然是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 只不过有人解决得快,有人解决得慢一些。有人差不多就行,有人则像欧阳修一样精益求精。在解决我们的烦恼以前,不妨先看看,其实古人作出好诗也同样不容易。 二、古人吟诗之苦格律诗从南北朝齐梁以后,永明体诗人开始讲究四声八病,到唐朝渐渐定型,经过了二百年左右的时间。 唐朝人用格律诗来作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当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盛唐诗圣杜甫对于格律诗、特别是七言律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使如此,他也自谦说 :“晚节渐于诗律细”。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戏赠杜甫》:
诗仙笑话诗圣,为什么你最近这么瘦呀,是不是作诗太伤神呢? 当然,作诗苦并非一定是作格律诗苦,做任何形式的好诗都不容易。 不过贾岛有个故事的确是作格律诗“苦”。作为苦吟诗人的代表人物,贾岛曾经写给堂弟无可上人一首五律:
其中颈联是贾岛的得意之作: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在这两句诗后面,贾岛又写了一首诗表示这两句得来不易:
三年写成两句,虽有夸张,但是可见佳句不易得。 卢延让更有一首五言律诗《苦吟》说到: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可见,古人作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三、不要相信古人个个出口成章古人作诗不难,但是写出佳作就难了,因此出现了一批较真的“苦吟诗人”。 除了作诗苦以外,古人作诗也未必“快”。 前面几个故事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七步成诗。古人那么多即席成诗、挥笔立成的故事,未必都是真的。 传说的很多故事都是后人杜撰的,或者是以讹传讹,也有不少是提前就准备好了腹稿。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滕王阁序》的故事 ,“都督阎公”早就让其婿吴子章准备好了文章,没想到被王勃抢了风头。 唐朝进士科开始考试赋,传世了那么多的试贴诗,大多数人只知道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能够称为佳作的却很少,为什么呢? 因为在科举中,时间是有严格限制的 , 这是证明诗人能力和速度最可信的证据。虽然试贴诗大多写五言排律这种诗体,但是诗体并不是佳作太少的原因。 唐朝诗人李商隐作诗的时候,喜欢把书堆在桌子上,以方便查阅。宋朝吴炯 《五总志》记载说:
唐朝人笑话李商隐像水獭,作诗的时候把书本堆积在桌子上,就像水獭把捉来的鱼一条条放在眼前。为什么呢,就是用来查书以凑诗料。 江西诗派的领袖之一陈师道作诗,要把家里人全部撵出去,自己一个人在家里“作诗”。坐在家里作诗,除了苦思以外,估计也少不了翻书。 等陈师道的诗作好以后,家人才能回来。因此被黄庭坚开玩笑说 :
四、押韵不和律,和律不押韵,意境变了怎么办?回到题主的这个问题,押韵不和律也好,和律不押韵也好, 意境变了也好,都是创作过程中必经的过程。 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呢? 1、相同题材,多参考古人诗词作品 空海和尚《文镜秘府论》中,记载了唐朝诗人的习惯,随身带着有前人诗歌的手抄本,自己做不出诗来怎么办? 简单,拿出小炒来,就看看古人怎么做的:
虽然古人不想我们被数理化占去了太多脑细胞,但是要想写出佳句,很多古人的脑细胞也未必够用。 可见,平时读书做笔记还是很重要的,但是考试的时候就不让用了,这是不是试贴诗佳作太少的原因之一呢? 黄庭坚评价杜甫、韩愈有“无一字无来处”之说,诗词内容要厚重丰富,往往有出处,每一个出处都有一段扩展出来的内容。 这些所谓的出处,就是用典。 2、典故的使用 诗词用典很常见,假如词汇量太少,很多作品是读不懂的,何况作诗呢?这就需要多读书,多作笔记,特别是多读古人诗词作品。 填中长调的词,或者作五七律,往往要用典。同一个典故,会有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出来,例如书信可以用鸿书,平平,也可以用雁信,仄仄。 选择不同的词语来符合平仄和押韵的要求,是诗人应该具备的技能。但是您脑子里根本就没有与主题相关的典故,当然会觉得作诗太难了。 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
匡衡抗疏、刘向传经,都是诗中的典故,杜甫用以自喻。 又如七律 《读韩愈生平有感》:
平淮、谏佛都是韩愈所经历的几件大事,从祀孔圣,是指宋神宗时期,准许韩愈从祀孔庙。这首诗因为撰写韩愈,所以必须了解韩愈的生平故事。 假如脑子里没有这些典故怎么办呢?除了多读书多积累以外,其实还有捷径。 3、查类书 作诗词穷的时候怎么办?要注意古人还有一个办法,查类书。 您觉得李商隐“獭祭鱼”是为什么呢?是“检阅书史”,其实主要是查类书, 类书类似于分类字典或者词库,例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大多分类安排,也有按韵、按字来分次编排的。 这些类书可以让诗人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 。 例如作诗的时候,某处用到“船”,假如偏偏在韵脚处,本事押“尤”韵,那么可以用“舟”,假如在白脚处必须仄声,可以用“舸”。 今天咱们其实更方便了,因为有了手机电脑,可以网络搜索。只是现代人不以作诗为能,相关的查询软件没有那么完备。 4、诗家语 除了词汇量以外,还要注意诗家语的应用。诗家语包括不少内容,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句法结构的变化,例如。
假如这首诗的句式,必须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呢?按照不同的韵脚:
必须是“中平中仄仄平平”怎么办?
假如是“中平仄仄中平仄”呢?
关于诗家语,可以看看《只背唐诗宋词写不出好诗先花10分钟学学诗家语》,熟悉诗家语,更加方便腾挪变化。 结束语今天已经是互联网时代,查询典故、查询古人诗词已经非常方便了。作诗遇到麻烦,就多看看古人同类型的诗词。 看看古人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典故用的什么,景物用的什么,句法有什么变化。不熟悉的字词,查一查有几种不同平仄的表达方式。 作诗其实做菜差不多,点好菜(立意);准备找诗料(主菜、辅菜):景物、人物、典故等;再找油盐酱醋:动词、副词、连词等。然后字组合成句,句组合成章。 以上这些仅仅是入门而已,佳作还需要再细细打磨,大排档和五星级的厨师毕竟不同。 杜甫说过:“新诗改罢自长吟。”诗不厌改,改诗不易。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