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13年的8月1日,太平公主的一生结束了。 她,是大唐第一公主——太平公主,有一个皇帝父亲,一个皇帝母亲,三个皇帝哥哥,推翻了一个皇帝,拥立了一个皇帝,自己也想当皇帝。太平公主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小女儿,是红妆时代那颗最耀眼的流星,权倾朝野,最终以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令人感慨万分。但人不可能天生就是政治动物,那么这位曾经聪明可爱的少女是如何一步步踏入政坛的呢?这位盛极一时的太平公主是如何走向覆灭的呢? 武则天对自己的儿子很残忍,却十分疼爱女儿,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女儿,和亲吐蕃,被母亲挡了回去,入住太平观,正式成为女道士“太平”便是道号。 作为公主,她有一定政治敏感度,但离政治还是很远。 一年年过去了,太平公主也长成了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可父皇母后似乎太忙,忘记了自己的婚事,她便自求驸马。可见太平公主当时也只是个平凡的少女,勇于追求也敢于追求幸福,想和传统女性一样相夫教子。 武则天煞费苦心,找了一个好女婿——薛绍。薛绍出身河东薛氏,母亲是唐高宗的同胞姐姐城阳公主,长相也好,最重要的是父母双亡,太平公主不用处理与公婆之间的关系,没准儿还问过太平公主自己的意见。一年后,父母为她举办了空前隆重的婚礼,那太平公主和薛绍能否过上王子公主般幸福的生活呢? 当然不会。 好景不长,太平公主只与薛绍过了七年幸福的生活。薛绍的哥哥薛顗谋反,失败被捕,牵连到了薛绍,薛绍是否参加谋反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武则天称帝势必要削弱李唐宗室的力量,薛绍不得不死,太平公主向母亲苦苦哀求,也无法保全薛绍的命。 太平公主从此明白只有权利才能让人生,让人死,远离政治简直是笑话;在政治面前感情是脆弱的;以后没有李唐,只有武周,事实要倚仗母亲了。 为了加强未来建立的武周王朝的力量,太平公主必须嫁给武家人,武承嗣是首选,但太平公主不愿意,因为武承嗣对薛绍之死有责任,薛绍是母亲下令处死的,可是母亲确实很爱她,她不忍也不敢怨母亲,便只能恨武承嗣了;正因为武承嗣是武则天的亲侄子,离政治漩涡太近。太平公主表面是答应下来了,可是在大婚这一天反悔了,说武承嗣有病(其实只是小病),婚事便作罢。之后嫁给了武则天的堂侄武攸暨。 不愧是太平公主,初涉政坛的她杀死冯小宝,推荐张昌宗做武则天的男宠,搬倒来俊臣。 最后武则天决定立李显为太子,可是在武则天晚年,陪在她身边的是张昌宗、张易之(虽然张昌宗是太平公主举荐的,但是他仗着武则天早已不把太平公主放在眼里),二张又是不安分之人。于是,以张柬之为首的宰相集团联合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发动神龙政变。太平公主是李家的女儿,武家的媳妇,心是向着李家的,她监控武家动向,监控武则天动向(武则天晚年不见大臣、儿子,女儿没威胁可以见一见),又让好友上官婉儿在宫中安排内应。 神龙政变很成功,李显(唐中宗)登基,封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长公主”,实封也提升到五千户(唐朝长公主的实封不得超过六百户);开府、设官署(亲王待遇),李显又派卫士昼夜保卫长公主府(皇宫规格),正可谓威风八面。 问题是神龙政变后群雄并起、主弱臣强,以张柬之为首的宰相们都不得善终,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只能韬光养晦。但她不制造事端并不意味着可以安然无恙,“重俊政变”失败后,有人“供出”主谋是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幸好有大臣力保。 五年后,唐中宗离奇死亡,韦皇后也想学武则天做女皇,立16岁的庶子李重茂为帝,大权独揽,李唐王朝岌岌可危。太平公主坐不住了,与侄子李隆基(李旦庶三子)发动唐隆政变(韦皇后、安乐公主死于乱军,上官婉儿被李隆基所杀),可她不知道这才是厄运的开始。 政变成功,李旦登基,李隆基被封为太子。太平公主的实封提升到了一万户;一家人都有实封;有了更多的政治权利,不管大大小小的事李旦都会问:“与太子议否?”“与太平议否?” 不多久,太平公主就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误,她太小看自己这个侄子了。她想要扳倒李隆基:监控李隆基的私生活,有野史记载李隆基的一个妃子怀孕了,李隆基亲自煎药让妃子堕胎;让左道之人、自己的党羽怂恿李旦废太子。李隆基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检点自己的言行;培植更多的党羽;让心腹姚元之、宋璟找李旦谈话,希望把太平公主安置到洛阳。李旦只有这一个妹妹,不忍让妹妹去洛阳,把她安置在了蒲州。李隆基顺利监国,同时削弱了哥哥、弟弟的力量。由此看来,李隆基略胜一筹,是太平公主能力不够吗? 不。是她没有名分,而李隆基有太子这个可以在政治前台展示自己的正当名分,李旦也不愿意废掉李隆基。 睿宗李旦经历了斜封官事件、宰相集体罢免事件后心灰意冷,打算传位李隆基。太平公主找术士想办法让李旦打消这个念头。可她并不了解自己这个哥哥因为李旦一生都在跟强者打交道,母亲强势,让;哥哥强势,让;儿子强势,让;妹妹强势,接着让。她这么做反而坚定了李旦传位的决心。传位之后,儿子爱怎样就怎样,妹妹怎么闹腾都没用,自己倒捞了个清闲。这让太平公主如何甘心?她想要提拔一些有才干却无政治节操的男宠和宰相,李旦本就认为他传位给儿子对不起妹妹,妹妹的要求也往往会答应。这么一来,太平公主的势力更强了,李隆基想要发动政变,但是消息泄漏,政变流产,太平公主的优势更大了。李旦下诏让李隆基巡行边疆。这对李隆基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这可是被废黜的前兆啊。不知怎的,李旦下诏,推迟了李隆基巡行边疆的时间,太平公主企图“发动政变”,未果,被李隆基赐死。可她真的发动政变了吗?历史本就是为胜利者作传,明明是太平公主更具优势,她完全没有必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发动政变,我认为这是栽赃。 就这样,红妆时代结束了,迎来了开元盛世。太平公主最终没有登上权利的巅峰,在历史上犹如流行划过,只是昙花一现,最大原因在于她的对手是李隆基,她是公主,侄子对于姑姑的孝顺是建立在父亲的基础上,而母亲对于儿子有着绝对权威,武则天的儿子都比不上李隆基。 但不管怎样,她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才华的人,是为维护李唐王朝立有大功的人。 武则天、太平公主以及红妆时代宫廷女性的存在是历史的偶然,但太平公主的覆灭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如果唐朝不介意女性干政,不是“家天下”,那太平公主是否也能缔造一个锦绣大唐?然而,历史不容假设。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大约在麟德二(665年)年生于东都洛阳皇宫紫微城,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 先天二年(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开启了开元盛世,也结束了从626年玄武门之变九十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 在打倒韦后拥立唐睿宗的唐隆政变中,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简与刘幽求一起参与了李隆基等诛杀韦后的行动,清除了韦氏党羽,并亲手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此后太平公主权倾朝野,深度参与朝政,直到在先天政变中被李隆基消灭。 皇帝权力弱小时,掌权的不是宰相权臣,就是皇后太后外戚,公主掌权的事情是很少见很稀奇的。太平公主掌权是处在了一个很奇特的历史交锋时期! 唐隆政变后(李隆基诛杀韦后一党),李隆基功劳过大,但身份不宜当皇帝(自己的父亲,中宗的弟弟李旦还在),所以在那样的纷繁复杂政局面前,李隆基只得将皇位交给最具法统继承性的父亲,自己这场政变才最具正当性。当然提出的交换条件是自己做太子(李隆基并不是嫡长子)。 所以李旦和李隆基这对父子的关系很微妙,本身皇帝和太子的关系就很微妙,皇帝的天下还是太子政变打下来送给他的,李旦的处境其实是很难的,如果成了处处听儿子的太上皇,那么就会变得像李渊那样晚景凄凉,要么还不如不做这个皇位,但是既然当了这个皇帝就要对立过大功的儿子有牵制和约束力,这个力量从哪里来,只能从太平公主那里来。 太平公主本身身份贵重,威望很高,又屡立大功,又有权力欲望,又是妹妹,在那个政治格局下属于力量很大但很难撼动自己这一脉系的地位(如果是弟弟那李旦对她的态度完全不同),所以睿宗时期我们看他对太平公主言听计从,其实不是怕这个妹妹,而是利用这个牛逼哄哄的妹妹牵制自己的儿子,那意思就是说,“你看我和你姑妈都在这呢,你虽然立过大功,但是别嚣张!!!” 但是最终妹妹还是没有亲儿子亲,所以睿宗又将皇位提前禅让给儿子做了太上皇,但是还是想牵制儿子,所以继续拿妹妹当工具,以太上皇的身份掌控一部分大权,其实太平公主后期权倾天下,不过是睿宗和玄宗斗争的工具罢了,终究她也没有逃出这个身份。没了这个哥哥和侄儿,太平公主的身份是很尴尬的,也不一定真的会被拥立为新女皇帝!
《新唐书》:“主方额广颐,多阴谋,后常谓‘类我’。” 《资治通鉴》:“太平公主沉敏多权略,武后以为类己,故于诸子中独爱幸,颇得预密谋,然尚畏武后之严,未敢招权势;及诛张易之,公主有力焉。中宗之世,韦后、安乐公主皆畏之,又与太子共诛韦氏。既屡立大功,益尊重,上常与之图议大政,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三郎,谓太子也。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 王琚:“太平公主,武后之子,凶猾无比,大臣多为之用。” 刘肃:“太平公主,沉断有谋,则天爱其类己。诛二张,灭韦氏,咸赖其力焉。” 蔡东藩:“公主为天子元妹,宰相多出门庭,六军供其指挥,似亦可以止矣,而必猜忌玄宗,阴谋废立者何哉?妇女不必有才,尤不可使有功,才高功大,则往往藐视一切,一意横行,况有母后武氏之作为先导,亦安肯低首下心,不自求胜耶?卒之天授玄宗,心劳日拙,欲借口于星变,而反迫成睿宗之内禅,欲定期以起事;而又促成玄宗之讨逆,身名两败,不获考终,嗟何及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