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玮教授针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经验

 阅海书馆 2020-02-28

汤小荣1△,李艺彤1,范文娟1,王  琳1,许能贵1*,黄培冬2,指导:易  玮1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06;云南中医学院)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是涉及多种原因的疑难病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不育不孕夫妇占已婚夫妇的7%~15%,其中排卵障碍是引发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占20%~40%。现代医学认为任何原因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出现器质性病变或功能障碍,都可以造成排卵障碍,主要由于下丘脑垂体性无排卵、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功能早衰和卵巢功能减退、体重性闭经、运动相关性闭经、先天性性腺发育不良、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高泌乳素血症及未破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等导致。随着现代辅助生育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上诱发排卵多采用枸橼酸氯米芬(CC)、注射用绒促性素(HCG)、注射用尿促性素(HMG)等药物,临床上虽然排卵率高,但存在流产率高、并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手术导致盆腔粘连等缺陷。排卵在中医学谓之“氤氲”“的候”“真机”,其功能活动常归在月经的周期节律变化之中,周而复始,循环无端。中医古籍中无“排卵障碍”的记载,可归属于“闭经”“崩漏”“月经先期”“月经后期”“不孕症”“经期延长”等病范畴。

易玮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穴位埋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经络及实验针灸专业委员会与整合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20余年,治学严谨,中西汇通,先后师从于靳瑞教授、罗颂平教授、张玉珍教授等著名针灸及妇科医家,博采众长,勤于实践,发展创新,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诊疗思路。其擅长运用针灸联合中药综合疗法治疗多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尤其在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方面经验丰富,疗效显著,且对该病的认识颇有独到之处。现将易玮教授针灸促进排卵的部分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简述如下。


1  诊疗思路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病因虽复杂,但易玮教授认为其病因病机总属先天不足、经脉脏腑气血失调,导致胞宫化生不能,月经难以通达,两精不能相合而成孕。


1.1  经脉调畅是孕育必由之路

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将人体内外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奇经八脉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对十二正经起统帅、联络和调节的作用,都与女子胞的功能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督脉与脑、肾密切相关, 任脉、冲脉与肾、女子胞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提出了女子孕育的生理条件是任脉通畅,冲脉充盛。《素问·骨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此为病……其女子不孕”,这是最早在医学古籍中提出的不孕症病因病机。陈士铎《外经微言》曰:“肾之气必假道于任督,二经气闭,则肾气塞矣,女不受妊,男不射精,人道绝矣,然则任督二经之脉络,即人死生之道路也。”王叔和《脉经》曰:“冲、督之脉……动苦少腹痛上抢心……女子绝孕”。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为一源三歧。其中任、督二脉交于龈交,阴阳互济,循环往复,维持着人体阴阳脉气的平衡,冲脉涵蓄调节十二经脉,为气血经脉的要冲,上灌诸阳,下渗诸阴,三脉协同调节月经的正常来潮,主司生殖有序。现代研究也表明,任脉、督脉、冲脉、带脉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控密切相关,经络不通,经脉失调则可引起内分泌失调、月经紊乱、子宫内膜病变以及精卵不能结合或受精卵着床障碍等妇科病症。

带脉作为人体唯一横向循行的经脉,沟通多个脏腑及经络。《难经·二十八难》曰:“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杨玄操为之注:“带之为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同时《儒门事亲》中也提到:“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可以看出,带脉的主要功能是总束诸脉。后世医家对于带脉及其主症方面的认识不断发展,《奇经八脉考·带脉》曰:“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血证论》曰:“盖带脉下系胞宫……属于脾经”;《妇科玉尺》提出“一身上下,机关全在带脉,带脉不能自持其气,其症皆陷下而不上”。古籍繁多,不胜列举,但可以看出督脉、任脉、冲脉、肾经、膀胱经、胃经、肾脏、脾脏、肝脏等都受带脉所约束,或皆在带脉范围内发生功能的,故这些经络脏腑的异常也能从带脉来论治。古代文献也指出带脉疾患与女子胎孕密切关联。傅青主言:“带脉者,约束胞胎之系也”,同时《傅青主女科》中还提到“任督之困,伤及带脉”,陈士铎《石室秘录》提出:“带脉之间必然无力,精即射入胞胎,又安能胜任乎”。因任督相通而系于带脉,带脉不通亦可导致带脉气塞而不孕。

易玮教授认为从循行路线来看,督脉行于脊中,为阳脉之海,主阳主气,上系于脑,下贯于命门而络肾,命门为元气之根,肾为先天之本,故督脉又可维系一身之元气;任脉走行腹胸,为阴脉之海,下起小腹内胞宫,上至头面而交督脉与足阳明胃经,司精血、津液而调节阴经气血,总任诸阴,故能调节月经,妊养胎儿;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并行向上,为十二经脉之海,通受十二经之气血,输布后天精气而濡养五脏六腑,故冲脉虚,则胞宫空虚或损伤。若督脉失司,诸阳不升,鼓动无力,则可出现女性排卵功能障碍而胎孕难成。若任脉不充,则气血无以滋养渗溢胞宫而卵巢失养。若冲脉虚损,则血海灌注不能而胞脉空虚或损伤。带脉环腰贯脐,直接络结于督、任、冲三脉,肾、膀胱、胃三经,肝、脾、肾三脏,得以交通先天与后天,蓄其精微而充盛,主司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在妇科方面,带脉与冲任二脉协调制约肝、脾、肾及生殖器官,而主孕育。若带脉失约,则诸经失调,经腑不通,更何谈调经种子。

1.2  胞宫是孕育的核心,赖以脏腑充养调节

胞宫又称女子胞、子宫、子脏、子处、血室、胞室、胞脏等,张登本等认为《素问·五脏别论》首次提及女子胞,言其为地气之所生,藏于阴而象于地,藏而不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胞宫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为女性最重要的内生殖器官,也是调节各类不孕症最直接相关的脏腑。陈士铎在《女科经纶》中提出:“虚则风寒乘袭子宫,则绝孕无子……”,《傅青主女科》亦有论述“欲胞胎有温暖之气,以养胚胎”及“然必阴阳协和,不偏不枯,始能变化生人”。胞宫乃奇恒之腑,与心、肾相连,胞宫阴阳协和,精满血足,如雨露之土壤,方能正常孕育生命。若胞宫虚寒或感受外邪,其孕育之功能则减弱,继而发生经期延长、月经量少,甚至不孕等一系列病症。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不孕症应从肾论治,同时注重心脾同治。岭南名医罗元恺教授认为女子孕育当以肾为主导,肾包括肾精、肾气,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督、带调约协调作用于胞宫,使子宫血气满盈,月经应时而下。月经产生的过程又是女性生殖生化的过程,故女子受孕的关键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系统的正常协调运行。此外“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与当代医学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虽分属于不同理论体系,但有殊途同归之妙,对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方向大致相同。

易玮教授认为肾作为先天之本,藏精系胞,为生殖之根,一但“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紊乱,阴阳气血津液失调就会引起卵泡发育不良、卵泡周期延长而导致排卵障碍。另外,女子以血为本,肝主藏血,喜疏泄调达,冲脉属于肝,司血海,为机体调节气血的枢纽。若肝疏泄太过,相火妄动而致肾精走泄,阴虚火旺,可导致血虚失养而身瘦不孕;若疏泄不足,冲任不盛,就不能滋养胞宫摄精成孕。此外,怡情才易受孕,而现代女性生活与精神压力日益积增,不良的情绪可影响卵巢的功能,肝气失于疏泄的问题也更加凸显。


1.3  月经调达是孕育的指征

月经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而产生的生理现象。恰如海水潮涨潮落的特征,月经也属于“天人相应”的现象,其周期是应月的结果。月经作为孕育的先决条件,正如《证治准绳》所述“胎前之道,始于求子。求子之法,莫先调经”。易玮教授历来重视经与孕的关系,尤其是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多伴有月经周期失调,甚至停经、闭经的症状,作为怀孕的先决条件,是调治不孕的重要指征。


2  治法穴方

易玮教授在治疗上重视经络辨证,佐以脏腑、阴阳、气血、寒热、虚实辨证。治疗从任、督、冲、带脉立论,正经结合奇经,尤重带脉;其次,强调沟通先后天经气,调肝益肾,并理心脾胃三脏以安胞宫;同时十分重视调理经期,经调以嗣育。


2.1  调畅任督冲带,尤重带脉

易玮教授认为神阙在人体腹部中央,为人体先天之结蒂,位于任脉与带脉上,并为冲脉所系,元气归藏之根。临床上结合脐内八卦全息理论,常使用“水火既济”针法交通任、带二脉及心、肾两脏,同时结合辨证,肾虚及气血虚弱可先予神阙隔盐灸,痰湿型患者则采用隔姜灸。于任脉上,易玮教授针刺取穴多选取曲骨、关元、气海、中脘、膻中等穴以培元固本,调畅气机。于督脉上,则常采用针刺腰阳关、命门、身柱、大椎、百会、神庭、印堂等穴位,寓调神与通达阴阳脉络之意,连贯周身经穴,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此外,带脉“宜弛不宜急”,带脉拘急,则气机受限难以受孕,对于腹型肥胖的患者,易玮教授采用腹部沿带脉闪罐及留罐的方式,疏通瘀积经血,促进胞宫气血的运转而助孕。


2.2  调肝益肾,并理心脾胃

易玮教授在治疗上非常重视益肾固元,疏肝养肝。对于肾虚患者常取肾俞、三阴交、关元针灸并施,功在温肾固元;对于肝郁或血瘀患者取四花穴(肝俞与膈俞)、乳根、太冲、期门以疏肝解郁,理气活血,并强调予以心理治疗。另外,子宫作为经外奇穴,位于中极旁开3寸,也就是卵巢部位,针刺时强调针感,采用40~50 mm针灸针向神阙方向斜刺20~30 mm,力求有向后即有向子宫区放射之感,是排卵期必用穴位之一。此外,易玮教授虽重肝肾,亦不忘调节其他脏腑,对痰湿蕴积或脾胃虚弱的患者可取中脘、脾俞、丰隆、天枢、足三里,意在健脾祛湿化痰;对于兼有心虚的患者,取内关、关元、神门以宁心通络,交通心肾。同时,在针刺手法方面,为减轻针刺疼痛及提高临床疗效,易玮教授临床多运用飞针法进针,行针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法。


2.3  种子调经以嗣育

易玮教授针对月经周期四大阶段的特点,于卵泡期以补阴益阳为主,多选用关元、气海、命门、身柱、百会等任督二脉穴位;排卵期尤重理气活血,促进卵子正常排出,取穴重视冲、带二脉,以子宫、神阙、带脉、气冲等穴较为常用;黄体期主要以扶阳滋阴,理气疏肝,以肾俞、三阴交、关元、四花穴、乳根、太冲、期门等穴位为主;行经期则以疏泄经气为要,针灸治疗可稍缓稍轻,以艾灸三阴交、关元、气海等肝经及任脉腧穴为主。同时在针灸的基础上,常结合毓麟珠、开郁种玉汤、温经汤、桃红四物汤等中药行补益、疏泄、温通、活络之功,调节女性月经周期顺应天地阴阳交替规律,以达到嗣育目的。因此,在针灸的治疗频次、疗程上,易玮教授一般建议患者3~4 d施针1次,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这样既可以保证患者依从性,又可结合患者月经情况指导受孕时机。世间万物的化生都有其自然的时机,胎育的形成也是如此,应强调夫妻同治原则,结合现代医学,通过妇科彩超、基础体温与激素测定等,监测卵泡的发育及子宫内膜的厚度,选择合理的受孕时期同房。


3  典型病例

患者,32岁,已婚,中学教师。初诊日期:2016年12月28日。主诉:未避孕未孕7年。现病史:婚后7年,丈夫体健,同居未孕,14岁初潮,月经欠规律(周期22~50 d,经期3~5 d)。既往有子宫内膜息肉病史,于外院行息肉剔除术,术后规律复查,未见复发。2013、2015年在外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2次均失败。刻下症:胁下少许胀闷,易焦躁,善叹息,末次月经:2016年11月22日,痛经,经量少、色暗红,夹有血块,质稠,经前乳房胀痛,白带量中,偶有小腹坠胀感;纳食一般,眠差而梦多,小便可,大便偏干;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1)女性不孕症(排卵障碍),(2)手术史(子宫内膜息肉剔除术);中医诊断:不孕症(肾阴亏虚,肝郁气滞);治则:滋阴补肾,疏肝解郁。予针灸综合疗法,取穴:百会、神门、乳根、中脘、神阙、关元、带脉、子宫、足三里、太冲、三阴交、肾俞、四花穴。操作:嘱患者仰卧位,首先在腹部使用5号罐沿带脉闪罐3~5遍,并于带脉穴留罐5 min。然后于神阙穴用两根长25 mm针灸针行“水火既济”针法(一针平刺刺向头顶方向,一针平刺刺向脚底方向,针刺约10 mm),于百会、乳根、太冲用25 mm针灸针斜刺5~15 mm,于神门、中脘、带脉、子宫、三阴交、肾俞、四花穴用长25~50 mm针直刺10~30 mm,进针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同时于神阙(隔盐灸)、关元(温和灸)、足三里(麦粒灸3壮,艾炷高5 mm、直径3 mm)行灸法,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3~4 d施治1次(每周治疗2次),8次为一疗程。针灸1次后月经即至,1个疗程后,患者自觉情绪明显好转,纳眠及二便改善;穴位加用印堂、内关、太溪,进针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月经周期恢复正常(周期28~29 d,经期4~6 d),胁下胀闷感消失,嘱患者监测排卵。2017年3月8日查妇科彩超示:左侧卵巢见优势卵泡,右侧卵巢见发育卵泡。暂停针刺治疗,予温和灸子宫、三阴交、足三里至局部皮肤潮红,隔盐灸神阙(3壮),3~4 d施灸1次(每周艾灸2次),连续治疗10次。2017年5月,患者微信告知已成功受孕。2018年2月随访,家属代述已足月顺产一子。


4  小结

易玮教授在治疗上重视经络辨证,佐以脏腑、阴阳、气血、寒热、虚实辨证。治疗从任、督、冲、带脉立论,正经结合奇经,尤重带脉;其次,强调沟通先天后天经气,调肝益肾,并理心、脾、胃三脏以安胞宫;同时重视调理经期,经调以嗣育。总体来说,不孕虽然根本在先天,责之于后天失养,但由于证有虚有实,又有阴阳之异,既不能泥于先天,一味温元,亦不可拘于后天,专事滋补,即应“谨守病机”“审证求因”“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诚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所说:“种子之方,本无定轨,因人而药,各有所宜,故凡寒者宜温,热者宜凉,滑者宜涩,虚者宜补,去其所偏,则阴阳和而生化着矣。”治病只有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针灸,方能收到理想的功效。

(选自《中国针灸》杂志2020年第二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