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情意”:桐学社人文讲坛第二期概述

 老狗的图书馆 2020-02-28

2019年4月20日下午,桐学社人文讲坛第二期“知情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办。浙大紫领导师、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老师主讲“知情意”“真善美”“智仁勇”之间的关系,桐学社成员以及部分紫领十期学员和紫领十一期预科班学员参加。

    “知情意”即认知、情感和意志,是人类心理的三要素,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陈老师认为:就人类价值取向而言,“知”追求“真”,“情”追求“美”,“意”追求“善”,“真善美”与“知情意”形成清晰的对应关系。而中国传统儒家倡导的“三达德”——“智仁勇”,也与“知情意”的分类高度契合,由此值得探究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在人格层面的合一问题。

“知情意”的概念可溯及古希腊柏拉图关于人类灵魂三品质(欲望、激情、理性)的划分,但最早作出系统性研究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康德通过“三大批判著作”,从人的认知、意志、情感角度思考“人是什么”,探讨人的自由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而从中华文明追根溯源,孔子曾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名言。“知之”“好之”“乐之”与认知、意志和情感也大体形成一种对应关系。

陈老师先对“知情意”的内涵作了阐释:认知、情感、意志反映了三种基本关系: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实践关系。认知主要解决“是什么”,分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西方传统的经验主义哲学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理性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康德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两者的观点,主张知识是同时通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陈老师比较了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剖析了明代王阳明“岩中花树”的经典论断,并结合量子力学的最新研究,向大家展示了人类关于认知的不同观点。情感主要解决“应如何”,是人们根据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因为基于人的主观感受,情感具有相对性,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于价值判断。意志主要解决“怎么办”,是人们根据主观愿望而调节支配行动以实现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不仅构成人们从事一切行为的直接动机,而且是情感和认知进一步发挥作用的逻辑前提。值得留意的是,意志在西方哲学语境中有多重涵义。陈老师以叔本华生命意志、尼采权力意志为例,让大家体阅和体会了不同频道、不同哲人的迥异视角。

认知、意志、情感关于“真善美”的追求,分别指向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相应形成科学、伦理学、美学三大知识领域。伦理学、美学都是哲学的分支,在西方甚至连科学也脱胎于哲学,“真善美”同样是哲学永恒的研究对象和价值目标。陈老师认为,“真”属于认识论范畴,体现思维性价值。他分析柏拉图之“真”与亚里士多德之“真”的差异,梳理了欧洲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历史渊源,又对中国道家之“真”与儒家之“诚”作了简要阐述。“善”解决一个人应当做什么的问题,本质上是以人类社会内在关系为准则的道德价值。陈老师介绍了康德有关道德判断两条路径及道德责任、道德法则、绝对命令等观点,并就儒家“仁”“至善”和道家“善”的理念作了分析。“美”最初属于生理性价值,继而西方基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形成了不同的美学流派。聚焦孔子“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及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陈老师为大家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美”的社会意义和伦理意义。

“知情意”与“真善美”终究统一于人,落实在具体的人格中。根据儒家关于君子“智(知)仁勇”的人格定位,陈老师逐一作了分析。“智”在《论语》中被写作“知”,“三达德”之智,绝非一己之利之算计,也非明哲保身之考量,而有着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知(智)者不惑”是相对的,修为绝没有终点;即使都抵达了“不惑”,也有内涵和层次的不同。“仁”是儒家的核心价值。之所以“仁者不忧”,是因为一个人光明磊落,自然气定神闲。儒家忠恕之道,实质是推己及人,蕴含了人性相同、人格平等的理论。但有别于西方“博爱”,儒家“仁爱”有差等和层次。儒家的“勇”以“义”为核心要义,特别强调分寸感。“勇者不惧”并非没有害怕,真正的勇者做事,既应合义,还须善谋。陈老师指出,中西方对“勇”的理解存在差异,西方的英雄崇拜属于力量型,中国人的英雄首先是道德楷模。德被摆在第一位,这是恪守君子之道的关键。

陈广胜老师还特别就理想人格问题与大家作了探讨。理想人格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完美人格形象,是现实人格的升华。按照“知情意”的维度,理想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理想人格的称谓有贤人、成人、全人、完人等,但最常见和典型的是圣人、君子。陈老师指出,西方文化是外倾文化,强调外在超越,尤其注重对外部环境的改造;中华文化是内倾文化,强调内在超越,尤其注重对自身人格的锤炼。“内圣外王”正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他从“三纲领”“八条目”入手,具体分析向内做工夫和向外做工夫两个向度,阐述“内圣”与“外王”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围绕理想人格的定位是否适用于普通人,陈老师作了完整剖析,强调成就理想人格的实质是完善自我,并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间的相通之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特质自由人格的命题,结合生命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进一步分享了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人思考。

讲座最后,同学们踊跃发言提问,陈老师一一予以解答,现场气氛热烈。陈老师近三小时的分享交流,帮助同学们在心理学和中西方哲学等不同角度进一步认识了“知情意”的内涵,并紧扣“真善美”和“智仁勇”阐明了理想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取向,其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思考让在场同学们受益匪浅。

文/郭金松

图/南君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