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拙著《本 土 性 的纠 葛》在台 北唐 山出版社出版后,还是颇受关注的,在诸多好评和频繁被引用之外,也有罕见的冷嘲热讽。我素来尊敬各种意见,尤其会认真拜读指正性意见,但最终会很固执的保留自己的一些自认为正确的想法,并按照既定安排稳步前进。在此之后,我在2008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考古文学“南 洋”——新 马华文文学与本 土 性》,在2012年又由该社出版了《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及批评实践》,可以说这些论著部分线性呈现出我的思考模式:在“文学空间诗学”支撑下的个案解读、纵横比较以及更大规模的各条主线处理,从而逐步真正建构我所倡导的“华语比较文学”。但我从未真正脱离其中的几个关键词——中 国 性、本 土 性等等。而这恰恰是由当年的拙著《本 土 性的纠葛》所拓展出来的概念深化和绵延。当然, 还有一个关键词“马 来 性”(Malayness)处理较少,但其实这更多是“华马”(马 来西 亚 华人的马 来)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对象,限于能力,我更多是借鉴,而非另辟蹊径。 在征得蔡志诚博士同意后,我把他写得相当精彩的评论《文化现场、南洋想象与主体间性的介入——以朱崇科的马华文学“本 土 性”研究为例》收入此书。当然,我的研究思路仍然在继续,他撰写此文的时候,我的《考古文学“南 洋”》尚未出版,因此他的某些观点,尤其是批评,如今看来未必完全正确,但我仍然感激并惊讶于他热情、锐利而独特的洞见。 此书的写作时间主要是2001-2004年,书中的议题和个别单篇论文在今天看来似乎还有些价值,比如,有关英培安、吴耀宗的论述可谓是相关学界内第一篇正式的较长篇幅的研究论文,有些发现在今天也已经为学界接受,而且也常常为相关研究者所引用。而《林文庆与鲁迅的经济(人格)冲突》相对较新,则是一种预示,我的未来研究和此密切相关。 山东大学贺仲明教授组织出版一班作者群体相对年轻的60后、70后学者撰写系列论著,企图展现当代文学批评的繁荣与活跃。承蒙错爱,我有幸可以居于此列。在学术环境日益喧嚣、躁动的落寞里,这是特别令人感激的事情。为此也真诚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及责任编辑古海阳。毫无疑问,这本小书的面世也是我个人的一个新的起跑线,通过回望自己也衷心希望自己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突破,至少不让关爱我的所有人失望,也期待各位有心人的批评指正。我的联系方式为:zhuchk@mail.sysu.edu.cn。
朱崇科 2012年冬,康乐园亚太研究院 2013年春,台 湾花 莲东 华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