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孩子走出阅读的藩篱

 二师兄rth5wb02 2020-02-28

 爸妈们认同的所谓分级阅读限制了多少孩子的视野拓展

          前天有个父亲问我,他的儿子10岁了,该给孩子选择什么书读?这个问题我周围的家长也常常会问起我,实际上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成年人为孩子选择书,或者去书店看孩子们读的书时,大多儿童读物有个年龄段的标识,什么年龄段读什么样的书,或者什么书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读,之类的推荐,我觉得这种推荐不但不合理,反而弊大于利。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第一,孩子智商不同,加之父母文化程度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同,成长的环境也不同,导致年龄相同的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实际上差距非常大。这个原因还在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兴趣不同,恰恰需要涉猎广泛的书籍来拓展和丰富爱好,使爱好能成为牠未来人生选择职业有早于非爱好的领域,打下坚实基础。这个就更加需要阅读偏向纵向深度和横向宽度,在孩子涉猎的本来就非常有限的阅读范围里,无需再给孩子设置一选择范围,框出一部分阅读范围。可悲的是全社会绝大多数父母都在默认这种给孩子读书划分范围的做法,并跟随这个误区走。

       孩子的阅读潜能是无限大的。我曾经在我孩子九岁时,带孩子去李斯墓游玩。在去之前,当然要给孩子讲解李斯这个人的基本资料,和李斯在历史上的基本功过,并且给孩子讲解了李斯千古文章《谏逐客书》的文采和智慧。孩子在我讲解时,仅仅是一种空洞的认知,但对李斯这个人和这篇文章有点印象。我当时还教孩子背会了几句。实际上这个时候,孩子并没兴趣背这篇文章,所以我只选朗朗上口的名句给他听。但到了李斯墓后,看到雕刻的《谏逐客书》碑文,孩子一下就兴奋了。因为一同去的还有几个孩子和家长。孩子就毛遂自荐的当起了“解说员”,站碑文前滔滔不绝,但因为只会背诵几句,孩子明显就有点遗憾:会背的太少了,不能一口气脱篇而出。

           回家后,孩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谏逐客书》找出来,通背了这个文章。九岁的孩子能读懂《谏逐客书》么?不但能读懂,而且基本能理解里面意思。后来孩子保持了好几个月的阅读古文的兴趣(当然是在我讲解的基础上),这几个月背会了好几篇骈文(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后来孩子还喜欢上曹操父子的文章。但背诵这些文章时,就不要去苛求孩子是否懂,如果说《谏逐客书》孩子读的是内容,后来的兴趣背诵背的就是文章的文采和文韵,不必去懂意思,懂文章的美足够了。

李斯墓前放置的《谏逐客书》碑文

         我常常把培养孩子爱好读书的习惯归结于两个:一个是开卷有益;一个是“无心插柳”。实际上,开卷有益是有监管的,而无心插柳的过程也是个有心的过程。因为给孩子无限制的“开卷有益”同时,不是给孩子一堆书放任不管,而是家长要在孩子读书过程中,一定知道孩子读了什么书,我在孩子读书过程中,尽量把孩子阅读的书粗略翻一遍,如果有觉得不适宜的书,不必去阻挡,而是用一种提醒来调整。比如有一段,孩子喜欢郭敬明的书,买了不少。我就和孩子谈了一期郭敬明和韩寒,我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韩寒的更有思想些(暗示激发了孩子不想被人认为“大众化的粗浅”)。然后孩子很快就去买了五六本韩寒的书。这些书很快读完后,基本快速翻过,不会成为孩子反复阅读的无效累犊。而所谓的无心插柳,也需要家长投入时间和孩子交流沟通,尽可能为孩子阅读消除障碍,使阅读成了孩子生活里不可缺的乐趣之一。

          总之,孩子的阅读是不需要提前给出范围和人为设置的藩篱的,完全可以给孩子一个无所不读的宽松环境,家长的位置不是放在监管孩子阅读什么,或者遵照这专家那学者的哄鬼经验,给孩子画出阅读年龄段,而是关注孩子的阅读领域的相关知识,跟随孩子的成长提高自己的知识库存,帮助孩子减少阅读障碍,聆听孩子阅读的心得,让孩子在自我的自然选择里,自我认知世界,成为有独立精神的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