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①湿②暍③病脉证第二 论一首脉证十二条 方十一首 【注释】 ①痉:即痉病(抽搐)。痉病是指由于筋脉肌肉失却濡养而不能自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搐搦,甚至角弓反张等为主要表现的各种疾病的总称。 ②湿:即以风湿为主的疾病。 ③暍:即中暑病。 【本篇提示】此篇论述痉、湿、暍三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及其预后,虽然有不同的症候和脉象,但都因感受外邪所致,初起都从太阳开始,均见太阳表证。故合为一篇讨论。 痉病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脉弦为主要脉证;湿病则以风湿为主,病在肌肉、经脉与关节,先期以风寒表证相伴,身体、筋脉、关节烦痛为主证,久之湿郁发热、身重、关节活动不利,疼痛而烦为主证;暍病即中暑,以发热自汗、烦渴尿赤、少气脉虚为主证。 一、【原文】太阳病①,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②。一作痉,(余同) 二、【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③。 【注释】 ①太阳病:六经病之一,属外感表证初起阶段。《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②刚痉:痉,《说文》强急也。《广韵》风,强病也。刚痉,病名,是痉病之兼有太阳伤寒表实证者。 ③柔痉:病名,是痉病之兼有太阳中风表虚证者。 【白话解】上两条合一,太阳病的阶段,病人症见发热,无汗,恶寒(反而怕冷),并有颈项转侧不利等筋脉拘急症状的,这种病症称为“刚痉”;假如病人虽有症见发热,筋脉拘急,但不恶寒(反而不怕冷),且时时汗出的,则属于“柔痉”。 【分析】上两条论述了刚痉与柔痉的证候。病人感受风寒后,具有外感表证的一般症状,寒性收引,筋脉拘急则可出现颈项拘急,口噤等症。凡无汗、恶寒者,为刚痉;而有汗,不恶寒者,为柔痉。 三、【原文】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译文】若痉病在太阳病表证基础上出现发热,但脉象却是沉细的,说明正气不足,无力御邪,这种正虚邪气盛实的痉病,较难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从脉象推论痉病的预后,太阳表证,脉当浮,但病人的脉象反却沉而细者,阳证见阴脉,说明病人正气亏虚,无力抗御邪气,所以说难治。 四、【原文】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五、【原文】夫风病①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②。 六、【原文】疮家③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注释】 ①风病: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太阳中风,一说是风温病,并通。 ②拘急:指四肢筋脉拘挛强急。 ③疮家:指素患疮疡,流脓失血,津液亏损的人或金刃创伤的患者。 【白话解】太阳病若发汗过多,损伤津液,可导致痉病。太阳中风属表虚证,治疗本应当调和营卫,若误用攻下法,损伤津液,也可致痉病;如果再误用汗法过发其汗,竭其津液,筋脉失养,势必会加重痉病拘急不利的症状而拘挛。久患疮疡的病人,由于长期流血、流脓,导致津血亏虚,即使有身体疼痛的外感表证,也不能用发汗或大汗的方法治疗,误用汗法伤其津液,可导致痉病的发生。 【分析】上三条是论述误治伤津致痉。如太阳中风(表虚证),理当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反尔错误的使用攻下法;再如太阳病(表实证)本应发汗,却发汗太多,损伤了大量的阴液,这都违背了正确的治疗原则。由此可知,津液损伤太过与痉病的发生、发展关系非常密切。 七、【原文】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①,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②,背反张③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④。一云:其脉含含。 【注释】 ①颈项强急:强(jiàng读去声),颈项不能轻舒转动。 ②卒口噤:卒(cù促),突然的意思。口噤,指牙关紧急。卒口噤,即突然口闭,不能张开。 ③背反张:即“角弓反张”。指人体中部前突,头、足部向后弯曲,如弓状。 ④其脉如蛇:指脉来坚劲,脉象起伏屈曲如蛇状。 【白话解】病人出现全身发热,足部怕冷,颈项强直转动不灵活,全身恶寒怕冷。有时候头部发热,颜面及两眼发红,只有头部不自主的摇动,突然牙关紧闭不能张开,腰背强直,角弓反张,脉象寸关尺三部上下按之都弦紧等症状,这就是痉病发作。如果误用汗法发其汗,往往会使汗出之湿与外来寒邪相并,外寒与汗湿相合,侵袭人体,使卫气更加虚弱,加重恶寒的症状,肌体更加怕冷。误用发汗之后,病人脉象就会出现沉伏不利,如同蛇行的脉象。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痉病的症状及误汗后的变证。痉病高热、手足冷凉,恶寒怕冷,寒战抽搐,严重时角弓反张,相似于现代高热抽搐、脑炎类疾病。“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此属热极生风则发痉病,治应泄热存阴,息风止痉。误发其汗而损津亏液至头部动摇、筋脉拘挛,致使病情加重难愈。 八、【原文】暴①腹胀大者,为欲解②,脉如③故。反伏弦者,痉。 【注释】 ①暴(bào读去声);突然之意。 ②欲解:是说病将愈。 ③如(ér而):通而。 【白话解】患痉病的人,突然出现腹部胀大,这是痉病将要痊愈的征象,因腹胀为痉病之邪入腑引起。入脏难疗,入腑易治,故为欲解。假若虽有腑胀大,脉象没有什么变化;但脉象依然不变,反而出现沉伏而弦的脉象,说明痉病仍无好转。 【本条分析】本节论述了痉病的两种转归。一是痉病入腑,腹胀大的为将愈;这与首篇“入腑即愈”相呼应。另一种情况是,虽有腹胀大,但脉象是沉伏而弦的,说明痉病未解。这里说明推断疾病的预后,应当脉证互参。 九、【原文】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①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注释】 ①上下:上指脉的寸部,下指脉的尺部。 【白话解】痉病之脉按之坚而弦,自寸部至尺部均坚而有力。 【本条分析】本条论述痉病的主脉。与第七条相合即是:痉病高热、手足冷凉,恶寒怕冷,寒战抽搐,严重时角弓反张,脉坚而弦(洪大)有力。 十、【原文】痉病有灸疮①,难治。 【注释】 ①灸疮:因艾火灸烧而形成的疮疡。 【白话解】患痉病的人同时又患有灸疮的,这种痉病治疗比较困难。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痉病伴有灸疮的预后。为什么有灸疮的痉病难治疗呢?这是因为灸疮的部位多是穴位所在,长期的腧穴不闭并溃疡流脓血,病人的气血阴阳因之受损。治疗痉病欲去其邪,但人体正气本已亏损,邪实正虚,所以说这种痉病难治。 十一、【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①,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注释】 ①几(shū殊)几然:如短羽之鸟,伸颈欲飞而不能。借以形容项背强急,俯仰不能自如。 ②食顷:即一顿饭的功夫。 【白话解】病人具备太阳病的症状,如头项强痛,发热,汗自出,恶风等症状具备,同时又出现项背强直,俯仰不能自如,脉不浮反见沉而迟的,这是属于痉病,对于这种痉病应该用栝蒌桂枝汤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柔痉的证治。瓜蒌桂枝汤是桂枝汤加栝楼根(天花粉),主治即有外感表证,更有内热伤津的柔痉。 瓜蒌桂枝汤方 组成: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片) 大枣十二枚(擘开) 用法:以上六味药,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微汗出。如不汗出,服药后过一会儿,大口食热粥以助药力,使身上汗出。 十二、【原文】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①,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注释】 ①口噤不得语:牙关紧闭不能说话。 【白话解】病人在太阳病的基础上,又出现没有汗,小便量少,自觉有气上冲胸部,牙关紧闭不能说话,这是将要发生刚痉的先兆,用葛根汤主治。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欲作刚痉的证治。形成刚痉的基础是风寒表实证,无汗恶寒。除此之外,更有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的症状,实属风寒湿邪与气相持,既不能向外透达,又不能向下通行,势必向上冲逆。投以葛根汤者,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以增强辛温发散、开泄太阳之邪,解肌疏通经脉的作用。且葛根汤治疗风寒表证的项背强直不利,无汗恶风者有较好的疗效。 葛根汤方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用法:以上七味药,捣碎,用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煎至水减少二升时,去上面的白沫,然后加入其它五味药,煮取三升,去药渣,温服一升,用棉被复盖取微汗,不须服热粥。其余调养与禁忌,均与桂枝汤法相同。 十三、【原文】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①,脚挛急②,必齘齿③,可与大承气汤。 【注释】 ①卧不着席:形容背反张的状态(即角弓反张)。 ②脚挛急:指下肢拘挛。 ③齘(xiè械)齿:即磨牙,形容牙齿切磋有声。 【白话解】刚痉发作时出现胸部胀满,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下肢挛急,牙齿相互咬磨有声音,头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床的,为里实痉病,可以斟酌用大承气汤攻下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里实热证痉病的证治。热邪耗灼阴津,阳明经脉失养,故可出现上述痉病的症状,用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泻下实热,则痉病可愈。 大承气汤方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二合 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实,取药汁五升,去药渣;再放入大黄,煮取二升,去药渣;再加芒硝,用小火煮一二沸。分二次温服,大便通利后,停止服药。 【本段小结】痉病的主证是身热足寒,恶寒,有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脉紧如弦,直上下行。痉病在临床上分刚痉和柔痉二类。 柔痉——太阳病,发热出汗,而不恶寒。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治宜调和营卫,兼以清热生津(瓜蒌桂枝汤)。 刚痉——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较重。 欲作刚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治宜温散表邪,疏通经燧(葛根汤) 里实痉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齘齿——治宜急下存阴(大承气汤) 误治——太阳病,发汗太过——则痉;风病①,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而成痉病;疮家虽有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预后——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的痉病;痉病伴有灸疮者;痉病,证如故,脉反伏弦者——难治。痉病患者暴腹胀大者——为欲解。 【注释】①风病:中医学泛指由外感风邪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及中风(半身不遂)等。 《中医内科学·痉证》温热致痉型壮热头痛,呕吐,自汗,口噤,抽搐,角弓反张,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用羚麻白虎汤加减 处方:羚羊角、天麻、瓜蒌仁、川贝、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银花藤、钩藤、丝瓜络、木瓜、全蝎、蜈蚣、生地、玄参。 外感风寒为主型证见: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语,四肢抽搐,舌苔白腻,脉浮紧者。治应祛风散寒,和营燥湿。方选羌活胜湿汤(李果《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羌活、独活各12克,川芎、蔓荆子、藁本、防风、苍术各10克,葛根20克。水煎服。若恶寒无汗、寒邪较重者,加麻黄9克。湿偏盛者,加藿香12克、白蔻仁10克、薏苡仁20克。 热盛伤津型证见:发热胸闷,心烦,急躁,口噤,骱齿,项背强急,甚则角弓反张,手足挛急,腹胀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者。治应泄热存阴,熄风止痉。方选增液承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大黄15克,芒硝12克(熔化),玄参15克,生地黄18克,麦冬15克,石膏30克,知母、地龙各12克,钩藤20克。水煎服。 还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每次40毫升,加入于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醒脑静等静滴。 验方清热镇痉散(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也可备选,处方:羚羊角30克,白僵蚕24克,蝎尾18克,蜈蚣12克,雄黄12克,琥珀12克,天竺黄12克,朱砂6克,牛黄6克,麝香2克。共研细末,每次服3克。 十四、【原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①,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②。《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注释】 ①烦:谓疼痛而烦扰不宁。 ②湿痹:病名。“痹”是闭塞不通之意。湿痹,是指湿流关节,阳气闭塞而为疼痛的一种病症。 【白话解】病人在太阳表证的基础上出现关节疼痛剧烈而烦扰不安的症状,脉不浮反而沉而细的,这是湿邪侵袭人体,流注关节的湿痹病。湿痹病证中出现小便不通利,大便反而溏泻爽快的,在治疗时只要通利小便就可以了。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湿痹的证候和治法。湿痹是感受湿邪、流注筋脉关节为主的一种病症,常见关节烦疼,沉重不舒。湿痹的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均由湿邪所致,所以古人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苓散及甘草附子汤之类可参考选用。 十五、【原文】湿家①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②也。 【注释】 ①湿家:久患湿病的病人。 ②熏黄:指黄色晦暗如烟熏状。 【白话解】久患湿病的病人,由于湿遏阳郁化热,可出现全身都疼痛,发热,皮肤发黄如同烟熏一样的暗黄。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湿邪发黄的证候。湿邪久留体内,阻遏阳气,阳郁化热,湿热交蒸,阻遏血气,所以在一般湿病症状基础上还可出现身体皮肤黄色晦暗如同烟熏一样的症状。因以湿为主,故为熏黄;倘若湿热交蒸,热邪偏盛,则可出现面目一身尽黄,黄色鲜明如同橘子皮色样的阳黄。这又当在临证时注意鉴别。 十六、【原文】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①,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②者,以丹田③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注释】 ①哕(yuè月):即呃逆。 ②胎(tāi音苔):指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 ③丹田:穴位名,在脐下三寸。这里泛指下焦。 【白话解】久患湿病的人,若只有头部出汗,腰背强直不利,喜欢厚衣裹被,或喜欢烤火取暖的,为寒湿阻遏肌表,阳逆于上所致。对于这种疾病若过早的运用攻下法,则会出现胸中满闷,小便不通利,呃逆或者胸部胀满,舌上有白滑苔的症状,形成下焦有热,胸上有寒的变证。这是因为误用下法后使热陷下焦丹田,而寒湿仍聚于上焦胸间心肺所致。这种变证还可出现口燥渴想要喝水,但又喝不下,只是口干燥不适的症状。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湿病攻下过早所致的变证。湿病的早中期治疗大法是(五苓散及甘草附子汤之类)通利小便为主,只有在湿邪化热,化燥成实(便秘燥结)时,方可攻下。否则,湿不能化,反而引邪入里损伤正气,形成上焦心胸聚寒而胸部胀满、呃逆、舌苔白滑,下焦有热而小便不利、口渴口干不适又喝不下的湿邪内阻变证。 十七、【原文】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白话解】久患湿病的病人,误用攻下法以后,患者出现额上出汗如珠,轻微的气喘,小便不利的,为不治之证或预后不良;如果下利(腹泻)不止,也同样难治。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湿病误下的预后。湿病误用攻下,严重者可导致阳气上越(额上出汗如珠、微喘),阴液下脱(小便不利,又腹泻不止)的阴阳离决死证。死证并非死而不治,多预后不良。 十八、【原文】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白话解】风邪与湿邪相合侵袭人体,阻碍经络关节,营卫气血不利,病人周身都疼痛,本应该采用发汗的方法解除表湿,使风湿之邪随汗出而病愈,如果正当天气阴雨绵绵不止,这时还是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有人问:按理讲这种病应该用汗法,为什么发汗之后风湿病仍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说:这是因为发汗太过,出汗太多,只是风邪随汗而出,而湿邪仍在,所以风湿病不愈。凡治疗风湿病正确方法仍是发汗,但只宜微微发汗,使营卫周流全身,而风邪与湿邪才能一起随汗外出而解。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风湿病正确的发汗法。因风为阳邪,容易表散;湿为阴邪,其性粘腻,难以骤散。祛除湿邪最正确的治法是微微发汗,使阳气流行于肌肉关节之间,湿邪没有停留的处所,风湿外邪就可以同时解除。特别是在阴雨季节的天气,更应如此。切不可发汗太过,风邪除了,湿邪留滞了,反使病情缠绵不愈。清代高学山认为桂枝加桂汤、麻杏苡甘汤、黄芪加桂汤具有一定的微汗作用。 十九、【原文】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①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 【注释】 ①中(zhòng读去声):即感受之意。 【白话解】久患湿病的人,出现头痛,身体疼痛而发热,面色发黄而又气喘,鼻塞不通,心烦不安,脉象大,饮食正常,腹中无任何不适的,这不是腹中的病,而是病在头部,是寒湿之邪侵袭头部、阻塞鼻窍,所以出现鼻塞不通。对这种病治疗时只要用宣泄寒湿的药物塞在鼻孔里,就可治愈了。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寒湿之邪在于头中的证治。寒湿郁于头中与湿痹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湿痹的脉象沉细,腹痛肠鸣(饮食欠佳),大便反快;寒湿在头中则脉大,腹中和无病(饮食如故),却鼻塞、头痛为主。治疗可用一物瓜蒂散吹入鼻中或搐(吸入)鼻中,或用辛夷散(辛夷花、细辛、藁本、白芷、川芎、升麻、防风、甘草、木通)煎汤温服,其病可愈。 二十、【原文】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①之。 【注释】 ①火攻:指用艾灸、烧针、温针、火熏等法治病。 【白话解】患湿病的人出现身体疼痛而心烦不宁的,可用麻黄加术汤发汗治疗比较合适,千万不可用烧针、温针、火熏等火攻的方法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表实湿病的证治。本证除身体烦痛之外,当有无汗的症状。用麻黄加术汤既解表实,又渗利湿邪,微汗不过,寒湿亦除。 麻黄加术汤方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九升,先煮麻黄,煎至水减少二升时,去上面白沫,加其余四味药,煮取二升半,去药渣,温服八合,微汗出,风湿俱去而病愈。 二十一、【原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①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②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注释】 ①日晡所剧:“晡”即申时,约下午3~5点钟,此句指发热在每天的申时或傍晚增剧。 ②取冷:是贪凉之意。 【白话解】病人全身疼痛,发热,每天下午3-5点钟加剧,这是风湿病。这种病证是由于汗出之时腠理疏松而感受风邪,或者长时间贪凉所引起的,可以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风湿在表的成因和证治。汗出当风与久伤取冷是发生风湿病的主要原因,风湿病早期没有化热的,以风寒表实为主,用麻黄加术汤治疗即可;风寒湿邪郁久不除,为病一身尽疼,发热、且每于下午的酉时或傍晚病情加重,说明病已发展了,变为风湿化热证,此时应该使用麻杏薏甘汤治疗了。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组成:麻黄半两(去节,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用法:上药剉成麻豆大小,每次服四钱,用水一盏半,煮取八分,去药渣,温服,微汗出,应当避风邪。 二十二、【原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白话解】风湿病人,出现浮脉,身体重滞,出汗怕风的,应该用防己黄芪汤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表虚风湿的证治。表虚的病人素体肌腠疏松,卫阳虚弱,感受风湿之邪时则可表虚与风湿的共同证候,如脉浮而缓、汗出、恶风等。表虚风湿不可用麻黄发汗,所以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逐周身之湿邪,该方既能固表,又能祛风化湿。遗嘱中提示本方可作加减使用,伴有气喘的病人加麻黄,胃中不和的加白芍,有气逆上冲的加桂枝,下焦有素寒的加细辛。服药后自我感觉有虫子爬行、腰以下有冷凉感觉的,可用被子围绕腰以下部位,直至腰部感觉温暖有微微汗出,病则痊愈了。防己黄芪汤主治表虚风湿,麻黄加术汤主治表实寒湿,二者恰好相对,虚者用防己黄芪汤,实则用麻黄加术汤。 防己黄芪汤方 组成: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用法:上药剉成麻豆大小,混合均匀,每次用五钱七分,再加入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药渣,温服,过一定时间后再服。气喘的病人再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的加芍药三分,有气逆上冲的加桂枝三分,下焦有陈寒的加细辛三分。服上药后应当感觉皮肤中象有虫爬行,腰以下有冷感,服药后坐在被子上,再用一床被子围饶腰以下部位,温暖使微汗出,病可痊愈。 二十三、【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①,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注释】 ①大便坚:指大便硬。 ②身痹:指身体麻木。 ③冒:指头部晕重。 【白话解】病人患外感伤寒病已有八九天,风邪与湿邪相合侵袭人体,阻遏经络气血则出现身体疼痛而心烦不安,不能自由转侧,既不呕吐,口也不渴。若脉象浮虚而涩滞不利的,用桂枝附子汤治疗;如果大便干结,小便通利的,可用前方去桂枝加白术汤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阳虚风湿在表的证治。什么是阳虚风湿?阳虚风湿就是素体阳虚气弱的病人感受风湿二邪后,正不胜邪,常常出现身体烦痛,转侧不灵活,畏寒怕冷,手足冷凉,不呕不渴,脉浮虚涩的风湿病人。可先用桂枝附子汤治疗阳虚风湿以风为主的症候;服桂枝附子汤病情减轻后,仍有大便坚硬,小便自利者,说明里湿仍存,患者脾失健运,再用白术附子汤治疗阳虚风湿以湿为主的证候。白术附子汤是前方去桂枝,加白术的方子,病人服药后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身体麻木,甚则头晕眼花的症状,这是服药后的正常反应,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桂枝附子汤方 组成: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去药渣,分三次温服。 白术附子汤方 组成: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 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去药渣,分三次温服。第一次服药后自觉身体麻木,半天后再服一次,三次全部服完,病人出现瞑眩、头晕眼花等症状,不要大惊小怪,这是白术、附子的药力在皮中逐除水湿而病邪未尽的缘故。 二十四、【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①,不得屈伸,近之②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③,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注释】 ①掣痛:即抽掣而痛。 ②近之:指触摸、按压、碰等 ③去衣:即脱衣服或减少衣服的意思。 【白话解】风与湿邪相合侵袭阻遏经络关节,出现骨节疼痛难忍,四肢如同抽掣,关节屈伸不利,用手轻轻触按就会使疼痛加剧,病人但有汗出,气短,小便不通利,怕风,不愿脱减衣服,有的还可能出现肢体轻度的水肿,对于这种病证应该用甘草附子汤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风湿并重、表里阳虚的证治。本条所述的风湿症状比上条明显加重,掣痛不可屈伸,碰之则痛剧,怕风不敢脱衣服,甚则肢体微肿等。甘草附子汤方用药四位,温阳补中,散风除湿作用很强,确为经方精炼。本方服后得微汗出则愈,得汗后有心烦现象的,是附子量大产生的毒副作用,再服时可减半用。首次服时怕药量过大,或服六、七合也可以。总之,因人制宜,中病即止。 甘草附子汤方 组成: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用法: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三升,去药渣,温服一升,一日三次,第一次服后身微汗出而病愈。饮食正常,汗出后又有心烦的,则服五合。恐怕服一升量多的,以服六、七合为好。 【本段小结】风湿病是由汗出当风或久处潮湿冷凉环境所生成的。风湿病总的治疗原则是:湿痹——初发太阳表征明显,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治疗当利其小便;风湿——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治疗用药当掌握微微似欲出汗,风湿具去。 寒湿在头中——身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纳药鼻中(瓜蒂散) 表虚风湿——脉浮,身重,出汗恶风——治宜益气固表三湿(防己黄芪汤) 表实湿病——无汗,身疼而烦——治宜解表散寒化湿(麻黄加术汤) 风湿化热——一身尽疼,发热,有规律的日晡或傍晚加重——治宜祛风渗湿清化(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兼阳虚——风偏重——伤寒八九日,身痛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治宜解表通阳化湿(桂枝附子汤) ——湿偏重——大便坚硬,小便自利——通阳行水化湿(白术附子汤) ——风湿阳虚俱重——骨节疼痛心烦,掣痛不能屈伸,近之则痛而甚剧,出汗,气短,小便不利,恶风怕冷,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治宜温经祛风化湿(甘草附子汤) 误下变证——轻者——哕(呃逆),胸满。小便不利,舌苔白滑或白腻,渴欲饮水而不能饮,则口燥而烦。 ——重者——额上出汗,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二十五、【原文】太阳中暍①,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②,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③,前板齿④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⑤甚。 【注释】 ①中(zhòng)暍(yè):即伤暑。 ②洒洒然毛耸:洒洒然,形容寒栗感;毛耸,形容亳毛竖起。 ③口开:此指暑热内扰,气逆张口作喘之状。 ④板齿:即门齿。 ⑤淋:指小便不利。 【白话解】太阳中暑可见发热恶寒、身体沉重而疼痛,脉象弦细芤迟,小便完了之后阵阵怕冷,身上的毫毛耸起,四肢发凉,稍微做些劳动就会发热,张口气喘,门牙干燥。如果对这种病证若误用发汗法治疗,则会加重恶寒,怕冷就会更重;若在发汗的基础上又复加温针,发热就会加剧;若反复用攻下法,则可出现严重的小便短涩不利、且伴疼痛的淋病。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中暑的证候以及误治后的变证。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易于伤津耗气,具有暑病伤津的特点。暑为外邪,发病亦会兼表,也可出现恶寒发热,身重而疼痛。暑性升散,气随液脱,发病又能伤及阳气,所以暑邪为病,既伤阴液,又伤阳气,故见小便尿完之后就阵阵怕冷,身上的毫毛耸起,四肢发凉,稍微做些劳动就会发热,张口气喘,门牙干燥,脉细芤迟等脉证。中暑病不能使用辛温解表发汗的方剂,也不能使用温针、艾灸及攻下的治疗方法,如果误用了就会出现阴伤热陷,恶寒甚、发热甚、淋痛等变证、坏证。王氏清暑益气汤能清暑益气是治疗中暑病的好方剂。 二十六、【原文】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话解】太阳中热就是暍病(中暑),也称伤暑病。这种病症表现为出汗,恶寒怕冷,全身发热而口渴的,应该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中暑病胃热伤津的证治。中暑病暑邪由表入里,影响阳明胃经时就会出现胃热伤津的证候,特别是患病后自汗过多、身热口渴尤为突出。白虎加人参汤是治疗大热、大汗、大渴等气津两伤最好的方剂 白虎加人参汤方 组成: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用法:以上五味药,用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二十七、【原文】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译文】太阳中暑表现为发热,身体疼痛而沉重,脉象微弱,这是由于夏季贪凉饮冷或者汗出用冷水淋浴,使水湿之邪流注于人体皮肤中所引起的。应该用一物瓜蒂汤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中暑病湿邪盛证治。中暑由于病人体质和发病方式的不同,可表现不同证候。如在烈日暴晒下发病的为阳暑;因贪凉饮冷发病的为阴暑。本条所述的是近似阴暑证候,可用瓜蒂汤治疗。《医宗金鉴》则提倡用大顺散或香薷饮微微发汗治疗暑湿感冒。 一物瓜蒂汤方 组成:瓜蒂二七个 用法:以上一味药,剉碎,用水一升,煮取五合,去药渣,一次服下。 【本段小结】暍病,即现代的中暑,主要脉证是——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小便后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作则发热、前门牙齿燥、脉弦细芤迟。 暑热伤津证——出汗恶寒,身热而渴——治宜清热生津(白虎加人参汤) 暑湿——病因是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脉证是身热疼重,脉微弱——治宜行散暑湿(瓜蒂汤) 误治——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发淋病。 另外,大顺散:炒甘草、炒干姜、炒杏仁、炙肉桂。香薷饮:香薷10克厚朴5克白扁豆5克(或加白糖适量)都是治疗暑湿感冒的好方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