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寺洼文化的历史考证中,看古羌族文化与周文化之关系

 伟天英 2020-03-02

羌族是我国西部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就和华夏族发生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诗·商颂·殷武》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可能是这种联系的最早文献记载了。研究羌族与华夏朕之间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联系过程,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增进民族的团结,无疑是有益的。并且许多资料表明寺洼文化与羌族的活动遗存以及和周文化之间的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寺洼文化的发现让我们对于周朝之前,上古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是我们祖先在历史演变中所创造的一个属于他们的辉煌的文明。

一、何为寺洼文化

寺洼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丽得名。它主要分布于甘肃西部的洮河流域,东部的泾河流域,东南部的龙江流域,包括甘肃省的庆阳、平凉以及武都地区。近来在陕西省的宝鸡地区也发现了含有寺洼文化因素的遗址。平凉地区武都地区所发现的部分陶器与最早在洮河流域寺洼山发现的部分陶器略有不同;又因为平凉地区的寺洼文化遗存最早见于该地区的安国镇,故又称这类陶器为'安闼式'陶器。

从寺洼文化的历史考证中,看古羌族文化与周文化之关系

寺洼文化出土文物一

寺洼类型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较少陶器灼以夹砂粗陶红褐色为主,陶质粗糙,手制,形态厚笨,外表多为素面;陶质有羼合早期陶片的碎末陶器中的马鞍形侈口平底罐为寺注文化的主要特征。陶质羼合料大多采用当地马家窑类型的红陶或彩陶,陶土质料不匀净,马鞍形平底罐大小不等,口部双耳者居多。双耳之间的颈部常附有'一'字或'人'字的突饰此外陶器中常见的器形还有鼎、鬲、簋等。较之寺注类,安国类型无鼎,鬲为矮足,有高圈足簋等。即便二者共有的马鞍形双耳罐也有所不同。前者马鞍形口位于双耳之间,后者除口部呈马鞍形外,双耳上沿也作马鞍形。因此,寺洼和安国这两种不同类型实际上代表了寺洼文化发展的两个阶段。安国型可以说是寺洼文化的晚期遗存

从寺洼文化的历史考证中,看古羌族文化与周文化之关系

寺洼文化出土陶器,带走文字

寺洼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出现了青铜器,它主要见于一九八零年甘林庄浪县徐家碾寺洼文化墓葬中的随葬品。寺洼文化的年代,在地层上晚于齐家文化而早于西周文化,但在宝鸡地区,它的一些文化遗存与西周早期铜器共存,因此推定其年代下限可晚到西周早期

二、文献所记的羌与考古资料的印证

自从甲骨文大量出土,关于羌人的记载发现很多,其中'伐羌'、'获羌'之记载屡见不鲜。从武丁开始,到廪辛,甲骨文中都有对羌战争的记载。如:'庚午卜,壳,贞征羌''勿登人乎伐羌'。'获羌二十又五。'还有商人用羌人进行人殉、人祭的大量记载,如:'酒厂于上甲九羌,卯一牛'。'卯子卜,空贞,直今夕用三百羌于丁用'。胡厚宣先生曾作过统计,卜辞中羌作为人牲被杀掉的多达七千七百五十人,占卜辞屮的人牲总数的一半以上。

从寺洼文化的历史考证中,看古羌族文化与周文化之关系

汶川羌人谷

由此,我们可知早在殷代,羌人即活动在我国西北地区。他们与殷人来往频繁,关系密切。羌人所居地广人众,经常与殷王朝发生争夺。到了商末周期,羌作为'西土人',参加了周武王推翻王朝的牧野之誓。《尚书·牧誓》有:王日:'嗟,我友邦冢君……及庸蜀、羌、擊、微、卢、彭、濮人,称而戈,比而平,立而矛,矛其誓。'孔颍达《尚书正义》曰:'此八国皆西南夷也,文王国在于西,故西南夷先属焉。'

从寺洼文化的历史考证中,看古羌族文化与周文化之关系

羌人的建筑风格

这时的羌不但与周族关系密切,而且羌人中的姜姓部落与周人的姬姓通婚,传说周人的祖先弃就是姜源所生。可见姜姬两姓结成了长期的婚姻联盟。人中的姜姓贵族一直是周王朝的有力支柱。婚姻关系是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手段,那时的人们已懂得实行族外婚,这就必然会引起民族融合。

同时,据《括地志》所记,古羌人活动范围在'陇右岷、洮、丛等州以西。'还说:'临洮郡即今洮州,亦古西羌之地。在京两千五百五十一里羌中。从临洮西南芳州扶松府以西并右者,羌地也。'这正好与考古最早发现的寺洼文化分布相吻合,显然不是偶然的文献中对羌记载较全的是《后汉书·西羌传》,该传开头便写道:'西羌之本,出自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此三危山,过去人们一直依《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说,以为与今河西敦煌县东南之三危山为山。而蒙文通先生之《〈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拾遗》则考证三危山即在今陇西临洮附近,这又与考古材料中的寺洼文化所在地想吻合

从寺洼文化的历史考证中,看古羌族文化与周文化之关系

《括地志》书籍图片

《西羌传》还道出了羌人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是,'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由于'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娌,国无鳏寡,种类繁炽。'所以羌人种姓很多,不同的种姓分居不同的部落,他们分布的范围也比较广,其中与周姬姓联姻的姜姓部落,可以认为是羌人中最发达的农业部落。《西羌传》中讲到战国以后,羌人的一支居于河、湟之间,并在那里繁衍兴盛起来,这就是以后所称的湟中羌人

从寺洼文化的历史考证中,看古羌族文化与周文化之关系

甲骨文中记载的西羌人

从考古发现看,分布在河湟之间的卡约文化正好是居于这个地区的羌人文化的反映,但它同寺洼文化所反映的羌人文化略有不同可能是不同羌人种姓的差别。湟水流域的唐汪、辛店文化,从其地望来看,都应当是不同种姓的羌人文化遗存的反映。而从寺洼文化的墓葬中所见的石球、骨族、骨矢等交说明,寺洼文化以畜牧为主,以农业为辅,这与《西羌传》所载相符。

一九四五年夏鼐先生在寺洼山发掘了六座墓葬,从发掘的古墓之中,寺洼文化的葬式之一是火葬后将骨灰盛在陶罐之中。据此,夏鼐先生推定寺洼文化是羌人文化。而这在古文献中又得到佐证。《墨子·节葬》曰:'桊之西有义渠之国者,其亲属死,聚薪柴而焚之,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这种葬俗到唐代还被党项羌所保持着。《旧唐书·党项羌传》载:'死则焚名目火葬'。可见夏鼐先生据墓葬的仪式来推定寺洼文化当属羌之文化是有根据的。

从寺洼文化的历史考证中,看古羌族文化与周文化之关系

夏鼐集封面

中原地区在龙!文化之后进入了殷周文化时期,而西北的甘肃地区在齐家文化后却出现各种不同的文化。除了寺洼文化以外,还有辛店、卡约、唐汪等文化类型,它们很可能是种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分支。虽然今天甘肃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但在远古它们却被通称'西戎'或'西羌'。今天考古所发见的这一地区的复杂的文化内容,正好反映了不同种姓部族的交错关系。它们无疑地代表着我国西部一些少数民族的早期活动的历史。

三、从甘东、宝鸡考古看羌与周文化之关系

(1)甘东

一九五八年在平凉地区安国镇发现的'安国式'遗址,与一九六二年、一九八零年在庄浪发现的内容与寺注文化一致的遗址,都处于甘肃东部的泾水流域。这一类的淘器都含有屠合料。陶质中砂粒较多,还有利用早期碎陶未作羼合料。陶器多显红褐色,手制,极粗糙。有平底器,三足器,圈足器。其中马鞍形口平底素面的罐,带有大耳,接口部分凹下呈小马鞍形状,为这类遗存的显著特点。另外还有侈口矮足的鬲,深腹高圈足、喇叭形的豆,侈口鼓腰壶和齐口单耳或双耳小罐等。

从寺洼文化的历史考证中,看古羌族文化与周文化之关系

寺洼文化出土文物三

安国类型中马鞍形口双耳罐与寺洼文化陶器特征相同而侈口矮足鬲等器物则接近周文化风格。从文化内涵上看,这类遗址较晚。以后又在甘东南的武都地区采集到几件马鞍形口双耳罐。在出土的诸多文物之中马鞍形双耳罐是探究寺洼文化的一条重要线索,从这些文物之中也间接透露出了寺洼文化与周文化的关系。

甘东地区在齐家文化之后被周文化所代替,甘东地区发现的五十多处周代遗址证明了周文华取代了齐家文化。《西羌传》所载羌人的一支参狼种东迁后,正好居于甘肃东南部的武都地区,这几处遗址的发现,说明着古羌族的一支与中原周文化的亲近关系

(2)陕西宝鸡

我们顺这一线索再往东,到陕西宝鸡地区。这一地区为周代姬姓非姬姓诸候封国。近年来,在竹园沟西周墓中出土的部分陶器,和在蒙峪沟口采集到的几十件西周墓出土的陶器,与甘东'安国式'陶器相比,不但都只有马鞍形口双耳罐,而且还有许多相通之处。其特点是:

①出土陶器都是陶土中数量较多的砂粒和研碎的陶未,砂粒裸露在表面

②这批陶器除单錾双联罐以外,大都用手制,器表较为粗糙,内面及器身常有手指捏压的痕迹。

③陶色大体为黑灰色,但由于窑密封状况不好,许多陶器颜色班驳,同一器身上有灰、砖红、黑色相间。

④器型的显著特点:双耳,领部较高,马鞍形的口沿,俯视口沿及腹身多呈椭园形,腹部最大径在器身中部,罐身多素面,领、颈部有些简单的刻划纹装饰。

从寺洼文化的历史考证中,看古羌族文化与周文化之关系

寺洼文化出土文物其四

以上特点都比较接近寺洼文化的风格,更同甘东平凉、庆阳、庄浪一带的'安国式'类型陶器相类似,它们在周初文化遗存中出现决非偶然。相传姜太公钩鱼的地方正好在今竹园沟所在的渭水之南,《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所记载。同时还讲到周文王访姜尚于渭水之隅,与之共谋倾商之大事,以此作为周室大振之起点。文献与考古材料的印证,说明宝鸡地区的西周墓与甘东的'安国式'正是姜姓氏族文化的遗存。

从寺洼文化的历史考证中,看古羌族文化与周文化之关系

出土文物,其五

宝鸡地区是中原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要道,为文化交流的枢纽。从地理上看,往南,顺清江河入秦岭,到嘉陵江上游,连结巴蜀文化;往西,到甘青地区,同少数民族文化连接。周人在宝鸡地区发祥、强大,同时又在这块地上同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交流。

四、寺洼文化的族属

不过因为寺洼文化属于中原上古时期的历史,所以到目前为止,有关寺洼文化的考古资料不多,文化面貌揭露得也不全面,加之这地区古代民族的分布十分复杂,这就给寺洼文化的族属推断造成了相当的困难。从对于寺洼文化研究,目前关于寺洼文化族属问题的看法大致有下列四种意见

从寺洼文化的历史考证中,看古羌族文化与周文化之关系

夏鼐编写的考古研究

夏鼐先生认为:'洮河流域在古代适在氐羌的区域中,并且由文献方面我们知道由春秋直至唐代,氐羌中有些部落确曾行过火葬制的。这次火葬制遗址的发现,增加了寺洼文化和氐羌民族的关系。'其二,甘肃省博物馆的同志认为'寺注文化可能是古代氐族的遗留。'俞伟超先生认为寺洼文化中的'安国类型'是羌人中姜姓族的遗存。胡谦盈同志则认为'寺洼文化'的族属为'薰育戎狄'

总的说来,前三种意见大体接近,对于夏鼐先生的意见。比较一下寺洼文化和卡约文化,可以发现二者相当接近。寺洼文化的经济也兼有农、牧、狩猎和手工业。埋葬方式寺洼文化共有三种:仰身直肢葬、二次葬、火葬。这三种葬式也都见于卡约文化,但寺洼文化的火葬是先将尸体火化以后,再将骨灰放入陶罐,埋入土中。

从寺洼文化的历史考证中,看古羌族文化与周文化之关系

卡约文化出土的彩陶

在陶器制作上,寺洼文化也全部是手制,亦相当粗糙,器形也以双耳器为特色。寺洼文化特别流行的马鞍形口双大耳罐,在循化县阿哈特拉山卡约文化晚期墓葬中亦有发现。最近在甘肃省庄浪县李家嘴发现的寺洼文化的彩陶,其纹饰作风接近于卡约文化晚期的彩陶。俞伟超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寺洼文化'也可以说同卡约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不同类型'。这种文化面貌上的相似,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二者族属的一致。

俞伟超先生关于'安国类型'为姜姓族羌人之遗存的看法很有道理。从古文字文献的材料来看,甲骨文中的'姜'字作爹(《汤》)、(《乙》)、(《甲》)。金文作舍(《今殷》)、窀(《齐镈》)等都间接说明了。

从寺洼文化的历史考证中,看古羌族文化与周文化之关系

《后汉书》书影

《说文·羊部》日:'姜……从女羊声。'羌与姜,不仅字形相近,而且声音亦通。羌从人,是族名;姜从女,表示姓,以别婚姻则是母系社会时期,行族外婚世系依女方计算的残余。因此姜姓之人也就是羌人。'《后汉书·西羌传》则直接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史记·周本纪》云:'古公有长子日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可见古公亶父娶的是姜姓女子。《左传·昭王元年》载:'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名而子曰虞,将与之唐。'表明武王的夫人也是姜姓女子。直至西周末年,王所废之申后,还是姜姓女子,《国语·周语》曰:'齐、许、申、吕由太姜'。

结束语:

由此可知,姜族属于姜人,和姬周族应为不同的族,故二者的文化应有所差别;另方面,姜族与姬周族长期通婚,二族文化亦应相互影响。寺洼文化的分布范围,南界深入陕西省枸邑、长武和宝鸡市南郊,这一带周文化,包括先周文化亦有分布。周文王遇姜尚于渭河之阳,就在今宝鸡市南郊一带。寺洼文化和周文化(包括先周文化)是不同的文化,但二者的相互影响也是明显的。例如陕西凤县龙口村遗址中,寺洼类型的陶罐与先周连裆鬲共存,宝鸡竹园沟墓葬中安国类型的双耳罐与西周早期铜器共存。因此,我们认为不仅安国类型,而且寺洼类型,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有可能是姜族的遗存。

作为羌族文化的代表寺洼文化,和作为姜姓氏族文化遗存的'安国式'文化的沟通、融合,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华夏族文化进行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古羌族,这个曾经在我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民族,现在绝大部分早已衍变为藏缅语系中的亲属各族,有的则与汉民族长期交往逐渐熔为.成为汉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创造的丰富灿烂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其功勋不会泯灭的。

参考资料

1. 胡厚宣《中国奴隶社会的人殉和人祭》

2. 夏鼐《临洮寺注山发掘记》

3. 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拾遗,

4. 《中国历史论丛》。

5. 《新中国的考占发现和研究》

6. 《考古学论文集》

7. 《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8.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

9. 《宝鸡竹园沟等地西周墓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