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兴建入海水道议 1866年(清同治五年),苏北淮安绅士丁显,首先提出恢复淮河故道的倡议,提出堵三河口,辟清口,浚淮渠,开云梯关尾闾四项工程,以恢复淮河直接入海故道。1883年(清光绪九年),两江总督左宗棠提出,以淮北盐税全数收入用于"复淮"工程,并亲自察看淮河入海水道,提议设立复淮局,提出从灌河、潮河至响水口入海线路。1912年6月,美国技师詹美生提出淮河经黄河故道入海和经宝应湖入江两个出口。1913年,张謇在《治淮规划概要》中提出淮水三分入江七分入海。1919年,张謇又提出七分入江,三分入海。入海路线由张福河循旧黄河入海。1920年,美国水利工程师费礼门,考察淮河洪水出路,主张淮水全量入海,入海路线自中游五河县,经洪泽湖北端开一条直河,向东穿过运河、六塘河、盐河至临洪口入海。1921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在导淮路线上,赞成詹美生通江通海意见。但在入海路线上采纳柏文蔚的建议,主张通过黄河旧槽,循盐河而下,开挖新河入灌河,汇入深海。1931年,国民政府导淮计划提出江海分疏,沂沭分治原则,开辟入海水道,减轻洪泽湖负担。导淮线路是从张福河经废黄河至套子口入海。1933年张福河疏浚工程开工。1934年11月,导淮入海水道工程开工,但由于经费困难,工程规模一再缩小。线路是从淮阴杨庄废黄河至套子口,全长163公里。但最大泄洪量仅为450立方米每秒。1937年春完工。 (2003-07-0115: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