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肉毒毒素差异化】深扒肉毒毒素浓度

 ygl0621 2020-03-04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很重要,却又容易被忽略的话题:治疗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肉毒毒素浓度。当我们选择不同浓度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考虑以下五个问题:浓度对弥散度、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总体疗效以及注射不良反应的影响。


弥散度在肉毒毒素治疗过程中是一个关键参数,弥散度过低会导致作用部位局限,不能充分发挥效果;而弥散度过高又会影响到不该影响的肌肉,产生副作用。

早在2004年的一项研究中,相同含量但浓度相差五倍的肉毒毒素(5U/0.25mLVS 5U/0.05mL)被分别注射至患者左右两个半侧的额肌,两周后观察发现低浓度的肉毒素弥散范围更广(6.05cm2 VS 4.12cm2), 额纹改善更明显(图1)。

作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在肉毒毒素用量相同情况下,浓度越低,使用的溶剂(生理盐水)就越多,也越有利于药物的弥散。因此作者建议在额纹的治疗当中,应当使用浓度较低的肉毒毒素来增强弥散,提升疗效。

图1. 高/低浓度的肉毒毒素分别注射至患者左/右侧额肌(A),两周后发现右侧肉毒毒素作用范围明显大于左侧(C);

用皱纹改善面积来评估弥散度似乎不是那么精准,毕竟对哪些部位应该被计算进去很难做到真正客观。在另一项有趣的研究当中,研究者巧妙选取了肉毒毒素止汗的适应证作为研究对象,用淀粉碘显色实验来评估肉毒毒素的弥散与作用面积。

结果发现不同浓度的肉毒毒素具有不同的单位止汗面积(不出汗面积/国际单位),并且找出了Botox, Dysport, NeuroBloc, Xeomin等四种常见肉毒毒素用来止汗的最佳浓度,其中广为熟知的Botox最佳止汗浓度是25U/mL(图2)。

总体上,在止汗方面仍旧是较低浓度的肉毒毒素弥散和作用面积更大,但是浓度过低可能就起不到治疗作用了。

图2.不同浓度的四种常见肉毒毒素的单位止汗面积曲线图。

浓度对起效和维持时间的影响则是众说纷纭,每个研究的结果都不尽相同。理论上讲浓度越高,起效和维持时间应该会越长。例如在一项不同浓度肉毒素治疗半面萎缩的研究当中, 10例接受50U/mL浓度的肉毒毒素治疗,另外10例注射25U/mL的肉毒毒素。

结果发现两种浓度均能发挥治疗作用,并且起效时间和疗效无区别,然而高浓度组维持时间更长,严重不良反应也更多。作者认为高浓度的肉毒毒素注射有利也有弊,需要根据临床实际以及患者意愿来选择。

然而另一项肉毒毒素用于亚洲人面部提升的研究,分别对10名患者的左右两侧面部注射了相同体积但不同浓度(33U/mL VS 67U/mL)的肉毒毒素,结果发现患者双侧面部松弛和皱纹均有改善,并且双侧的改善程度,起效和维持时间并没有显著差别,疗效均缓慢增加并至少维持到治疗后12周(图3)。

图3. 左: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总体临床评分数据;右:一例典型患者治疗前(A,D,G)以及治疗后两周(B,E,H),十二周(C,F,I)的随访照片。

那么改变了肉毒毒素的浓度,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会不会变化呢。

在一个肉毒毒素治疗眼睑痉挛的实验当中,研究者分别使用相同剂量但不同浓度(10U/mL VS 100U/m)的肉毒毒素注射于患者的两侧上睑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虽然两个浓度组在疗效维持时间,患者偏好以及红肿,淤青等并发症指标上无显著差别,但是高浓度组的疼痛评分明显小于低浓度组

这很可能是由于高浓度治疗方案可以减少注射体积从而减少胀痛感(图4)。

图4.注射10U/mL一侧(A)肿胀明显比注射100U/mL一侧(B)严重。

总体说来,低浓度肉毒毒素更有利于药物弥散,而高浓度肉毒毒素可以减轻注射疼痛感,同时可能延长作用时间。但是由于肉毒毒素适应证广泛,品牌众多,治疗浓度的选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情,应当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需要不断积累临床“用毒”经验,最终达到炉火纯青。

参考文献:

  1. Hsu T S J , Dover J S , Arndt K A . Effect of volume and concentration on the diffusion of botulinum exotoxin A[J]. Digest of the World Core Medical Journals, 2005, 140(11):1351-4.

  2. Boyle M H , Mcgwin G , Flanagan C E , et al. High Versus Low Concentration Botulinum Toxin A for Benign Essential Blepharospasm: Does Dilution Make a Difference?[J]. Ophthalmic Plastic &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9, 25(2):81-84.

  3. Punyaphat S , Siripan L , Atiya R , et al. Split face comparison between common concentration vs double dilution of intradermal abobotulinum toxin type A (Dysport) injection for facial lifting in Asians[J].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18, 17(3):355-360.

  4. Li Y J , Huang Y , Ding Q , et al. Evaluation of concentra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A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rossover trial[J]. Genetics & Molecular Research Gmr, 2015, 14(1):1136-44.

  5. Rystedt A , Karlqvist M , Bertilsson M , et al. Effect of Botulinum Toxin Concentration on Reduction in Sweating: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J]. Acta dermato-venereologica, 2013, 93(6):67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