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家傩堂戏及其面具

 胡法顯 2020-03-04
    一、名称来历和分布状况 
  
    傩堂戏是傩戏家庭中的一个重要品类,因演出多在傩堂(愿主家堂屋)里进行,故名;它又有傩愿戏、傩愿戏、傩坛戏、端公戏、鬼脸壳戏等别称。傩堂戏的特点是:它的演员都是专职或半职的巫师(又叫'端公'或'土老师'),演出以巫、道合一的组织--'傩坛'为单位,围绕着冲傩还愿而进行,宗都色彩十分浓厚。除贵州之外,四川、湖南、湖北、云南等省都有傩堂戏,但不如贵州普遍。  

  贵州傩堂戏覆盖面积广,全省大部分县、市都有分布,其中尤以黔东的德江、思南、沿河、印江、松桃、江口、铜仁、石阡,黔北的道真、务川、湄潭,黔东南的岑巩、黄平,黔西北的纳雍、大方,黔南的荔波、罗甸等县最为丰富。据调查,20世纪末,德江县有傩堂戏103坛,道真仡佬苏州自治县有傩堂戏46坛,以此推断,全省傩堂戏当不下千坛之多。就民族而言,汉、苗、布依、侗、土家、仡佬、白、毛南等民族中都有傩堂戏遗存,其中土家族遗存尤多。贵州历史上受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影响很深,追本溯源,贵州傩戏应是从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传入的,时间大约在明代。 

   二、傩堂戏的传说和搬演 

  在民间,关于傩堂戏的来历流传着许多传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傩公(东山圣公)、傩母(南山圣母)生前因恋爱受阻,双双投河殉情。放牛娃在河边拾到二人的头颅,挂在竹桩上,供在岩洞里,围着唱歌跳舞道:'若保佑牛不吃庄稼,就把你们供奉起来。'以后牛果然就不吃庄稼了,这可乐坏了放牛娃,他们成天在山上打闹玩耍,再也不愁管放牛的事。一年春天,瘟疫流行,很多娃儿都染上了疾病,各种药都用尽了,就是不见好转。大人们急得没办法,只好仿效放牛娃,到供着傩公,傩母头颅的山洞里祭拜,还许下各种愿信。过了几天,染上瘟疫的娃儿全好了。人们在山洞前搭起祭台,跳舞唱歌,颂赞神的恩德。适逢李老君从上空经过,见烟雾缭绕,便降下云头,化装成村民观看。他见大家乱唱乱跳,没个规矩,就从天上抛下一本书作为演唱傩堂戏的范本。一年秋天,皇后和三公主也染上了瘟疫,百般医治无效,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后来搬演了傩堂戏,皇后和三公主的病就好了。于是皇帝封赠傩公、傩母一席之地,从此演祀、表演。以上传说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被披上了一层迷信的外衣。对于广大没有文化的群众,傩堂戏越神秘越具有吸引力,越能得到人们信仰。  

  傩堂戏的演出,通常总是与'冲傩还愿'的习俗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少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单独进行表演。冲傩还愿的习俗,在贵族省城乡流传已久。所谓'冲傩',是把遇到疾病灾难之家,请土老师前来祈禳斋醮,驱邪逐疫,把疾病灾难'冲'开;所谓'还愿'是指'冲傩'之家事前对神灵许下各种愿信,事后通过搬演傩堂戏,把各路神仙请傩堂受祭,以偿还愿信。关于冲傩还愿的来历,民浊流传着如下传说:混沌初开六月间,天上飘了七天七夜大雪,人间很多人都冻死了。观音菩萨于心不忍,请出东方太白星解救百姓。雪水溶化后,冲垮了五岳庙,把昆仑山上的沉香木也冲走了。沉香木漂到海里,被龙王派水仙兵勾住,用它造了一扇海龙门,不料刚造好就焚烧起来,龙王只好用它造了一张独脚床。龙女上床睡了一夜,害了瘟病,三年都不能起床。龙王到处求神问卦,都不应验,后来周易文王用铜钱断明,原来龙王冒犯了五瘟神,必须在大傩会上还愿,病才能好。于是龙王许下大傩12祭,小傩12堂。又许下神戏24个,以及白鸡、白鹅、白猪、白羊等供品。龙王还愿后,龙女的病就好了。这种做法后来传到人间,人们遇到生病、无子、灾难等不吉利之事,都要请巫师迎神送鬼,祈禳斋醮,做冲傩道场,以治病、求子、消灾灭难。 

  三、傩堂神案的布置 

  傩堂戏通常在愿主家的堂屋或院坝演出,为了制造一种森严、肃穆的环境气氛,把观众引入神秘的宗教境界,巫师要精心地布置傩堂神案。神案又叫'香案'或'祖师案',大多布置在堂屋内,也有布置在院坝里的,视演出的地点而定。神案布置有一定的格局,正对堂屋为竹子编扎的彩楼牌枋,称为'三清殿'或'三宝龛',牌坊前置一神案桌,桌上供奉着傩公,傩母的木雕神像。供奉方式因傩坛而异有的用大碗盛满谷米,将傩公,傩母像插在谷米中,有的则为傩公,傩母穿上衣服。此外,桌上还供着令牌、神卦、司刀、玉印、牌带、头扎、牛角、马鞭等法物,传说多是以李老君的坐骑金角板牛制成的。例如令牌是牛舌,神卦是牛蹄,司刀是牛鼻圈等等。神案桌上还经常供奉着翻坛小山和健身大帝的木雕像。翻坛小山即申公豹,是五猖的徒弟,他神通广大,善于变化,妖魔鬼怪无论躲藏在什么地方,他都能将其捉住。健身大帝又名太子,是一具身穿衣服、四肢可以活动的木偶,无子或孩子不好带的人家冲傩还愿,须将他供在神案上。神案桌下,供着地傩小山及其妻子的木雕神像,有的还置一铁链,那是专供地傩小山捉鬼用的。桌下四周,摆满了傩堂戏面具和刀、枪、弓、剑等道具。牌坊正面和常屋两边墙上,悬挂着若干彩绘画轴,俗称'案子',其中最重要的是'三清图'和'师坛图'。 

  '三清图'是绘在纸上的三轴彩画,每轴画上绘着一位主神和若干较小的神,三位主神是谁各地说法不一,或曰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或曰孔夫子、李老君、释迦佛。除了三位主神,'三清图'上还画有一百多位神祗,各个傩坛供奉的神祗不尽相同,常见的有玉皇大帝、中天星主、太白金星、南极仙翁、解结斗母、王灵宫、马元帅、十二殿阎君、十二花园姐妹,以及雷公、风伯、左簿、右判、城隍、五猖等等。这些神祗有的属道教系统,有的属佛教系统,有的属巫教系统,巫师们并不理会他们出自何教何宗,只要能提高自己法事的威力,取得观众的信任,就统统将其请到傩常上来,反映了民间宗教信仰的实用主义和多元化特征。 

  '师坛图'是历代祖师的神位图,上面除绘有象征历代祖师的神像外,还详细写着本傩坛历代祖师的传承表。傩堂戏一般为口耳相授,师承关系非常严格地,徒弟对师父、师祖十分尊敬。每次演出前,巫师都要净手焚纸,燃放鞭炮,祭祀'师坛图'上的历代祖师,祈求他们保佑演出顺利,宽恕演出中的失误。演出结束,则要在'师坛图'前举行谢师仪式,若愿主供奉鸡牲,须扯几片鸡毛粘在图上,以告慰历代祖师。过去,一个县往往有几十上百个傩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师坛图'无形中成了最好的广告,'师坛图'上有无名师,从开坛祖师传到现在已有多少代,都直接影响着一个傩坛的声誉,因此,巫师们总是把'师坛图'作为本傩坛的传家宝世代相传,从而为研究傩堂戏的历史和流派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四、傩坛法事和戏剧演出 

  傩堂戏演出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内坛是冲傩还愿的各种法事,外坛才演出各种娱神和剧目。各地的内坛法事在名称、程序和内容诸方面大同小异,法事时间的长短主要视愿主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短则一天一夜,长则3天以上。在湄潭县,一天一夜的法事计12坛,内容包括开坛、申文、立楼、请神下马、打下马卦、领牲、上熟、发兵、招魂、占灯、送船、送神。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场盛大的法事多达23坛,它们是:开坛、申文、跑功曹、立楼扎寨、迎桥、交标合会、抛傩、开洞、打洞、灵官镇台、走阵、出神、和尚检斋、差兵发票、业内灵领牲、山王图、催愿拆愿、回熟、将军统兵、禳关、勾愿、造船劝茅、游傩送圣。上述每一坛法事又分为很多程序,例如开坛的的程序有请师、发锣、迎三五、献讳、献法、唱穿衣件、请三元法主、解秽、焚香、踩九州、观师、迎神下马、问家宅卦、下装等。估么上法整月两个目的:一是迎请天上各路神仙来到傩堂享受祭品,并作证明,以还傩愿;二是驱逐妖魔邪鬼,疾病灾难,保佑主人家富贵吉利,家宅平安。巫师做法事时,头戴法冠,身穿法衣,肩披牌带,载歌载舞。他们时而吹牛角,卜竹卦,时而敲令牌,摇司刀;其间还穿插着挽'诀法',划'字讳',走'禹步',念'咒语'等神秘动作。 

  做完开坛法事,接着便上演外坛剧目。演出外坛剧目要佩戴面具,相传面具锁在桃园上洞、中洞和下洞内,需由尖角将军约请掌管钥匙的唐氏太婆(有些地方外加蒋氏太婆和戴氏太婆),将桃园三洞的锁打开,搬请出24个面具(代表24出神戏),然后才能出戏。外坛剧目按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正戏和插戏两大类。正戏即从桃园三洞中搬请出来的24出神戏,又可分为半堂戏和全堂戏,半堂戏12个剧目,全堂戏24个剧目。在思南、德江等县,正戏的剧目保留得较为完整;而在大部分地区,正戏的很多剧目也已流散,现在保留下来的正戏已不足24之数了。 

  傩堂正戏出场人物为一般为3-7人,故事情节大多比较简单,艺术上亦比较粗糙,只初具了戏剧的某些要素,还不能算是成熟的戏剧。其中不少剧目有直接为请神还愿服务的,戏中夹着祭祀,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傩祭向傩戏过渡的痕迹。例如《开路将军》一剧,扫除邪魔障碍,'天瘟砍出天堂去,地瘟吹出十方门',以确保各路神兵到傩堂赴会。开路将军的形象,明显地具有古代傩祭中心人物方相氏的影子。又如《勾簿判官》一剧,描写判官从华山骑马来到傩堂,他一手捧红印,一手握毛笔,为前往傩堂赶愿做证的众神祗点勾簿。虽然剧中穿插着许多插科打诨的笑料,并有判官为群众断案的情节,但其基本内容始终未能脱离冲傩还愿这一主题。这说明傩堂戏要彻底挣断宗教的锁链,成为成熟的戏剧艺术,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在傩堂插戏中,宗教的灵光才最终褪尽,放射出美丽动人的人性光芒。插戏是穿插在正戏之间演出的戏,又称'耍戏'、'杂戏'和'花花戏',它以广阔和生活社会为题材,戏中的主角不再是傩堂戏中的神祗,而是生活中普通平民百姓。插戏的优秀剧目有《郭老幺借妻回门》、《苏妲姐选婚》、《张少子打鱼》等。 

  五、傩堂戏面具 

  1、面具流布。前述'撮泰吉'面具,一共只有5个角色,与之相较,傩堂戏面具的角色要丰富得多。调查资料表明,傩堂戏面具有的角色只流布于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中,而有的角色则在全省都有流布,不局限于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全省共有的面具角色有唐氏太婆、仙锋小姐、押兵仙师、开山莽将、勾簿判官、甘生八郎、歪嘴秦童、关圣帝君、鞠公老师、王灵官、二郎神、土地、和尚、道士、小鬼等。而炳灵侯王、汉朝将军、度关王母、山王、孽龙等角色,则只流布于黔北仡佬族中;李龙、地盘、柳三、杨泗、龙三、龙女等角色,只流布于黔东土家族中;唐二只流布于黔北汉族中;莫一大王、花林仙官、梁吴、蒙官司、雷王等角色,只流于黔南布依族中。在民间,傩堂戏面具素有'半堂戏十二面具,全堂戏二十四面具'之说。而在实际演出中,二十四个面具常常不够用,民间艺人便根据剧情需要另添加一些面具,或让几个外貌和性格相近的角色合用一个面具。在一些地方,因面具流失之故,其角色已不足24个,例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现在只有20个面具角色,织金县面具角色15个,有的地方,面具流失严重,其角色已不足10个。 

  1949年前,傩堂戏面具在贵州流传十分普遍,估计全省在万数以上,其中有一些是明清时代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建国后,傩堂戏被作为封建迷信而受到禁止,'文革'中更被作为'四旧'遭到横扫。因此,现在剩下的古旧面具已经不多了,其中很多面具是巫师冒着风险藏在山洞中或埋藏在地下才得以保存下来的。据调查,德江县现在尚有古旧傩堂戏面具641面,这应为全省之冠;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现存古旧傩堂戏面具287面,数量仅次于德江县。其余县市现存古旧傩堂戏面具的数目未作统计,估计一般在十数面至上百面之间。以此推算,全省古旧傩堂戏面具应当不下于两千面,这些面具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有关部门应予妥善收藏保管。 

  2、主要角色简介。贵州省各地的傩堂戏面具,总计约有五六十个角色,男、女、老、少、文、武、鬼、神、僧、道、丑、动物一应俱全,按人物性格和面具造型,大体可分为正神、凶神和世俗人物三种类型。现将主要角色简介于后。 

  唐氏太婆,又叫'唐氏仙娘'(有个傩坛唐氏太婆与唐氏仙娘为两个人),是傩堂戏中最重要的神祗之一,其职司是掌管桃园三洞的钥匙。 

  仙锋小姐,又叫'先锋小姐',专司傩堂戏催愿和勾愿之职,是正戏《武仙锋》中的主角。 

  甘生八郎,简称'甘生',又叫'干生',是正戏《甘生赶考》中的主角,在傩堂戏中的职司是为愿主还愿领牲。甘生八郎面具为小生扮相,头戴冠帽,冠顶上有一个圆球,五官清秀,耳朵硕大,一副书生的模样。 

  歪嘴秦童,简称'秦童',又叫'勤童'或'琴童',是正戏《甘生赶考》中的丑角。 

  开山莽将,又叫'开山猛将',简称'开山',是傩堂戏中最凶猛的镇妖神祗之一,在正戏'开山莽将'中出场。他手执金黄光钺斧,专门砍杀五方邪魔,为人们追回失去的魂魄。开山莽将面具造型威猛,头生双角,嘴吐獠牙,眼睛暴突,眉如烈焰,神采生动。 
    开路将军,又叫'开路先锋',是傩堂中的先导(险道)神,职司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除五方邪魔与古代的方相氏类似。傩堂戏中另有一个凶神叫押兵仙师,职司是导引各路天兵天将出入傩堂,其面具与开路将军非常相似,二者可以互相通用。 

  灵官,即王灵官,相传姓王名善,本是宋朝一个民间方士,专攻火术,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玉枢火府天将',成为道教赫赫有名的护法神。他在傩堂中的任务是搜捕混入傩堂的邪魔妖鬼。灵官面具模样凶猛,面色赤红,头上戴着道冠,额际有一只混赤眼,亦称'纵目'。

  勾簿判官,又叫'勾愿判官',简称'判官',是正戏《勾簿判官》的主角,职司是负责在傩堂中为人们勾还良愿,并惩治那些作恶多端的坏人和邪神。 

  土地,是主管一方的小神,各地根据其职司不同,名目甚多,有引兵土地、梁山土地、当坊土地、青苗土地、桥梁土地、村寨土地等等。土地神在傩堂中是一个慈祥温和、幽默风趣的老翁,专为愿主纳吉驱邪,赐福添寿。 

  和尚,又称'笑和尚',主要在'和尚检斋'的法事中出现,任务是查看冲傩的主人家诚心不诚心,品德好不好,做法事的准备工作是否符合要求。 

  关圣帝君,简称'关公'、'关爷',即三国时刘备手下名将关羽,在民间被尊奉为武圣人。正戏《关爷斩蔡阳》描写的即是他在古城力斩曹操手下大将蔡阳的故事。 

  幺儿媳妇,是正戏《开山莽将》中的角色。开山莽将的金光钺斧被虾子精咬坏,他请铁匠鞠公老师和幺儿媳妇修整,三人演出了一段生动幽默的戏。幺儿媳妇面具为世俗女性形象,头梳双髻,眉目娟秀,与生活中的年轻媳妇相似。 

  炳灵侯王,本名黄天化,相传他是清虚道人的徒弟,在商周之战中,曾多次助武王伐纠,屡建奇功,后来不幸被高继能的太阳神针刺中,魂归封神榜。炳灵侯王在傩堂中白天管生死簿,夜晚管万人魂,并为愿主勾愿了愿,领牲判牲。其面具为小生打扮,与甘生面具非常相似。 

  汉朝将军,其身世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他是天上的菖蒲星,一说他是刘邦手下大将樊哙。在法事'统兵回山'中出场,职司是检查阴兵所收魂是否已经交给失魂人。 

  山王天子,简称'山王',传说他是盘古王的三化身,在法事'山王取魂'中出场,主人家失魂落魂,阴兵不能取回者,便请山王前去取回。山王又在正戏《山王图》中出场,该戏情节与《开山莽将》相似。山王太子面具为龙头造型,双耳刻着一对抱耳神,眼睛和下腭可以活动。 

  撵路狗,系丑角秦童之弟,秦童为炳灵侯王挑担上京赶考,留下妻子度关王母独自在家。撵路狗终日跟随嫂子,唱道:'哪根田坎不长草,哪个兄弟不跟嫂,在戏中扮演逗趣打乐的角色。 

  3、面具制作。傩堂戏面具一般由傩坛中的雕法师制作,材料多选用柳木或白杨木,白杨木质轻而不易开裂,容易下刀。柳木在民间是辟邪之物,民间艺人用它制作面具,显然含有一定的宗教意识。与'撮泰吉'面具相较,傩堂戏面具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艺术上比较精细。雕刻时一般有范本参照,手艺高超的艺人能毫不走样地将其摹刻出来;也有一些艺人不拘泥于范本,能任意驰骋想象,自由地即兴发挥,因此,即便是同一角色,不同傩坛的面具在造型上往往各呈异彩。贵州傩堂戏虽然流传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但大部分角色在造型上都有固定的模式,例如仙锋小姐发冠上刻着一只凤鸟,开山莽将头上长着一地尖角,地盘和尚没有下巴,秦童歪嘴暴牙扯眼睛……不过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例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客田乡的仙锋小姐面具,发冠上便没有凤鸟,岑巩县大有乡侗族的开山莽将面具上便没有双角,这种同中有异的现象,对研究傩堂戏面具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