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光启天启元年就提出火炮守城策略 为何直到宁远之战才采用

 双飞金燕子 2020-03-05

红夷大炮,其实是澳门葡萄牙仿制荷兰人(红夷)铸铁炮的铸铜炮。因为在宁远大捷时大败后金军而闻名。崇祯四年皇太极让被俘虏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红夷大炮,改红夷大炮名为红衣大炮。皇太极为此专门在八旗军里设立重军作为炮军。1639年清军利用自制的60门红夷大炮,在松锦之战中攻破塔山、杏山二城;1646年清军用红夷大炮在潼关之战中击败李自成军;1646年清军以红夷大炮攻打史可法固守的扬州城。

泰昌元年徐光启听从李之藻建议,派遣孙学诗去澳门向葡萄牙人购买红夷大炮,开始引入。天启6年的宁远大捷是其在明朝的第一次战场应用。

徐光启天启元年就提出火炮守城策略 为何直到宁远之战才采用

古炮

红夷大炮从仿制到应用

泰昌元年,李之藻提出红夷大炮守城建议:

“城守火器必得西洋大铳”

当时负责练兵的徐光启派遣孙学诗到广东澳门向葡萄牙人购买4门红夷大炮。

天启元年5月,因辽沈失陷,徐光启上书,提出用火炮守城、禁止出城作战的建议:

“臣之愚见以为广宁以东一带大城,只宜坚壁清野,整齐大小火器,待其来攻,凭城击打。一城坚守,彼必不敢蓦越长驱,数城坚守,自然引退。关以西只合料简大铳、制造火药,陆续运发。再用厚饷招募精兵、能守城放炮者,令至广宁、前屯、山海诸城,助之为守,万勿如前列兵营火炮于城之壕外。待兵力果集,器甲既精,度能必胜,然后与战。”

徐光启进一步说明火炮守城方法:在广宁、右屯等前线大城建造炮台,放置火炮,以城池护火炮,以火炮护城;辽西作为铸造火炮、弹药供应的后勤基地,即西洋铳城法。

天启元年12月,孙学诗将从广东澳门购买的4门红夷大炮运送到北京;随后李之藻以“虽得其器,苟无其人铸练之法、不传点放之术不尽”,孙学诗受令去广东继续购买红夷大炮,并挑选、招募熟悉制造、放炮的葡萄牙人到北京进行仿造和教练。

天启2年10月,广宁失守后,李之藻提议以夷治夷,建议向澳门葡萄牙人借兵,加速红夷大炮仿造和放炮训练,以收复广宁。

天启3年正月,面对有御史反对招募葡萄牙人入京,兵部尚书董汉儒大为反对,认为招募葡萄牙人入京,能让葡萄牙人心存感激,有利于他们归附。

天启3年4月,两广总督胡应台派遣张涛带着7名葡萄牙人、1名翻译、7个仆人抵达北京。兵部尚书董汉儒要求高薪厚禄优待,以便让其制造红夷大炮,让其教授学徒铸造和放炮技术。督师孙承宗表示将在虎龙裕修筑三道关部署红夷大炮。

天启3年8月,试验仿造成功的红夷大炮,炮管炸裂,导致1名葡萄人、1名明军士卒死亡,朝廷下令从优抚恤。

天启6年正月,兵部主事孙元化上疏要求实行西洋台铳法(天启朝时称红夷大炮为西洋大铳),要求改建城墙,在城墙上建造炮台,储存弹药,加强放炮练习;朝廷虽然对此依然抱有半信半疑态度,但也同意改建城墙建造炮台。当时宁远已经被围攻、朝廷还不清楚宁远情形。

天启6年2月,因红夷大炮在宁远大捷成功守城,御史张文熙上疏要求委任会造红夷大炮的兵部主事孙元化多造红夷大炮。孙元化上疏回复不必也不能多造红夷大炮,理由是:西洋国传统做法,每个要口只需要设置一个炮台,每个炮台设置红夷大炮2-3门,攻城野战所用红夷大炮需要额外制造;红夷大炮制造费用高昂,每门制造费用一般高达1000多两白银,在京城制造费用还要翻3倍,且制造完成需要试放,每百门炸裂2-3门,朝廷财政紧张不宜浪费金钱;徐光启购买4门、李之藻督造26门,调为山海关宁远12门,其中1门炸裂,京城还有18门,足够防御;宁远城墙若以西洋台铳法改造,足以自保。天启帝下令孙元化到宁远和袁崇焕施行西洋台铳法,改造城墙设立炮台。

天启6年3月,朝廷册封红夷大炮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

天启6年4月,派遣礼部官员祭祀在宁远大捷立功的红夷大炮。袁崇焕奏报宁远大捷细节:

正月18日后金军渡过辽河;

21日,王喇嘛(记录说是番僧,是否是天主教牧师不清楚)提出撤红夷大炮入城,城东、城北红夷大炮由彭簮古负责发射;城西、城南红夷大炮由袁崇焕家仆罗立负责发射;

23日,后金军在宁远西北角扎营,离城5里地,罗立首先发炮击杀数十人,逼迫后金军撤营后退;24日后金骑兵、步兵以盾牌、勾、爬梯、弓箭等发动攻城,但阵式被红夷大炮炮击击溃,靠近城池边的后金士兵,则用小火炮对付,跑到城墙根的后金士兵,用火球、火把焚烧方法对付;

25日,后金军再次进攻,战况如24日一般,申时后金士兵不敢在靠近城墙,在后金将领强迫命令下攻城,死伤比24日更多,晚上又攻城,但攻城器械被明军士兵夺取;

26日,后金继续围城,但士兵一近城就被红夷大炮炮击,后金军只能撤退,无可奈何下,只能趁结冰渡海攻打觉华岛;27日,后金退军。

天启6年闰6月,吴汝胤奏报广东还有10门红夷大炮,朝廷下令广东立即派人运送到北京。

徐光启天启元年就提出火炮守城策略 为何直到宁远之战才采用

镇江焦山古炮台

广宁为何失败、宁远为何成功?

在宁远大捷用红夷大炮之前,明朝也是有火炮的——佛朗机炮。明朝在嘉靖8年就开始制造佛朗机炮,称呼佛朗机炮为大将军。

广宁王化贞失败,不在于当时没有红夷大炮,而在于王化贞根本没有坚守之心。

天启元年3月王化贞就提出以一百万两白银收买蒙古部落、依靠蒙古骑兵收复辽沈建议。5月徐光启提出广宁以火炮守城策略。6月熊廷弼提出三方布置策略时,就要求固守广宁,西平、振武、柳河等城堡太小,不应重兵防守,应作为烽火哨探之用。王化贞对防守广宁的抵抗程度,到了要求把广宁防务丢给熊廷弼的地步。

广宁之战时熊廷弼的部署是:

11万重兵集中在广宁,刘渠2万镇守镇武堡、祁秉忠1万人守闾阳堡、罗一贯3000人守西平堡,四地坚守不出战。

同时熊廷弼下令,广宁军越过镇武堡的处死,广宁被围攻时振武、闾阳、西平三堡不从后方出击的,处死;广宁粮道右屯被攻掠三堡不援助的,处死。

熊廷弼刚部署完毕,王化贞两次从广宁出军,一次要攻打只有3000人防守的海州,一次要攻打牛家庄。熊廷弼大为不满,表示:

“兵屡进屡退,敌已窥尽伎俩,而臣之虚名亦以轻出而损。”

广宁之战时熊廷弼的战略执行得一塌糊涂:

1、 西平堡只有3000人,面对6万后金军,竟然出城作战——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西平堡的黑云鹤出城作战而死,守西平堡的罗一贵守城战死。

2、 在听到罗一贵坚守西平堡时,王化贞听从孙得功建议,让孙得功、祖大寿率领广宁所有守军援助西平堡。原本是防守重点的广宁城空虚无兵。努尔哈赤随便派遣1万骑兵即可攻克广宁城,即便明军能够在西平堡击败后金军。

根本不守,反而去守枝节。

王化贞发军援助西平堡,熊廷弼也只有下令刘渠撤离镇武堡援助西平,自己率领仅有的5000兵前往援助。结果在阳平桥之战孙得功未战先逃致使明军溃散,广宁军民溃散、无力防守。

再来对比看看宁远部署防守:

1、18日后金军渡辽河时,左辅等人从右屯撤回宁远,集中兵力;

2、21日祖大寿建议入城坚守,何可纲同意,王喇嘛建议撤红夷大炮入城,彭簮古在城墙布置红夷大炮,城外所有房屋和物资都焚烧,实行清野;

3、严令守城:城内有到处乱跑的人,立即处死;城墙上下来的人,立即处死;

4、满桂提督全城兼东南两面城墙、左辅负责西面城墙、祖大寿负责南面城墙、朱梅负责北面城墙,彭簮古负责北面和东面城墙的红夷大炮发射;罗立负责西面和南面城墙的红夷大炮,袁崇焕居中调度。

广宁之战和宁远大捷一败一胜之间,除了广宁之战时没有红夷大炮之外,最关键的是袁崇焕放弃右屯集中防守宁远而王化贞在兵力已经集中情况下尽出广宁军救援。广宁空虚,军前兵溃,民心溃乱——事实上即便广宁之战时明军有红夷大炮,也只有丢给努尔哈赤的份。

袁应泰辽阳之战也是因为出城作战而非据城坚守。在各处兵力已经集中辽阳、引水注入壕沟的情况下,袁应泰“出城五里迎战”,导致“诸将兵俱败,望城奔,杀溺死者无算”。有城池不守,偏要出城作战,看不见大局,抓不住根本。

徐光启天启元年就提出火炮守城策略 为何直到宁远之战才采用

宁远城门

努尔哈赤是被红夷大炮击伤而死?

袁崇焕在奏报中并无伤亡情况记录。天启6年2月山海关主事陈祖苞上奏汇报宁远大捷中后金伤亡情况:

“前后伤虏数千,内有头目数人、酋子一人,遗弃车械钩梯无数”

几天后经略高第奏折开始夸大:

“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

于是很多人认为所谓“大头目”就是努尔哈赤,因为当年并无努尔哈赤儿子去世的记录——酋子。

但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的当年4月还率军出征喀尔喀巴林部,且8月时努尔哈赤才死,和宁远之战关系不大。况且宁远大捷时努尔哈赤已经67岁,不大可能还会冲锋陷阵。

因此:努尔哈赤是被红夷大炮击伤而死,可能性不高,更多是猜测,不能实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