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成为南宋,南明最后的避难所的原因及其战略价值

 9tx22v工人 2020-03-06

2019年,在全国经济普查中,广东省的GDP以超过10万亿人民币而排在全国首位,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这一GDP水平按照汇率约折合1.52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很多个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等发达国家,均在广东之下,其可谓“富可敌国”。现代的广东是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固然光芒万丈,但在古代可不是这样。在古代的时候,这里还是蛮夷之邦,烟瘴之地,无论经济还是文化等都处于原始状态,经济非常落后。此地是贬官流放的地方,如苏东坡,韩愈等都曾被贬官到广东地区。

广东成为南宋,南明最后的避难所的原因及其战略价值

五岭的位置

广东因为处于五岭之南,故又称为岭南。所谓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五岭山势险峻,隔绝南北,为广东北部重要的屏障。由于广东在地理上具有封闭性,且远离中原,当天下大乱时,广东成为中原人士躲避战乱的乐土,同时也是军阀割据一方的好地方。自秦代以来,在岭南建立割据政权的有南越国、南汉,后南宋、南明等又企图依赖广东,残存政权。广东远离中原,当中原动荡时,是能够有所作为的,但当中原大定,就不存在割据的条件了,盖因岭南虽号为沃壤,虽然处于崇山峻岭之外,但又有众多便捷的孔道通往中原,是为四战之地。对此,认识最深刻的莫过于东晋的徐道覆。卢循、徐道覆等被刘裕击败,不得不自晋安(今福州)从海上逃亡到番禺(今广州),并在岭南得以立足。后刘裕率军北伐,金陵空虚,徐道覆便劝卢循趁机袭击金陵:“我们住在这五岭以南的地区,难道你还以为能长久的保有岭南,并且可以把它传给子孙吗?”

在蒸汽机发明之前,对于割据广东的政权来说,由于有罗霄山脉的分割,其威胁主要来自赣江水道和湘江水道这两个方向。如汉伐南越,是“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今郴州),下湟水(今连江);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今南昌),下浈水;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今永州),下漓水(今桂江);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今梧州)。越驰义侯遗别将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柯江(今南盘江),咸会番禺。”其中的遣伏波将军路博德、戈船将军归义越侯严、下濑将军甲这三路大军,都是通过湘江水道的,而楼船将军杨仆则是通过赣江水道,至于牂柯江这路,可以忽略不计,因其在战争结束后才赶到。至于潘美灭南汉,则是由湖南“拔昭(今平乐)、贺(今贺州)”,再转而“克英(今英德)、韶(今韶关)”。元、明两朝,则都是由江西越大庾岭南下。

反之亦然,割据于广东的势力,也是由此两路北出。东晋的卢循徐道覆之乱,卢循就率军进攻长沙郡,顺湘江而下,击败了荆州刺史刘道规派出的军队,徐道覆由赣江水道南下,攻南康、庐陵及豫章三郡,叛军顺长江而下,一路击溃何无忌,刘毅,金陵震动。但由于卢循畏惧退缩而不听徐道覆之言,导致功亏一篑。到了近代,国民革命军在苏联的支持下,击败广东军阀陈炯明,统一广东,在广东建立根据地。此后,革命军发动北伐战争,革命军兵分两路,一路沿湘江挺进长沙,武汉,一路沿赣江挺进赣州,吉安,南昌。

广东成为南宋,南明最后的避难所的原因及其战略价值

北方南下广东的五条孔道

自古以来,由湘江流域、赣江流域这两条通道南越五岭到广东,基本上是由龙川、韶关、连州、贺州、桂林这五个孔道南下的,而这五个城市,就是广东北部的军事重镇。这和珠江有极大的关系。珠江有东江、北江、西江三条支流,这三条支流深切五岭,形成了重要的南北通道。总的来说,可将这些通道划分为东北西三路。据《元大德南海志》云:“若夫游旅之往来,负贩之转输,穹官显人之南辕,则自凌江下浈水者,由韶州为北路;自始安下漓水(今桂江)者,由封州(今封开县)为西路;自循阳(今江西边境)下龙川,自潮阳历海丰者,皆由惠州为东路;”也就是说,广东外出的孔道,大体上以西江、北江、东江为东西北三路,而扼守三江通道的重镇惠州、韶关、肇庆,则就是珠三角的东北西大门:

一、西江通道

西江源头至贵州省望谟县蔗香村称南盘江,以下至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石龙镇称红水河,石龙镇至桂平市区称黔江,桂平市区至梧州市称浔江,梧州市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始称西江。西江水量充沛,水势平缓,历代为广东进入广西的主要通道。《读史方舆纪要》云:“若四郊多事,鼓棹西江,不过六七百里而径达番禺,此上游之险也。”又云:“今两粤往来,百斛巨舟可方行无碍者,惟西江耳”。古代一斛为120斤,百斛就是6吨,由此可见,其运输能力是非常大的。在此道中,由于西江在肇庆开始出山地而进入珠江平原,故肇庆为珠江三角洲西部的军事重镇,为广州的西大门。

广东成为南宋,南明最后的避难所的原因及其战略价值

肇庆,梧州的形势

西江的中游有重要的支流桂江和贺江,桂江发源于越城岭在梧州汇入西江,贺江发源于都庞岭,在梧州东部的封开县汇入西江,此二江为由湖南湘江流域南下的重要水运通道。另外,由于桂江上游和湘江上游相距非常近,且之间地势平坦,在秦伐南越时,便开通运河灵渠,这样就可以由南阳盆地经汉江,长江,湘江,桂江,西江直达珠江三角洲,梧州地控珠江三角洲西部浔江,桂江,贺江3条重要的水道,故自秦汉以来,岭南用兵恒以西江为要害,而西江又以梧州为要害,《读史方舆纪要》云:“府地总百粤,山连五岭,唇齿湖湘,噤喉桂广。”《山堂杂论》曰:“梧州居两粤之中,自西而东者,至梧州则广东之藩篱坏;自东而西者,至梧州则广西之心腹倾。”在明末清初,虽然崇祯皇帝自杀殉国,但明政府并没有立即灭亡,在南方地区,先后有多个藩王宣布监国,继续抵抗清朝,企图中兴。自鲁王被害后,在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王化澄与吕大器等推举下,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监国,改元永历,此即后来的明永历帝。监国不久,就传来赣州失守的消息,桂王君臣惊惧不已,纷纷想西逃,于是桂王朱由榔便由肇庆沿西江水道迁往广西梧州。此举导致广东人心尽失,于是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同广东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等在广州奉请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监国,改元绍武,出现了二帝并立的情况。于是永历帝又由梧州顺西江而下到肇庆,企图剿灭绍武政权,收复民心。在这种情况下,南明还没消除北方清军的巨大威胁,就先争权内耗,势必不能长存。清军很快攻破广州,绍武帝自杀殉国。永历帝又由肇庆逃往梧州,清军很快西攻肇庆,肇庆失守,梧州告急,朱由榔又由梧州仓皇逃到桂林。

二、北江通道

北江为珠江的另外一条重要水道。北江的上游有众多的支流,其中以2条支流最为重要,一条为浈江,发源于大庾岭,第二条为连江,也叫湟溪,源于萌渚岭,在英德南的连江口镇汇入北江。这2条支流,是由湖南,江西进入广东的重要水运通道。在秦帝国征服百越后,秦将尉陀受命镇守番禺,于是在北江筑有横浦、阳山、湟溪关三关,镇守此三条水道。

广东成为南宋,南明最后的避难所的原因及其战略价值

横浦、阳山、湟溪关三关的形势

所谓横浦关,即战国时期楚国的厉门关,在大庾岭上。古代时因岭上多梅,大庾岭也叫梅岭,故关也叫梅关,但似乎梅关和横浦关虽都在大庾岭上,不在同一个位置。由浈水上游越过此关,就可以接赣江支流章河,从而进入赣江水道,故自秦戍五岭,汉武遣军下横浦关,常为天下必争之处。

广东成为南宋,南明最后的避难所的原因及其战略价值

梅关的位置

阳山关,在今阳山县,地当连江水道。连江也叫湟水、洭水,是由湖南郴州南下的重要通道,汉伐南越的五路大军中,“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今郴州),下湟水(今连江)”,即此路。因连州地处连江上游,历代为军事重镇,《读史方舆纪要》言其:“州北接九疑,西通桂岭,控郴、永之噤喉,为广州之肩背。”

湟溪关在英德南部的连江口镇,为后来的洭浦关。连江在此汇入北江,因连江也叫湟水,洭水,故河口处也叫洭口。其地当连江和北江两条重要的通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军事价值非常高。陈大建二年(公元570年),广州刺史欧阳纥叛乱,据守洭口,陈将韦昭达破之于此。宋乾德二年(公元921年),潘美伐南汉,攻破郴州,刘鋹畏惧,以重兵屯洭口。

在秦汉时期,此三关为扼守广东北出的孔道的要害,在秦末,天下大乱,刘邦项羽在中原争霸,由于赵佗刚接管岭南,根基不稳,为防止动乱向岭南蔓延,尉陀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

广东成为南宋,南明最后的避难所的原因及其战略价值

北江通道的各重要节点

自东汉以后,由于自韶关遁北江支流武江水道而上到郴州的道路较连江水道更为便捷,武江水道便成为北上湖南的主干道。韶关地控郴州,大庾岭,成为广东北部的门户。唐皇甫湜《朝阳楼记》曰:“岭南属州,韶为最大,蛮越有事,提兵逾岭,韶为必争之险也”。《读史方舆纪要》载:“府唇齿江湘,咽喉交广,据五岭之口,当百粤之冲,且地大物繁,江山秀丽,诚岭南之雄郡也。”此外,由于韶关和连州为广东北方的门户,历代多在此二处屯重兵防御而成掎角之势,故古人用兵,若从江西越大庾岭攻克韶关后,多往西攻连州,若由湖南郴州越骑田岭攻克连州后,多往东攻韶关。在连州和韶关都被攻克后,方可安心南下广州,否则,后路是容易被切断的。在北宋初,潘美由湖南南下伐南汉刘氏,在攻克连州后,没有继续顺流南下进攻广州,而是往东攻韶关。韶关一破,汉人大惧,于是潘美进拔英德,长驱至广州,汉遂亡。明初,明将陆仲亨自江西越大庾岭攻韶关,在攻克韶关后,也没有顺流南下,而是西攻连州,连州一下,才长驱入珠江平原。

三、东江通道

东江源于江西安远县境,流经龙川,河源,惠州在东莞汇入珠江。东江水道是广州通往梅州,长汀的重要通道。早在秦代时,这里就有一条官道,其走向大致为由广州遁东江东上,经东莞、惠州、河源而到龙川,由龙川即可东到梅州而到上杭,长汀,也可北上定南,赣州,还可东南到潮汕。故龙川旧志载,其“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则固三省咽喉,四州门户”,为“水陆之要道”。在秦代时,秦平南越,以龙川地理冲要,设龙川县,筑龙川城,赵陀为龙川令。

广东成为南宋,南明最后的避难所的原因及其战略价值

东江通道

在东江西部,东江在惠州始出山地,故惠州为控制东江水道的重要据点,为珠三角的东大门。《读史方舆纪要》言其:“府东接长汀,北连赣岭,控潮海之襟要,壮广南之辅,大海横前,群山拥后,诚岭南名郡也。”在近代的陈炯明叛乱中,革命军攻占惠州后,即以破竹之势,连下海丰、潮州、汕头、梅州等地,从而完全占领粤东地区。

综上所述,在广东北部有崇山峻岭,这些山脉山势连绵,没有具体的分界线,实在难以辨别,而自秦伐南越以来,独以五岭称呼,实际是中原南下岭南的五条孔道。这五条孔道,分别为东西北三江及其支流,即东江,北江及其浈江、连江,西江及其贺江、桂江。据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云:“自福建之汀(今长汀)入广东循(今惠州)、梅(梅州),一也;自江西之南安逾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今郴州)入连(今连州),三也;自道(今道州)入广西之贺(今贺州),四也;自全(今全州)入静江(今桂林),五也。”而这五条孔道,最终总汇于肇庆、英德、惠州三处,故肇庆、英德、惠州三城,为广州的西北东三大门。古代用兵,无不以此三城为重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