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四时更替。 从2月4日立春节后,不知不觉进入了立春中的“二候”中。 《易经》的阴阳转化过程中,存在着对立和互存的关系。 《易经》的辩证关系指出,没有天,就没有地,没有乾,就没有坤。阴阳之间的矛盾和统一,才有了万物的生成。 因此,《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中指出: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 通过对传统文化《易经》和《黄帝内经》等古籍经典的学习,我们知道:“冬至阳生,真火正伏;夏至阴生,真水尚微。” 通俗地理解:冬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虚弱的时候;夏至最热时,是一年之中阴气最虚弱的时候。 四时皆有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易经》中讲,男子居阳,女子居阴。为了使阴阳达到平衡,保证身体的康健,冬天应该静养心性,闭精敛神,适时节欲,以免肾精不固。 而到了开春以后,三阳开泰,阳气十足,万物生机勃发,气侯舒适宜人。此时,不论男女双方的心情,都较为舒畅,身心愉悦性能高涨 ,最是增强感情和合的好时机。 《趣味易经》专栏,《一年打两春,黄土变成金:从易经看,立春到雨水三候15天该做啥》一文中,“源易缘”谈到了立春到雨水15天之中,“初候”的来历。 在传统文化《易经》与民间的节气的关系中,两者相互联系。其中72节候中的“初候”,正是由《周易》64卦中的“泰”卦变化而来,被称为:“东风解冻”。 日前,著名易经学者、教授黄来镒先生,向“源易缘”分享了一篇关于立春节令的文章,文章中,也分别到了立春到雨水后的“三候”解释。 今天,我们再结合传统文化《易经》原著,继续来谈“二侯”中的“蛰早始振”是何意思?易经圣贤们,通过“包荒”、“朋亡”、“ 得尚于中行'卦爻辞,又想给我们哪些启示?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一、立春后的“二候”,与《易经》的联系月令72集候中,谈到“二候”之时,称:“蛰虫始振”。 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的汉字中,“蜇”,是虫子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潜伏冬眠,不食不动。“振”是苏醒、振动。 经过春天之气——“震”雷卦的震动之象,大地开始复苏,而潜藏的虫儿们,也开始逐渐地苏醒。 而动物们万全的苏醒,需要到了二月惊蛰(3月5日),一声春雷之后。 因此,古人认为立春到雨水间的“二候”为:“蛰虫始振”。 二、“二候”,从易经中的哪一卦而来?立春后的初候由《易经》泰卦初爻,动变而来。 “二候”则由泰卦的二爻,动变而来。泰卦上卦为地,下卦为乾。九二爻变动,由乾卦,变成了“离”卦,由此变成了“地火明夷”之卦。 在“明夷卦”中,六二、九三、六四爻,互卦为“坎”卦。 在《易经-说卦传》中,坎卦为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因此古人称此象为“蛰虫” 三、“朋亡”、“包荒”,圣人想表达什么?泰卦的下卦为乾,其德为阳、为动,为刚健,故有“振动”之意。 泰卦九二爻辞说: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大意是:包容宽广的天地八荒,有刚健果断的勇气和决心,取徒步过河的方式,不会因为遥远或危险,而遗弃贤达,也不会结党营私,这是因为他坚守中正之道受到了推崇。 有仁德、有智慧、有胸怀、有勇气,还有行动力……即使“朋亡”(没有朋党或损友),才能心地无私,因此也不会有所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