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12000年以前,人类开始在大地上种植小麦,从此,人类停止了经年累月的游走和迁徙。 人类所在的三维空间,最为重要的特征是时间性,时间的不可逆性,而手机捕获的正是人们头脑中对时间的感知。人们会莫名其妙的感觉到“一年比一年过得快”! 小麦是有生命的植物,而手机是无生命的“石头”。小麦上万年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今天“石头”的进化速度日新月异。 我们之前的文章提到过:“哲学家早有警示:‘呼喊的石头正在崛起为生命意志’。” 从人类的感知的角度讲,手机是更为聪明的“黑洞”,它不需要对物质的吞噬,不需要粒子的内部结构坍塌,在手机芯片高速运算时,人类会自然而然的对现实中的事物“目空一切”。 心理学上讲,人的一生主要面对两种关系:主体关系,客体关系。而现在,客体的世界正在从现实世界转向虚拟空间,手机正是人们脱离现实关系的最重要工具。 一个人饱满丰富的生活,是主要来自于现实生活还是来自于手机(这里主要指手机通信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属性),这并没有一个标准或者唯一倾向。我们所能指出的是,使用手机应该使生活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状态。 获取知识时,需要多大程度上借助于手机? 上面我们说的手机提供的五种价值功能,都属于手机的功能属性,手机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实用功能和随身便捷性。 正是这种强大的实用和便捷,使得我们对手机形成了依赖。这种依赖的另一个来源是我们对信息更新的潜在焦虑,因为信息每分每秒都在更新,微信消息,购物物流信息、新闻APP、娱乐视频、朋友圈、公众号等等。 正常一个手机使用者,每过2小时,所积累下来的更新的信息,就需要花费大约15分钟的时间消化,如果6小时没有看手机,就需要大约45分钟消化处理。所以,焦虑就是这样产生的,而我们很少分析这15分钟或者45分钟的信息处理的有效性、价值性、必要性。 当他重新打开手机的时候,可能处理全部过往更新信息所需要的时间也不过就是30分钟。没有什么信息是不能错过的,尤其是与健康相比。 我们花费大量时间浏览各种信息、摆弄视频,其中大部分是可有可无的,手机带给我们的苍白的愉悦感其实是一种潜在焦虑的满足和解脱,以及对自身无聊的默默揭露与应对,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谓的手机的“鸦片属性”。我们是有必要花点时间来分析一下自己使用手机的状况的。 因为在手机屏幕上,我们失去了很多对家人的陪伴和关爱,失去了很多对亲戚朋友的情感联络,失去了很多思考时间,失去了很多享受生活宁静的时间,失去了太多自我的反思和对生活意义的追问以及对生命理想与选择的重新审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