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昵称11410324 2020-03-08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中14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历来对这一句之解读千奇怪,现略引几例如下:

一、朱嘉《论语集注》对“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一句中说:周,普遍也。比,偏党也。后人就此对“周、比”予以不同之【注释】。

1、国学“一代宗师”的钱穆《论语新解》“周”忠信义,“比”,阿党义。并对此句翻译说:“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结,但不忠信。”

2、语言学家杨伯峻《论语译注》“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比”旧读去声bi (必)。杨伯峻先生其译文: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3、博士生导师陈晓芬《论语译注》“周”因忠信而亲密的样子,“比”勾结,即以私利相亲。并认为孔子是说:“君子天下为公,泛爱众人,而不结小群营私利;小人结党营私而不能兼利天下。”

4、当代学界对此【注释】为: (1)周:合群。(2)比(音bì):勾结。(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5、《古诗文网》对此句翻译为“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6、有人依据朱嘉《论语集注》之解说:“周”、“比”两字都有与人亲厚团结的意思,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周”是为了公,“比”是为了私。君子办事与人团结在一起,是出于公心,而不为私。在平时的修养中,也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不会为了私利与人勾结在一起。这就是“周而不比”。而小人办事,汲汲于名利,而不为公。闲暇无事时,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无公,为了趋近利益而与人狼狈为奸结为党羽,一旦利不合,就会马上翻脸,甚至互相落井下石。人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有群体合作的时候,如何合作,君子与小人之道各有不同。

 7、南怀瑾《论语别裁》: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

8、现有人就此认为:这句话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简言之就是“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这可以作为我们区别君子、小人的标准。 君子和小人有道德高下之分,是显然的,但如何区别却是一个古今中外都很难解开的题目。孔子的“周”和“比”就是为这一问题给出的一个关键的评判标准。 “周”的意思是:亲和、调合。也就是说在一群人中,君子可以亲和地对每个人。反之,“比”虽然也有“亲近”的意思,不过以具体作比,就是说,在一群人中,小人只与喜好相近的亲近,对喜好不同的则施以打击。

9、又有人就此认为:《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从用、口。” 孔子把“周”用来形容君子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为——君子平等地对待任何人,不偏不倚,不远不近,不亲不疏。。《说文解字》中说:二人为从,反从为比。翻译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这样的解释,只是字词的直译,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意思。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中,孔子想表达的是,君子能够和所有人搞好关系,不刻意疏远一个人,也不刻意亲近一个人;小人呢?往往和一两个人走得很近,步调一致,因为这一两个人而疏远其他人。意思: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10、还有一位缠中悟禅999网友的文章《被胡解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几乎所有的解释都是: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这是典型的胡解、乱解,将孔子原有的意思给掩盖了,后人解前人文字,最大的忌讳就是把一些当时没有的字义牵强附会,意思可以引申,但最基本的字义一定不能胡来,进而误导后人。这句最根本的就是两个字:周和比。 周,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 "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 稠密和 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 善用口则周密。本义: 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比",甲骨文象形字中是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他说字面意思很简单:孔子说,君子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周遍而没有疏漏,但不会要求别人使其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而小人,总是要求别人使其和自己的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但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却不能周遍而没有疏漏。

二、“周”、“比”二字之解,应先解其本义,再解其引伸义、转义。

1、对“周”字之解: 

1)《说文解字》周“周,密也。从用、口”,这是“周”字之本义。 《说文解字注》:周、密也。按忠信为周。谓忠信之人无不周密者,这是“周”字之引伸义之一。完备(周到)、端正(周正)、普遍(周全)、环绕(周围),均是“周”字之引伸义。

2)《康熙字典》中:【左传·昭二十年】以周事子。【注】周,犹终竟也。【管子·枢言篇】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見于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註】深密不測,故周也。又曲也。【诗·唐风】生于道周。【传】周,曲也。这些均是“周”字之引伸义。

3)朱嘉“周,普遍也”,钱穆“周,忠信义”,是“周”字之引伸义,但是各取所需。杨伯峻、:“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陈晓芬“周”因忠信而亲密的样子,“周”字之引伸义基础上再转义,但是各取所意,这才导致各有所见,出现五花八门现象。

2、对“比”字之解:

1)《说文解字》:“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说文解字》:“密也”之解无据,与“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没有连系,是一种意解。从看,“比”字本义,应是并排,两个匕字组合成“比”字,就是并排的意思。在“并排”中,才能比较。因此常用词语中才有: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比赛、比附、对比、评比、今非昔比、无与伦比、三比二、比例、比值、比如、比方。所以【仪礼·大射仪】遂比三耦。【注】比,校也。

2)《康熙字典》中:【仪礼·大射仪】遂比三耦。【注】比,校也。【齐语】比校民之有道者。又类也,方也。【礼·学记】比物丑类。【疏】谓以同类之事相比方,則学乃易成。【韓诗外传】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挾行也。比于善,自进之階。比於惡,自退之原。又《詩》有比体。【毛詩序】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鄭司農云:比者,比方於物,諸言如者,皆比詞也。比之與興,同附託外物,比顯而興隱。又比例。【禮·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鄭註】已行故事曰比。比,例也。【後漢·陳忠傳】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於甫者。未施行,寵免,後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爲决事比。【註】比,例也。《康熙字典》中之引,也证明“比”字本义,是并排。

3)朱嘉“比,偏党也”,钱穆“比,阿党义”,杨伯峻“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陈晓芬“比”勾结,即以私利相亲。均“比”字本义不相干,既不是“比”字引伸义,也不是“比”字之转义,纯粹是任意之解的想当然。

三、笔者就此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一句中的“周”、“比”,应用其引伸义之解才符合孔子之原意,否则则不符合孔子之原意。

1、此句孔子之原意是什么?要想知道此句孔子之原意是什么,只有从前面“君子不器”句中找。朱子所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这就是说,君子“守本而不逐末”就是“君子不器”。“成德之士”的君子“守本而不逐末”,才能“用无不周”,故“君子周而不比”,这个“周”就是周全、周到、周密之引伸义。相反“无德之徒”的小人舍本逐末才去攀比,故“小人比而不周”,这个“比”就是一种逐人之长的攀比,也是引伸义。由此可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一句,孔子之原意是“君子求全而不缺,小人求缺而不全”,这是对“君子不器”之注解。

2、“君子求全而不缺,小人求缺而不全”是说: 君子 一切行事要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守本,不与他人攀比去逐末,而小人一切行事则逐末去与他攀比,不量体裁衣、量力而行舍本。鲁迅笔下的阿Q,见小D身上的虱子比他多而不服气,便与之殴打,这就是典型的一种“小人比”而“求缺”之表现。阿Q在临被枪决前无所畏惧,“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好汉”,阿Q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在长衫人物拿纸笔教他画花押时,“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这就是典型舍本逐末之“求缺而不全”,其悲惨结果的写照。所以这里的小人求缺之“缺”,是通过与人比而不及别人之“缺”,这个“缺”是通过“比”显现来的,故“小人比”。“君子求全而不缺,小人求缺而不全”,是从君子守本之道的“君子不器”而说的,,针对的是不要“舍本逐末”。

《曾国藩家书》“君子守缺而不敢求全。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曾国藩的这一“君子求缺,小人求全”,与其书斋提名“求阙斋”之“阙”,不追求完美一致。因为盈极则损,所以反而求“阙”以适中,这是从其《老子》第二十九章中,“去甚、去泰、去奢”而来而的中庸之道,针对的是不要“过犹不及”。

3、人生“不比”就是完美的,如若攀“比”就不完美: 守本之君子本身就是完美的,故“君子周”,这就不存在其攀“比”,这就叫“君子周而不比”。逐末之小自然不完美,故“小人比”,这就存在其攀“比”,这就叫“小人比而不周”。守本之君子知足而不攀比,逐末之小人攀比,就是不知足。知足则富就感到人生是完美的,不知足则穷就感到人生不完美完美的,所以知足之君子不攀“比”,是因为“知足”而感到人生完美。小人不知足则攀“比”,总是感到人生完美有许多遗憾之事。故君子仁而不争,一切坦然处之,小人则喜欢明争暗斗,忧心重重,其“欲望”使然。

知此,就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这一句之本意,否则就知此句之本意是什么。

由此可见,“一代宗师”的钱穆《论语新解》:“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结,但不忠信。”语言学家杨伯峻《论语译注》:“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博士生导师陈晓芬《论语译注》:“君子天下为公,泛爱众人,而不结小群营私利;小人结党营私而不能兼利天下。”这些大学者,对“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之解读翻译,均不是孔子这一句之本意,其他学者,对“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之解读翻译,就更不用说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