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品观APP《自在》栏目2020年第10周的推送 木心说:“有人一看书就卖弄,多看几遍再卖弄吧,多看几遍就不卖弄了。”每次想写读书心得,就想到木心的这句话,很是脸红,可是,禁足在家46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看书,本周无新事,只好写读书笔记了。 美是什么?这个讨论从古希腊到康德是第一个时期,纯粹的哲学阶段。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第一个使科学精神从感性世界转向理性的哲学家,他提出美是数与数的和谐,这个命题是奠基性的,因为它不是主观的选择,而是客观的认识,他相信数是宇宙的本原,所以美的本质是其合规律性。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大多是用认识宇宙的方式定义美,接着苏格拉底提出一个东西美不美,不在于合不合规律性,而在合不合目的。矛与盾美不美?要看用在什么时候,进攻的时候,矛是美的,防御的时候,盾是美的,所以美就是有用,苏格拉底的说法是:美在合目的性。 柏拉图继承了老师的方法论原则,提出了美的“理式”,他相信一切美的现象背后都有一个“天下之通则”的普遍形式。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批判性地放弃了老师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式”,提出普遍与特殊的统一,走向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道路。 中世纪的美学是为上帝说话的,上帝是最高的美,是一切感性事物(包括自然和艺术)的美的最后根源,通过感性事物的美,人可以观照或者体会上帝的美。 美从客观到主观的演变,康德是重要的转折点,他也因此获得美学之父的称号,康德说:“如果要说一个对象是美的,关键在于我从心中的这个表象里看出什么来,而不在于这个事物本身的存在。” 康德认为,有关美的欣赏完全是主观性的,并且来自于心智。自康德开始,与文艺复兴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同步,美学从神回到了人。 “探索心灵的最高旨趣”是黑格尔深深打动我的地方。他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而艺术的真正职责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从黑格尔开始,研究美学才开始从形而上迈向真实的世界,触摸到真实的艺术。 他说:“科学、哲学和艺术,都在向心灵的最高旨趣迸发,接近它,摘取它。”人是可以意识到自己心灵的存在的,那么就能意识到由心灵生产出的东西,艺术与艺术作品是心灵的投射,它们的外表是感性事物,内在则是心灵。 人从感性事物的外观中认识自己,也是从另一面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异体中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对立面中认识自己,艺术则是帮助人认识心灵的最高旨趣的东西。 对美的本质的研究贯穿着整个西方美学史,美是什么?多看了几本书,反而更不懂了,美似乎跟美无关,美关乎的是心灵。 美学到了今天,已经不仅是一门学术专业,更是建立和发展一种以情感为基础的生命哲学的途径。对美德和高贵精神的追求和赞颂是西方美学的内核。“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是典型的古希腊审美,是基于神性美德的追求;文艺复兴通过对古典美学的回想,在现世中对人性真实的美德,在艺术作品里尽情释放;而启蒙时代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用理性精神、科学的方法论证了情感之于美德的关系。 约翰·济慈说: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人类对美的追求,本质上是对真理、对心灵最高旨趣的追求。阅读是私人的事情,我们总是听自己想听的,看自己想看的,美感的人生就是不断探索心灵的最高旨趣,这是我愿意相信的生命哲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