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经常有人问,农庄的未来在哪里?我说,当下模式的“农庄”就没有未来。 说“农庄”没有未来,并不是标题党,也不是危言耸听。 当然,“农庄”没有未来,并非休闲农业没有未来。更多想表达的是,休闲农业和户外休闲的未来主流形态,不会是如今的“农庄”。 农庄是完全中国式的概念粗略地看,中国的农庄融合了国外的休闲农场、主题乐园、花园、营地、小度假村等等多种业态。几乎是全球户外休闲的“集大成者”。 当然,这并不值得骄傲。中国农庄之所以“包罗万象,又四不像”,更多是因为特殊时期特殊需要,资本下乡快速推动的恶果。 金庸老先生告诉我们,胡乱学别人的武功,是会走火入魔的。轻则武功尽失,全身瘫痪;重则筋断脉裂,吐血而亡! 好在不管起步如何,市场总会“拨乱反正”。我们相信中国农庄这种特殊历史造就的怪胎,早晚会回到符合市场规则的轨道中。 未来大概率地,现在清一色的某某农庄,会被各具特色的休闲农场、主题乐园、花海、营地、小度假村等业态所取代。百花齐放、群星闪耀。 笔者拍于泰国生姜农场 专业的“单品店”才是行业未来餐饮业这两年有个明显趋势:传统大店式微,倒是聚焦于某个单品的店越来越多。 从消费端看,这迎合了年轻群体的习惯。物质越丰富,“选择困难症”就越严重。现在让年轻人选菜他可能烦死了。于是,极致单品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想吃烤鱼,就到“炉鱼”去,我想吃酸菜鱼,可能就到“太二”去。我想吃鱼粉,就去胡闯或者五谷…… 从供给端来看,聚焦单品的模式,食材和操作流程标准化,厨师数量和依赖性减少,品牌IP容易塑造、运营效率也更高。 同为非标服务业,休闲农业和餐饮业有很多共性。未来不管从消费端,还是供给端的运营考虑,好吃(玩)、简单、专业、细分、特色、品牌,都是一致的趋势。 什么都有的农庄,往往意味着什么都不精。年轻个性的消费者会更愿意选择那些标签明显的项目,去匹配自己的个性化需求。 笔者拍于猪主题的日本mokumoku农场 土豪用土豪的玩法,穷人用穷人的打法所有关于趋势的判断,都会遭到抨击。因为世界越来越多元,也就越来越没有所谓“主流”。 类似太二酸菜鱼、胡闯鱼粉这样的单品店会占据很大部分市场。同时一站式的大店、美食广场也会有自己的空间。 休闲农业也一样。如果有足够资金,完全可以从产业链垄断入手,凭借资本优势建立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的护城河。如果想从三产切入,弄个大型主题乐园也能获益不菲。 如果实力不足够土豪,那就老老实实地谋求在细分市场上寻找单点突破。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一个单点,倾注所有资源和精力,打造出爆品。 当下的农庄为何大面积亏损?很大程度上就因为不管是土豪,还是平民,都沿用了一套打法,进入同一个泥潭竞争。 最后呢,有钱人建了大量硬件,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但旺季接待量有天花板,淡季都没人,营业额居然和小农庄没有差别。 没钱的进入农庄,也是倾尽全力地搞“三产融合”,最后搞得不伦不类,比起大庄园规模不足,比起农家乐成本高。最后不上不下中进退维谷。 拍于被拆之前的海口香世界庄园 三产融合是个好“经”,但被念歪了很多人迷恋三产融合,是想用“融合”来解决“一二三产,产产不强”的尴尬,试图用融合来让凤姐变范冰冰。 很明显,这不太可能。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如果一产特色不够,三产也很难依附而起。如果三产不够强大,也很难带动一产。(当然,三产特别强大的,未必愿意去做一产,这是后话。) 现在很多农庄的三产融合不是“1*2*3”的乘法,而是“1+2+3”的加法,其原因恰恰就是因为一产或者三产都不够强大,根本无法形成带动效应。 按照数学逻辑:如果你的一产或三产足够有特色,打1.1分,那么三产融合就是1.1的三次方1.331;如果你一产或三产没有特色,就是0.9分,那么三产融合就是0.9的三次方0.729。 说个狠话,如果你的一产和三产都是垃圾,那么融合起来,会是大垃圾,甚至是化粪池。不可能垃圾融合垃圾,就变成黄金。 所以,与其急着去做三产融合,不如先把某一项做到足够特色。盲目的三产同时上马,只会徒增建设和运营成本,越融合死得越快。 农庄“消失”,行业春天才算到来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社会红利逐渐消退,我们再难寻找到一个空白的蓝海市场可以闭着眼赚钱。寡头的不断下沉,也让“阶层”日益固化。 但同时,消费市场加速细分,会催生大量小而美的项目。这会给创业者,尤其是中小创业者最好的机会。 这两年,有很多大农庄生死攸关,但也有很多投资不大的小农场,靠场景打造和内容运营活得有滋有味。 以前,不管是农场、主题乐园还是花海,都给自己命名为“农庄”。甚至不少人觉得叫农场太土气,不如农庄和庄园高大上。 如果有一天,有大量的项目主动起名为:**农场、**乐园、**营地、**花园……,而不是附庸风雅地叫做农庄或庄园。 这时,行业的春天才算真正来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