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年前的养生智慧 “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而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清代医家张志聪。 主持人王宁与陈明教授 这里说的本论就是《伤寒论》,如果你不懂得《伤寒论》,就没有办法做医家。那今天为我们展开这一例非常漂亮的画卷的就是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陈明教授,跟我们来研读经典当中的中医智慧。 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医里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伤寒论》在这四大经典里面又是占有重要位置的一本著作,就像张志聪说的,中医看病不管是谁,没有说不用《伤寒论》的方子的,所以说你看到现在1800多年了,《伤寒论》,我们后世把它叫做经方,到目前为止临床上我们每天还要使,而且疗效特别好。 什么叫伤寒呢?不是说就是感受寒了,平常大家容易得的伤风感冒,它包括伤风感冒,但是这个寒它的意思比较宽,它是指整个邪,所有的外邪,就是从外来的这个邪气,当然这里面你看有风寒暑湿躁火,也包括瘟疫,瘟疫中医叫做一力之气,凡是从外来的我们都叫做伤寒了,所以《伤寒论》它既适用于我们一般的外感病的治疗,也适合于这个瘟疫的治疗,包括2003年的SARS和现在的甲流。 为什么后世把《伤寒论》这么重视,一: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把它融到《伤寒论》里面,而且加以临床实践,所以你看《黄帝内经》,可能大家也都知道,但那是义经派的一个代表,它里面就是理论比较多,但是方子,就是具体的药物比较少,内经就13个方子,而且还丢一个,现在就剩12个,而且这12个方子跟咱们目前的这个临床距离比较远一点,那么还有一派就是经堂派,就是经验方,这个经验方就凭经验用,张仲景的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内经的理论,难经的理论,跟这种经验方结合起来,他就告诉你这个方子怎么用,怎么使。 它里面有一点叫做因势利导,什么意思?因势利导这个法则是内经里边的,它怎么讲呢,它说起在皮这儿,汗而发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感受,比如我感冒了,感冒以后,我们感冒以后这个邪气在这个皮表,在汗孔,它比较表浅,那中医治疗怎么办呢,你比较表浅,我就把你推出去就完了,怎么推,就是发汗,你一发汗它就出去了,因为它刚进来利势未稳,是不是,所以病情比较表浅,在上头呢,横格以上的,他是用吐法,是起高这儿阴而月之。 为什么用吐法呢,其实很简单,它就是离嘴近啊,吐出来不就行了吗,比如在下的,肚脐以下的,它叫饮而节制,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通大便,利小便把邪气排出去,它离下边近,就从下边走,因势利导,要说不上不下怎么办呢,吐也不行,下也不行,它叫中满,叫泻之以内,就是用消导的方法我就地消散,所以你看中医它讲的实际上很科学,在外头就汗,在上头就吐,在下边的就泻,在中间的就用消,你说我不按照这个规律,你我说下边大便密结了,我不泻,我吐,行吗,肯定不行。 你比如说汗而发之,发汗的方子它多了,它根据具体的情况不同,好多发汗的这个方剂,麻黄汤、桂枝汤,还有这两个方子合到一块,它叫桂枝麻黄各半汤,还有我这按比例来配,我桂枝汤两份,麻黄汤一份,它叫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发汗剂呢,就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你外感病不一样,你像现在咱们也是,你感冒不一样,我用的方子不一样,同样是受风寒,有重的,有轻的,重的我用什么,轻的我用什么,它有分寸的。 《伤寒论》之所以受张仲景以后历代医家的追捧,是因为它特别的实用,它的贡献很大。孙思邈我们都知道,唐代的一个大医家,他想把《伤寒论》搜齐了,但是在他早年的时候就找不到了,所以他有一句话:江南著师秘与重精方而不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江南这些大夫都把张仲景的方子藏起来而不告诉我,直到晚年他才把《伤寒论》搜集起来,就说明他历代医家很重视伤寒论的经方。 说起《伤寒论》里边,它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六经辩证的体系,六经包括: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而且按照这个顺序由表到里,由浅到深这样一个顺序。你看这六经,我们首先可能想到的是六条经络,每一条又包括手和足,所以实际上它是十二经,现在任何一个学中医的人,你必须得会背这十二经,在中医看病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是开方子还是扎针拔罐,你经络不熟,你这个中医就做不成。 比如说痛风,为什么会得通风,就是蛋白代谢失常,嘌呤代谢失常引起来的,这个病一开始先从大脚指头开始起,红肿热痛,再往上发展就是踝关节红肿热痛,中医怎么去辩证这个呢,你看它这个起始部位的这个大脚指头是足厥阴,就是那个决厥阴的足经的决厥阴的这个经络,这是肝经,肝经的起始地方,也就说这个病它底盘是在肝经上。 那看到你这个位置我首先就想到肝了,我这地盘病了吗,我这个地盘有问题,我就要治理这个位置去,红肿热痛往往都是热,所以他治疗采取就是清肝热的方法,咱们有一个方子叫龙胆泻肝汤,治疗这个痛风特别好,尤其是初期阶段这个大指头这个时候,绝大多数这个痛风病都是首先从这个脚大指头来开始,所以你看这个经络它很重要。 比如说颈椎病,这个位置是足太阳经,足太阳实际上是膀胱经,它是从眼睛起,上额,走这个头顶,然后下到这个脖子后面到背部,所以有时候颈椎部连着整个背部都是疼的,就是头、脖子连着背一块疼,正好是太阳经的这个路线,所以我们治疗这个颈椎病就是用太阳经的一些方式,刚才我说的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这些都是治太阳经的一些方子可以治颈椎病,就是跟它经络有关系。一通它静脉气血运行就通开了,起码会缓解,所以中医治病它就是这样子。 有一件事让我感受特别深,有一个外国朋友牙疼,吃从自己国家带来的药一开始管用,可是后来就不管用了。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我,我带他去扎针灸,扎的是合谷穴,他说这个针扎进去了,马上疼痛就缓解了,他就特别不理解,说我这儿牙疼,怎么在这儿给我扎一针。其实这就是中医所讲的经络的问题,因为牙是属于阳明经,合谷穴,就是阳明经的循行路线。 张仲景《伤寒论》的另一大贡献:辨证论治。什么叫辨证论治呢?实际上就是看到你这个人的具体情况我就用什么方子,用什么药,你比如说这个中医治病他是看什么,他是看你这个症候群,他不是看你这个病,比如这个人浅表性胃炎,那张三也是浅表性胃炎,李四也是浅表性胃炎,我可能开的这两个是浅表性胃炎的方子不一样,为什么,因为这两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它的症不一样,这个浅表性胃炎可能是一吃凉的就胀就疼,那一个他就喜欢吃凉的,他不能吃热的,一吃热的他就疼,所以这就寒热的不同,当你检查出来的都是浅表性胃炎,那中医我就是要针对你每个人的情况来论治了,它就这样一个道理,所以说辨证论治。 张志聪(1616—1674),字隐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医家。世业医,师事名医张卿子,建侣山堂。招弟子讲学。其学宗《内经》、张仲景。尝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主张《灵枢》是针灸专著,认为仲景著作系其原貌,反对错简论之说。其他著作尚有《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等,俱行于世。晚年又著《伤寒论纲目》九卷(1673)、复集《伤寒论》各家注而为《伤寒论集注》,书未成而卒,由门人续篆为六卷。另有《针灸秘传》,未见传世,门徒甚众,以高世栻最为有名。 人物经历:张志聪出身医学世家,少年丧父,遂弃儒习医,师事名医张卿子,学医行医数十年,穷研医理医术高明,医学博洽。于《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颇有心得。构侣山堂于杭州胥山(即吴山),招同道、弟子数十人,讲论医学,为中医医学教育民间授徒形式之一大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