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破不立:石油危机与改变人类命运的1970年代

 where5 2020-03-10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石油危机对经济和历史的影响?

石油资源的重要性在整个20世纪都是毋庸置疑。随着更多新兴产业与技术发展,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和维系作用都在与日俱增。因此,关于石油价格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经济、金融、政治乃至军事层面造成井喷式效应。发生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就是笼罩在当时人们头上的可怕阴影。

笔者不是金融发烧友,无法从技术层面分析全过程的来龙去脉。但却可以捕捉那些发生在1970年代前后的重大事件,梳理这场全球危机的前因后果。

四处受限的美元扩张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签字现场

要理解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爆发,就必须明白当时的世界处于怎样的格局之中。自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诞生后,美元首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货币之王。但铁幕降下与冷战的彻底爆发,实际上与美元的世界霸权形成了微妙对冲。也就是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及其海外分支,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美元体系的辐射范围。

当然,这个问题在1950-60年代尚不明显。原因说出来也不难理解,由二战造成的旧秩序瓦解,一度给美元体系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充沛空间。尤其是那些因战争而造成严重损失的西欧国家,都急需大量资金注入本国市场,充当复兴经济的动力来源。至于引起二战爆发的更多旧经济问题,也使加入北约的伊比利亚国家与土耳其需要类似补助。

二战后 美元首先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扩张

因此,美元的资本扩张在铁幕拦腰截断欧洲之处,保持着强盛的扩张势头。直接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确保美联储的绿色印刷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过,二战本身还不意味着美元新世界的彻底降临。哪怕是在抱团取暖的西方国家内部,也有许多让华盛顿感到不舒服的格局依然运行。例如英法荷比四国的殖民地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各自的“封闭经济圈”。尽管有印巴独立和中东国家的放飞自我,却依然需要在边境面临前宗主国的长期军事存在。加上管制经济模式在欧洲本土盛行,进一步阻碍了美元资本的直接流散。

深陷印度支那战场的法军 就不再能获得美国支持

因此,在1954-1975年之间,美国就亲自动手将这些残存的殖民帝国悉数摧毁。从法属印度支那战争结束到葡萄牙宣布放弃所有海外领地,顺便也让是重要盟友的皇家海军从苏伊士以东撤退。

然而,这些看似是剪除限制的进步行动,实质上没有为美元体系的扩张提供多少机会。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在借助美国势力劝退宗主国后,就为各种目的而倒向苏联阵营。而他们的离去也让欧洲国家完成战略转型,不再为海外军事投送和强大影响力支付成本。当他们的海军纷纷萎缩为北约集体的分舰队,苏联基地就如雨后春笋般的插旗全球。美国则被迫独立扛起全球水域的秩序维持重任,背上了从未有过的沉重负担。

殖民体系的瓦解 也意味着苏联势力的全球扩张

不堪重负的金融体系

苏联的全球扩张 又迫使美国陷入越南战场

因为盟国的防务支出旨在防御西欧本土,不可能为远方的事物继续摊派。但这些地区的市场要么过于简陋,要么就是对美国持抵制态度,使得美元资本实际上无法收获多少回馈。

相反,随着苏联扩张与盟友实力的迅速衰微,美国还被迫踏入越南战争的沼泽泥潭。在一个历史上与自己关系并不密切的地区,耗费大量的资源,却继续不能收获多少实质性利益。巨额的战争花销与保护西欧的既定任务,成为加速美国通胀贬值的两大助力。结果,在美军彻底从越南撤军前,尼克松总统就被迫终结了布雷默森林体系。这也是由于同黄金绑定的货币体系,已无法跟上印钞票的流水线操作。

宣布结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尼克松总统

正是这样的历史进程,让更多第三方力量在冷战的高压之下孕育而生。例如与石油息息相关的欧佩克组织,就由委内瑞拉和伊朗共同倡议组建,并迅速吸纳了大量海湾产油国加入其中。当他们彼此抱团结成价格同盟,就对欧美本身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衡制效果。新兴的以色列国也由美苏两强的小算盘而横空出世。定期爆发的中东战争,则为后来的石油危机埋下了导火索。

最终在1973年,以阿拉伯国家为主的欧佩克组织点燃引线,将西方国家自己埋放的炸弹全部引爆。为支援埃及和叙利亚发起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不少欧佩克组织成员对欧美国家实施了石油减产和禁运。由此引发的能源价格上涨,对许多西方国家的经济造成迅速而有力的冲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成为引爆石油危机的导火索

当许多加油站挂出没有燃油的标牌,愤怒的民众开始纷纷走上街头游行。但政治家还需要应付国内外企业家、金融寡头和盟国大使的多重拷问,形式非常被动。全世界似乎都看到了西方世界的末日,并从未如此深刻的感受到石油资源重要性。

反倒是那些隔离在美元体系之外的地区,似乎能在劫难中独善其身。例如同样大量产油的苏联,就借机获取了大量外汇收入,并为红色帝国在70年代的急速膨胀奠定基础。

石油危机期间 美国加油站门口的尴尬告示牌

程度不同的深远影响

依靠原油价格飙升 苏联的经济实力获得大幅提升

然而,这次石油危机的真正威力,还是被后人在某种程度上所高估。那些早已成型的世界格局,不可能因为1-2种非垄断资源波动而产生翻天覆地变化。

仅以欧佩克国家的自身禀赋来说,禁运实际上就不具备长期操作性。因为油气田并不只存在与他们境内,同样可以在北海、墨西哥湾、非洲与美国本土等地找到替代来源。如果阿拉伯世界长期保持硬气态势,那就会逼迫西方世界将原油供应链从中东转移到世界其他地方。事实上,许多美国的产油州和邻国墨西哥,就因石油价格暴涨而捞取了一波逆势繁荣。前文所说的苏联经济飞升,也对欧佩克成员造成巨大冲击。

全球的油气田分布 无疑远超欧佩克覆盖范围

此外,阿拉伯联军的不可逆溃败,也让石油禁运的反以色列效果不再有真正意义。因此,即便是双方矛盾的最尖锐时刻,来自中东的原油依然会对部分国家保持运输畅通。最终,除了被铭记在心的巨大阴影,这次石油危机的辐射程度在短时间内就消散完毕。

然而,也正是这次石油危机,对全人类的命运产生了许多不可逆影响。当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经济衰退,许多原本以走向大政府管制经济的国家,纷纷调转方向往另一条路前进。于是在1980年代,里根与撒切尔夫人的“政治婚姻”在美英两国如期上演。他们的具体施政方案因本国情况而稍有不同,但无不强调减税、放松经济管控和鼓励市场自我消化“慢性疾病”。

以里根为首的新自由主义政治家 纷纷走向前台

1980年代的美国提款机

许多汽车厂商也纷纷采纳技术革新,研发出更为节省燃油的概念车族。更新的生产线不仅拉动着就业,也促成其他上下游产业的同步复苏。新款随之而来的西方经济繁荣,将过度依靠石油出口的苏联华约集团压制下去。东欧铁幕的崩塌与红色帝国的灭亡,也是在石油危机过后的15年内定下了基调。

同时,许多原本就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第三方势力,也因石油危机而产生不同变异。例如一直靠出口贸易创汇的南美,就先后发生了皮诺切特政变与马岛战争。前者无疑是对阿连德时代的管制体制进行暴力修正,后者则是为转移国内矛盾而出兵一块潜在油气田区域。乍看之下都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本质却是石油危机肆虐西方后的向外辐射扩散。因为西方经济的间歇性衰退,都将影响到智利铜矿和阿根廷小麦的出口额度,从而动摇其更为脆弱的政经体制。皇家海军的万里远征,也不仅仅是在维系本国体面,更是要为英国在北海油气田之外再保留一份战略储备。

用政变推翻阿连德的智利军人领袖 皮诺切特

马岛战争不仅事关荣誉 也和石油资源息息相关

相比之下,作为欧佩克创始国的伊朗则命运更为坎坷。二战后的飞速繁荣,对其旧有的社会结构造成严重冲击。石油禁运也进一步动摇了脆弱体系,以至于酿成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这场风波本身又引起了70年代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但影响力和知名度比之前次闹剧已经大为不如。

同年,因油价上涨而壮大的苏联,就悍然出兵入侵阿富汗。最后在全世界最有名的帝国坟场中,耗尽了此前数年积累的资源出口收入。西方国家却在1974年后吸取教训,纷纷建立自己的原油储备体系,并加大对全球各产油区的金融合作。随之带来的能源价格下跌,反过来成为摧垮华约集团的重要助力。

石油危机反而促成了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

苏联的解体也是石油危机所加深的蝴蝶效应

因此,每次巨型石油危机的爆发,势必会对全球大部分地区造成深远影响。但各国的最终走向,都将由自身的实力强弱所决定。单纯的核武库规模与海军舰队数量,在应付此类危机时最显得无能为力。可持续的产业链结构和充沛的货币资本规模,才是确保本国能熬过难关的根本性保障。科技积累与人文环境蓬勃,更可以让国家在危难中寻觅出新的道路。

至于因一时鸿运而鸡犬升天的土豪暴发户,则必然在大潮退去时被人发现是在裸泳......

文末福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