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一位朋友的儿子非常调皮,经常做一些令父母烦心的事。一天,这位朋友找到卡尔·威特,说:“我的儿子真令人讨厌,他不仅喜欢嘲弄别人,连吃面包也与其他孩子不同。他明明知道我讨厌他的行为,可他偏偏那么做,好像是专门在气我。”那天,卡尔·威特和朋友一家共进午餐。在饭桌上,他特意仔细观察了这个调皮的孩子,发现这个孩子在吃面包时,把面包皮细心地剥下来,然后用手把它捏成一个球形吃掉,而把剩下的部分丢在盘子里。与此同时,还得意我地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把面包皮剥下来了!”于是,他的母亲开始训斥他:“你怎么总是这样,居然还当着客人的面。”这时,他的父亲似乎也要发怒了。 卡尔·威特给朋友使了一个眼色,示意他不要发怒。饭后卡尔·威特给他讲了一个“对付孩子的办法”。第二次,这个孩子故伎重演,他对母亲说:“妈妈,我把面包皮剥下来了!”可是,他的母亲只说了声“我知道”,孩子说:“你不说我吗?”“不说。”没过多久,这位朋友又找到了卡尔·威特,说孩子现在已经没剥面包皮的习惯了,也和其他人用一样的方法吃面包了。他觉得很奇怪,问卡尔·威特是什么原因。卡尔·威特解释说,道理很简单,孩子那么做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即使被父母责骂,他也会觉得受到了重视。在里,父母的责骂就是一种奖励,而他的做法就是为了这种奖赏。后来,父母对他的这一举动不闻不问,毫不关心,他自己也渐渐觉得没趣了,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坏习惯。 孩子经常会有一些不良的举动,如恶作剧、说脏话等,但这并不代表孩子道德很坏,而是孩子受到外界影响,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已。在这种情形下,很多父母就会呵斥孩子、严厉批评孩子,但这样的话,有时候会对孩子强化一种负面信息,他反而会越来越喜欢这种不良行为。 实际上,孩子不断出现这种不良行为,是因为得到了父母的反应。如果父母对他的行为保持沉默,他在这种不良的行为中就无法获得反应,自然就会停止自己的行为。沉默好像是一种消极表达方式,但在家庭教育中,沉默却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中写道:“柯里亚坐到课桌前准备好,正当他把两手伸到袖筒里,要取出答案时,他的目光突然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了,老师急忙把目光移开了,他从主考人桌边站起,沉默地走到窗前,柯里亚呆住了,等到他上前应考时,那位老师离开了教室,直到他答完,老师才又回到教室里来。从那以后,柯里亚再也没有舞弊过。遇到同学中有人偷偷提醒他时,他便总是想起老师默默地走到窗前时的情景。”通常,人们把这种现象叫作“柯里亚现象”。这个事例说明,适当地运用沉默比直接训斥的效果更好。 适度的沉默会引发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这种教育方式比谈心的效果会更好。与孩子沟通时,适当运用沉默的方式,也能发挥其很大的效果。所以,父母要学会用沉默引导孩子反省。 对孩子来说,与其喋喋不休地数落他的错误,还不如保持沉默,用沉默对待孩子的激烈言语和行为,使他冷静下来,给他认识错误的空间。沉默是对孩子的一种感化教育,能引导孩子自我反省,激发起他的自尊与自爱,同时维护父母的形象,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