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制度是一项有关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而且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城市规划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实现社会所赋予的职责。纵观历史发展,无论是以发展规划(development plan)为主体的英国体系,还是以区划法规(zoning)为主体的美国体系,或者是以发展规划和区划控制相结合的欧陆体系,规划都是在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政府通过控制土地、人口等一系列手段行使行政权力,而城市居民通过政府有计划的管理手段,如交通设施、公共服务保障、医疗卫生、灾害救援等获得生活必须,由此规划是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发展和完善,实现各利益群体的平衡。 某城市鸟瞰图 1.城市居住用地进行控制 城市规划的最基本内容就是对土地使用的组织与控制,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功能分区和土地使用的区划控制就是基于此。土地使用本身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反映,城市未来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土地使用的控制得到明确的表达,土地使用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哈耶克所说的“相邻效应”,即任何土地的使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土地的使用状况的影响。如我们在现在的规划中临近商业中心区的居住用地受到开发商的青睐,土地使用费用是其他区域的1.5倍。从土地、房产的价值来说,还涉及到今后长远的周边土地使用的状况可能发生的变化,基于此在城乡规划基础调研中,通过划分地块、依据临近设施的情况合理预估未来的城市发展动向就成为规划中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区域的空间导向,发展需求预测未来的发展动向,人口变化情况成为规划工作的基础,合理的规划土地资源、调整土地资源的管理政策、完善土地运行配置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规划预测的目标。在完成的某市总体规划及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通过对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发展的评价预测,发现中心城区主要以工商业为主,城区现有居住用地306.88公顷,人均54.80平方米,高于居住用地指标,同时城区居住用地分散,大多与其他用地混杂或位于企事业单位内部,造成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难以跟进,住房条件差,居民满意度低,同时中心城区有某干酪素有限公司、某乳品开发有限公司、砖厂等单位基本由于资源消耗、经营效益等原因处于停产状况,随着推广出城入园行动,循环经济工业园的筹建,散步与散布于旧城区的工业逐步迁入工业园区内,未来有大量的土地闲置。同时研究发现,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分布集中,主要沿通钦街形成商业、医院、行政办公等设施,由于过度集中的布局形式造成中心的交通拥堵现象较为突出。基于此规划引入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通过将老旧工业转移至郊区产业园区的方式,在这些土地上布置商业设施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方式激活这些区域的活力,通过设施的配套吸引开发商进入这些区域,如在城南片区通过规划综合商业金融用地,结合草原的生态旅游,规划旅游服务设施、配套教育科研用地,并在这些商业地块与公用设施的东侧30公顷作为居住用地,形成具有整体开发价值的居住中心,这一规划思路得到了政府部门及专家的认可,并在2018年通过土地整体转让的形式进行开发建设,已形成这一区域具有一定特色、设施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用地布局图 根据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中对城市环境改善的思想,通过绿地作为分隔城市与乡村相结合的思想。而处于高原草甸,当地虽然气候寒冷但自然景观宜人,是夏季避暑休闲的好去处,城市周边便是天然草场、林地,著名的某草原分布在市区外围,同时中心城区周边的村庄密布,从宏观看形成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基于此在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这些区域进行保留处理,防止盲目的造城运动。在控规中这些区域为底层住宅核算人均居住面积远远大于现行标准,在预测人口增长和土地供应的关系后采取保留措施,并提出将这些村庄纳入城镇社区,逐步通过“微改造”完善内部设施实现城镇化目标。2018年通过政府引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某市区某片区完成改扩翻为手段的城市微改造。规划中首先通过路网的完善,将片区内部路网进行梳理,拆除违章建筑、拓宽消防道路,并通过市政管网的引入解决片区内部污水排放、供暖等基本生活需求。为了激活片区活力,通过实地调研走访选择有积极性、有想法的居民通过政府协助,自己投资建设等手段开设农家乐、休闲民宿等设施,打造旅游社区。 2.工业区用地引导 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研究中非常集中的而且数量相对较多的内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区位理论越来越具有有综合性。韦伯(A·Webber)主要从费用角度来分析企业经营者的区位决定,他认为,经营者一般是选择所有费用总支出总额最小的空间进行布局,也就是说费用最低点即为最佳区位。而帕德兰(T·Palander)发表的《区位理论研究》一书中提出需求已定,费用可变的条件下,企业间竞争市场地域的占有问题,一是假定原材料的价格和分布地以及市场的位置已知的条件下,生产在哪里进行的问题;而是在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用和运费已知的情况下,价格如何影响生产者的产品销售地域范围。同样胡佛(E·Hoover)和廖施(A·Losch)同样对需求和产生间的区位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且通过数学的方法进行理论的逻辑证明,说明任何产品总有一个最大销售范围,并且至少要有一定范围的市场,这种市场最利的形状是正六边形。这些理论都是基于生产与原料的供应或者销售范围而产生的,基于典型的地域特点和生产需求,需要在规划中吸收这些理论的精髓,但不能一味的套用这些理论。在与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开展的某市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考虑当地的企业规模和成本需求,选址在东北部4.3公里处的区域,东西两侧山丘对立植被较好。与市区通过一条二级公路便捷联系,而与外界联系主要通过高速公路、铁路进行联系,环境相对独立。同时用地周边有通往某县的三级公路从产业园西北边缘绕过,通往周边镇区的二级公路横穿用地,交通便捷,运输条件良好。这样的选址有利于产品原料和产品的对外运输,且与市区的联系密切。结合主要产业为畜牧等农产品价格的特点,在规划中通过主导风向的识别,主要二类生产区布置在东侧和南侧,而一类工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及部分居住用地设置在西南侧,这样的布局形式有利于园区的管理及污染的处理,通过配套的污水处理、固体垃圾处理设施用地能够将园区内产生的污染最大可能降到最低,实现园区的清洁生产。这样形成的166公顷的工业园区预计能够满足某市民族特色工艺品加工、药材、皮毛生产、农林产品加工等产业的覆盖,同时能吸引就业提升城市总体产业竞争力。从区位上将在联系方便的同时,集中的规模工业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降低成本,费用的投入较分散的企业经营模式降低了8%。集中化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实现园区的污水及工业垃圾的集中处理,对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及疫情的管控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园区的绿地系统主要有公共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四部分组成,其中公共绿地由园区内的公园和街头绿地组成,防护绿地沿门浪河及周边山体防护绿带组成。这些绿地和绿带能够提供园区的休闲空间,更能够为污染扩散增加一道绿色屏障。 某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图 3.商业(零售业)区位引导 城市商业是城市的重要功能,而且最主要的商业活动都发生在城市中。从历史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以后,有相当数量的城市转变为工业制造核心功能的城市,但商业仍然是城市生活及生产品销售的关键,是城市生活的核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要功能,而商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城市的实际生活中,商业的布局直接影响到居住甚至就业岗位的分布。普劳德富特(Malcolm Proudfood)根据美国城市商业的组织类型,将城市零售业结构划分成中心商务区、外围地区的商务中心、主要商业街、邻里商业街和独立的商店群五种类型。随着时代的发展私人汽车及高速路的发展这样的划分已不能适应快速和多元化的城市商业发展,贝里在随后的研究中分析城市商业结构的四个要素:具有等级结构的商业中心、公路导向的商业带、城市干道商业发展以及功能区。霍伍德(Edgar M·Horwood)和博伊斯(Rouald R·Boyce)提出的CBD中心和边缘模型更加丰富了商业结构布局的理论,他们提出的CBD结构模型主要由核心部分(Core)和边缘部分(Frame)两部分组成,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通过职能的地域划分组织其内部联系,通过配套的居住单元联系两个部分,使之形成一个整体。在实际规划调研中,城市的发展中商业设施分布不均衡,规模小的特点,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的吸引力弱,针对这些问题规划中通过构建类似中央商务区的地块来引导城市发展,同时疏解中心区域,在城市南北结合交通站点设置专门的商业用地,并尽可能扩大地块面积,这些区域更容易在城市发展中形成具有一定带动效应的商业区。在某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北部片区通过汽车北站作为人流交汇点,沿周边设置大面积商业设施用地,并配套相应的居住用地,这样的布局形式能够引导综合商业的开发,形成城市新的商业增长极的同时,将中心区域的人口向外围疏解,有利于城市的有机发展,而在中心区围绕中心广场周边沿街商业比较发达,但中心商业综合体缺乏的特点,建议改造一条商业街,通过立体式商业街的建设可以使得中心区域产生更强的带动效用,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核心商业街区。城市的南部发展主要依托旅游产业作为支撑,通过居住及旅游设施配套商业即可满足需求,同时某市规划火车站区域未来可作为新的商业中心与交通中心进行合建,由此南部商业主要以交通节点进行打造。东部片区作为市区新开辟的区域,主要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居住新区,环城路及通往某著名景区的道路贯穿其中,规划通过沿路商业街区形式体现商业价值,打造旅游休闲、文化体验为主的新业态,片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并结合旅游资源设置加油站、汽车客运站等设施,吸引居民入住,使这一新片区也能展现出一定的活力。 某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图 4.结论 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的目标是要形成既能满足城市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的需求又能避免对其他活动的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城市规划过程中通过区位关注各项活动在城市的分布,既要关注其效应,也要结合与之相关的交通、居住、环境方面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商业设施用地在规划中的区位关系,阐述了区位理论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实践应用,试图为城市中各项活动寻找到最佳的区位,既能获得最大效用又能促进城市均衡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