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款App让你每天都思考一下死亡这回事儿

 nzpeach 2020-03-12

它帮助我达到内心的平静。(该文章来自大西洋月刊2018年1/2月这期,作者Bianca Bosker)

过去这三个月来,一款叫WeCroak(我们会嗝屁)的App每天要提醒我五次:我终会死去。而且它很直接,可不会特意去在意你的感受。比如,它总是在我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简单直接地推送给我一条消息,“别忘了,你终会死去”。

WeCroak这个App除了推送这些消息不干别的。根据该App的官网介绍,这些消息的推送时间“不是固定的,没准就出现在下一刻,就像死亡一样”,同时还配有一段引文,用来激发人们“思考、有意识地呼吸或冥想”。虽然不是有意的,但配这些引文有时候确实让人感到难过甚至绝望。有天我跟老公正吃着午饭呢,WeCroak推送了一条引文,禅宗诗人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说:“神圣的另一面,是你所爱之人在阴间满身蛆虫的景象”。

我之所以乐意接收这些有那么点惊悚的推送,是想借助WeCroak以及手机上其他五六个提升专注力的应用,将我的手机从一个压迫和分散注意力的设备,改造成一个令人内心通透安宁的地方。根据调研机构Dscout的一篇报告显示,美国人每天平均查看手机76次,累计长达2个半小时。虽然很多人都想收敛一点,却总是缺乏足够的意志。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我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时,硅谷建议我们采取硅谷式的的应对方法,那就是动用科技手段;目前,市场上有超过1000款应用,专门帮助我们打破对手机的依赖,提升专注力。

Calm这款应用的联合创始人Michael Acton Smith称,“你可以成为手机这种强大设备的主人,而不是奴隶”。Calm指导人们应该如何冥想,同时播放一些能让人平静下来的音乐,目前该应用的下载量已经超过1400万。Headspace是一款类似的应用,也提供冥想课程,指导者以前还是一名禅师,这个应用的下载量超过了1800万次。另外,还有改善呼吸的应用,记录你在各种应用上花费多少时间的应用,教你在跑步、吃饭、生孩子、上网时,或者像Buddhify这款App所说在你“无聊的等待”时,如何集中注意力。我决定亲身测试一下,科技是不是既是病症,同时又是良药。

在今年夏天一个美丽的早上,我醒来后看到一封邮件,主题是“死亡让你幸福”。开始我还以为这是硅谷又在讽刺什么,结果发现它在向我推广WeCroak这个手机应用。根据邮件介绍,这个应用受一句“著名的不丹谚语”启发:“一个人若要真正的幸福,必须每天思考死亡5次”,“在喜马拉雅山脉过乡村生活,面对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色,比较容易让人思考死亡。但很显然,我们不愿意这样做或者根本就做不到”,所以WeCroak的创始人退而求其次,开发了这款定价99美分的“死亡”应用,紧跟在用户身后,推送各种关于死亡的提示,帮助他们培养幸福感和专注力。我下载安装了,主要是想看看这是不是个玩笑。

事实上,两位创始人对这款应用有很强烈的感情。Ian Thomas,27岁,是一位从事App开发的27的自由职业者;Hansa Bergwall是一位35岁的公关人员。他们两个是通过爱彼迎(Airbnb)认识的。去年春天,住在加利福尼亚的Thomas参加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课程,就租用了Bergwall在布鲁克林的公寓。有天晚上,Bergwall说起了那则不丹谚语,他在前一年调研喜马拉雅静修所时第一次听说,之后就试着用到实际生活中。Bergwall告诉我,“经常到晚上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一整天都没想起来思考死亡。然后我就想,可以干脆让手机提醒我,这样就容易多了”。THomas对这个想法很感兴趣,当天晚上就开始构建雏形。六周后,也就是2017年7月26日,WeCroak登陆苹果应用商店(尚没有安卓版)。目前,该应用下载量为84次(该数据应该是原作者截至发稿日统计的,而且现在安卓版也已经上线)。

WeCroak安装次数少的一个原因是,跟其他提升专注力的手机应用比起来,它太丧。Calm的推送比较有活力,比如“深吸一口气”,而WeCroak是直接打断,然后警告你“坟墓里可没有阳光弥漫的角落”。当然,这种警告跟以前的佛教徒用来冥想的素材比起来,在劲道上已经缓和多了。一份5世纪奠基性的文本推荐教徒观察一具腐烂尸体会经历哪10个阶段,其中包括“浮肿、溃烂、出血、生蛆、剁尸和分尸”等;东南亚的佛教徒在YouTube上分享死尸如何变黑以及爬满苍蝇的视频。

但我没有立马卸载WeCroak,等到第四周的时候,我喜欢上了它的陪伴。给一群陌生观众演讲前,我紧张得不得了,然后手机叮的一声:“别忘了,你终会死去”。跟死神步步逼近的终极恐惧比起来,一个小小的演讲又算的了什么?没过多久,我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却在现场一直为一个临近的截稿日发愁,这时WeCroak又来了,“别忘了,你终会死去”。我一下就放松了,喝完手里的香槟,决定应该好好享受。日过一日地,这些警告中霍布斯式(Thomas Hobbes)“人生苦短”的意味越来越淡,而越来越透露着奥普拉式(Oprah Winfrey)“人生如此短暂”的坚定。

同时我也开始迷上WeCroak的简洁。这不是一个可以长时间泡在里面的应用。不能刷新消息,不能浏览之前的引文,不给你机会拖延,“关于”是应用里唯一的按钮,只能重复地告诉你:这是WeCroak,它每天给你推送5条引文。两位创始人想过添加一些其他功能,比如向用户提供链接,便于更多了解这些引文的作者,或者增加一个推送频率选项,允许用户降低推送次数。但他们最终放弃了所有改动,尽量维持最基本的设定不变。Thomas告诉我,“这是为了尽可能少占用人们的注意力”。

虽然WeCroak每天要震我5次,但跟其他提升注意力的应用比起来,它给我的干扰要小得多。我们安装这些应用本来是为了抵抗Facebook、Snapchat和Instagram,按照我在Calm的冥想教练的说法,这些数字媒体让我们染上了“注意力过载的传染病”。讽刺的是,那些提升注意力的应用声称要帮我们摆脱手机依赖,却总是想办法让我们回过头对它们形成依赖,而且用的还是跟Facebook们一样的伎俩。

InsightTimer吹嘘自己“我们社群贡献的冥想时长比其他任何应用都多”,听起来特别没有禅意。这个应用会自动播放实时的消息流,比如“Karen正听着萨满锣的神圣之旅(CD)音乐,冥想中”。这些消息流让我们忍不住去互动,实际上反而是在干扰我们冥想。而Calm这个应用每隔几天就发一封邮件,说“Calm的Christi来访,为你的提升注意力之旅加油”之类的话。他们利用这种“应用外触发使用行为”的小策略,劝说用户,增加应用的使用频率。Headspace播放招人喜欢的动画,比如一团粉红色的大脑做俯卧撑,来奖励坚持冥想的用户,以这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所有这些应用也都引入“连续天数”功能(streak feature,当连续几天都完成某个动作,系统就在旁边配上一个数字提示,一旦中断,这个数字就清零),记录你连续冥想的天数,鼓励你不断跟自己较劲。

而WeCroak要做的事情,单一明确,就是每天5次推送,其他什么都不做。它为手机的软件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那就是要对用户的注意力表达尊重,而不是一味地侵占,直至用户滚屏滚到目光呆滞。现在有太多的网上应用消耗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按照曾经在谷歌担任设计伦理家的Tristan Harris的说法,这些应用可以提供的内容多到简直是“无底洞”,视频一个接一个地自动播放,标题党哪里都是,还有更新不断的各种消息流。2016年我曾经在这份杂志里介绍过Harris,他创办了一个非盈利性的倡议机构,叫“用好时间”(Time Well Spent)。该机构的官网上挂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应用设计成快进快出的使用模式,而不是没完没了的互动,那将会是什么样”?结果应该就是WeCroak这样的。

“用好时间”这个组织对20万苹果手机用户做过一个调研,发现人们在Insight Timer这个应用上平均每天用时20分钟,在Calm这个应用上平均每天10分钟。根据Thomas提供的计算,人们在WeCroak这个应用上平均每天用时36秒。

慢慢地,WeCroak改变了我对手机的态度。每当我浏览Instagram或者刷推特时,WeCroak会打断并严肃地提醒我,这些应用不仅在耗费我的注意力,还在消耗我的生命。能达到这种效果就是Bergwall当初的愿景。当时他十分沉迷于糖果传奇,所以希望WeCroak可以帮助他不再受手机的控制。他跟我说,“我有太多次被手机和里面的各种应用所激怒,我想亲手做点什么,做个什么东西能帮我重新改造手机,让我受到手机困恼时,帮我恢复清醒。”

我很乐意让WeCroak当我的app解毒剂。我们之所以受各种社交软件诱惑,就在于它们让我们暂时忘记了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那些让人尴尬的冷场,无聊地排队,脑子里那些灰暗的想法,还有我们最不愿意面对的现实,就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至亲至爱都终究会死。WeCroak让这些逃避显得多少有些无力,因为我们终会死去。你的手机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