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奇谈

 昵称62649725 2020-03-13

独树一帜解密《黄帝内经》

共享健康长寿绝世宝藏

作者:范有林   自称:老不正经

只有用“不正经”,才能破解“千古奇经”——《黄帝内经》

曾经的国家级机密—— “千古奇经”《黄帝内经》咒语:“得而泄之,天将厌之。”

解密后为人类共享的长寿健康财富,“得而谢之,天将宴之”。

大家好,我是解密《黄帝内经》第一人——范有林。

这个第一,不是医学水平第一高,而是解密《黄帝内经》的许多观点,几千来,我是第一个提出来的。行文中后缀(No.1)标志。

我解密《黄帝内经》中暗藏了几千年的长寿健康真相,与目前大家对《黄帝内经》的解释截然不同。

在此声明:我公开这些秘密,只是为了证明《黄帝内经》中,的确精心暗藏了长寿健康的秘密。在当时,是国家级机密。大概因为过度保密及天灾战乱,已经失传。由于机缘巧合,我破解了其中部分关键内容,并从中获益匪浅。

我不收徒,因为人品不端。我不办班,因为才疏学浅。我不看病,因为没有行医资质。

只是解密,仅此而已。

第一章  解密《黄帝内经》里怎样长寿的千古之谜

关键句:用双手分别按住肚脐及对应的背后区域,上下振动。No.1

这是《黄帝内经》中延长寿命的自我按摩法。下面开始解密。

先解密《黄帝内经》中被人误解了几千年的三大悬案:

第一:“根于中者,命曰神机”。

第二:“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第三:“带脉的运行路径”。

为什么说是悬案,因为时至今日,还没有真正正确的答案;

为什么是误解,因为《黄帝内经》的有些原文在翻译成白话后,有了广为流传的答案,但似是而非。其结果就是,人们不能从中获益。

《黄帝内经》原文的本意远非如此。请看解密:

   解密一:“根于中者,命曰神机”。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记载: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主要是论述五运的平气、不及、太过对自然界生物及人类的影响。内容繁复、玄奥,有虚张声势的气场。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记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记载:“夫人者,天地之镇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人是天地之中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解密的思路,要以人为本,融会贯通,不要拘泥于“侃侃而谈”的原文。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

翻译为白话后有两种大同小异的翻译:

一种译为:“物体的内部存在着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机。”

另一种译为:“生物的生命其根源藏于内的,叫做神机。”

我们先分析原文里“根于中者”的“中”。

我们知道,“中”和“内”虽然都是表示方位的名词,含义是不一样的。“中”与“上下”或“四周”相对应。“内”与“外”相对应。上述翻译,将“中”与“内”混淆,有明显瑕疵。而且没有解释何为“神机”。实际上,“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是《黄帝内经》中最最重要的一句话。我们却误解了几千年。

1、先解密“命曰神机”的“神”。

“神”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234次。具有不同的含义。对于我们的解密,最重要的下面一句中的“神”字。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记载:“两精相搏谓之神。

翻译为白话就是:“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就叫做神”

所以“命曰神机”中的神:是“生命”的意思。(No.1)

2、解密“命曰神机”的“机”

“机”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38次。含义不同。对于我们的解密,最重要的下面一句中的“机”字。

《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第六十九》记载:“舌者,音声之机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舌头,是言语声音的关键。”

所以“命曰神机”的“机”,是“关键”的意思。(No.1)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的初步翻译是:“根于中者,是生命的关键。”(No.1)

3、下面再解密“中”的意思。

我们现在开始用很普通的方法,从不普通的角度正式揭秘: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记载:“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六》记载:“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记载:“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记载:“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

《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记载:“……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

希望您发现上述表达形式上的规律:上、中、下。而不要考虑具体论述的内容。

我们继续解密: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第十二》说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繋日月第四十一》说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只说了“腰以上,腰以下”,那么腰在哪?答案:“腰在中!”

这是《黄帝内经》里暗藏的答案。并不是我随意按照大家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概念得出的“腰在中”的结论。

这是第一个“中”。

神阙穴、命门穴,均在人的腰部(中医界定论)。

神阙穴在腰的前中。

这是第二个“中”

命门穴在腰的后中。

这是第三个“中”。

上述迹象表明:

“根于中者”的中,主要是前面“神阙穴”到后面“命门穴”这一段路径,我叫它“中脉”。( No.1)

所以,“根于中者,命曰神机”这句话,笔者的进一步翻译就是:

神阙穴到命门穴这一段中脉,是生命的关键。( No.1)

综上所述:中脉=生命的关键=神机No.1

4、下面再解密“根”

“根”是事物的本源之意。

前面提到《玉版第六十》记载:“夫人者,天地之镇也……”

在这里,“根”与人的生命有关。

生命在母体腹“中”发育。(这是常识)

生命——母体腹中。

生命靠中部的神阙穴(肚脐)的脐带从母体吸收养分。(这也是常识)

生命——中部脐带

所以,“根于中者”的“根”,就是“生命开始并发育”的意思。简称为“生命的开始” (No.1)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说道:“善言始者,必会于终。

翻译为白话就是:“擅长讲解开始的,必然领悟到结果。”

这是暗示我们逆向思维。这也暗示我们:

“根于中者”的根,引申为人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决定因素( No.1)

也就是生命的“生长壮老已”,从开始到死亡。

同时,因“必会于终”的“终”与“中”同音。所以“善言始者,必会于终。”还有一个暗藏的意思:“完全明白生命开始的,必然知道是在中。”No.1

5、“根于中者,命曰神机”解密后的完整翻译就是:

人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决定因素神阙穴到命门穴这一段中脉,是生命的关键。”( No.1)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说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的下一句是“神去则机息”。意思就是:“生命离去,关键(中脉)就消失。”( No.1)

如此翻译,才能完美诠释“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更大的挑战还在下面:

  解密二: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说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现在的翻译是:“若出入的功能废止了,则‘神机’毁灭。

和没说一样。

我解密后的初步翻译是:“人的‘出入’功能失去作用,则生命的关键(中脉)就会消失。”(No.1)

但这还不完美,欠缺对“出入”的解密。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还说道:“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翻译为白话就是:“所以没有出入,也就不会有生命的开始(形成与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

这也说明“出入”的功能,决定人生命的全程。

所以加强“出入”的功能,寿命就会延长。

这就面临三个问题:出入在哪?出入顺序如何?如何加强出入?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出入功能失去作用能决定中脉的消失。那么,出入的位置是否就是中脉的位置呢?出入方向能否得知呢?

只有采取自我按摩的形式,才能解密。

按摩的概念,《黄帝内经》中首次出现,是在《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中记载:“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我们看“按摩”两个字都有“手”字。

表面看来,按摩当然离不开“手”。但当你自我按摩时,手上的穴位名称却暗藏玄机。

下面,我们将从手上的穴位名称开始进一步解密第二个悬案:“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我们把自己一只手的手心放在神阙穴上,另一只手的手背放在命门穴上,而且一定是手背。那么,神奇的现象就出现了。前面手掌小指侧,有个穴位叫“前谷”,我的解密是“前顾”之意。No.1

所以“前谷”是“前顾”的暗语。

后面手腕部有个穴位叫“腕骨”,这个名称似是而非,具有极大的迷惑性。我的解密是“晚顾”的意思。( No.1)

所以,“腕骨”是“晚顾”的暗语。

这就暗示了我们“出入”的位置,在神阙穴到命门穴这一段。No.1

一只手在前,在后的那只手的穴位不叫“后顾”,叫“晚顾”,

也暗示了“出入”的顺序,从神阙穴到命门穴。(No.1)

因为前后是空间概念,表示方位。早晚是时间概念,表示顺序。

根据解密一的答案,这也是“中脉”的位置,所以也是“中脉”的运行顺序,是从神阙到命门。( No.1)

那您可以说前面的手腕部,同样也有“腕骨”这个穴位呀?好的,背后那只手背的腕中部,有个穴位叫“阳池”, 我的解密是“阳迟”的暗语。( No.1)

前面那只手腕内侧,还有个穴位叫“通里”,出入的顺序无懈可击。

暗语里提到的“顾”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10次。

“晚”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14次。

“迟”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21次。

并非笔者用现在词汇,胡思乱想、生搬硬套。

有了“出入”及其运行的路径,又有了“神机”,我们还不能保证“延年益寿”。

因为上述的中脉的“出入”,不能达到“如环无端的结果。”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记载:“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如环无端”呢?

《黄帝内经》的第三大谜团“带脉”现在解密。

三  解密三:带脉的运行路径

“带脉”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过四次,但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位置,更没有其运行的方向。

在《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中出现两次,表示经脉。

在《黄帝内经·灵枢·经别第十一》中出现一次,表示经脉。

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第二十二》中出现一次,表示穴位。

中医界认为带脉的位置在腰部,环腰而行。第一点,我同意。第二点值得深思,是逆时针环腰还是顺时针环腰?

在解密之前,还没有答案!

我们继续从穴位名称上解密带脉的运行路径。

“中脉”的运行顺序,是从神阙穴到命门穴。命门穴左边是肾俞穴,再往外移动,是志室穴。命门穴右边也是肾俞穴,再往外移动,是志室穴(中医界定论)。有人会提出疑问,带脉是从肾俞穴到志室穴呢?还是从志室穴到肾俞穴呢?

肾俞穴与肾有关,志室穴也与肾有关,因为肾藏志。(《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记载:“……肾藏志……”。

志室穴再往外,稍微斜上方,是京门穴(中医界定论),是肾经的募穴。

而募穴的“募”,按照解密的思路,就是目的的“目”之暗语。( No.1)

这就为中脉从命门而出,成为带脉,分别向左右运行指引了方向。顺理成章,带脉沿左右方向,半环腰而行,汇合在神阙穴,进入腹部,成为中脉,再到达命门,完成一个循环。

解密的结果是:把中脉看做带脉的一部分,那么,带脉的运行路径“粗略”表述就是:

带脉是从命门穴出来,分别向左右延着腰部,回到神阙穴,从神阙穴进入,再到达命门穴,不断进行循环。(No.1)

三大悬案已经解密。

重要结论是:带脉(包含中脉),是决定人寿命的经脉。

汉语中:重要的“要”,来源于腰部的“腰”。

传宗接代的“代”,来源于带脉的“带”。

手腕的“腕”来源于“晚顾”的晚。

人的手为什么叫手,脚为什么叫脚,腿为为什么叫腿?都与《黄帝内经》有关,与血气的运行路径、经络按摩的手法、腿法有关。

《黄帝内经》横空出世,是我们的元文化。我们人体部位的名称,以及衍生后的抽象的、具体的文字概念,都来源于此。但那又是一个领域,这里不详细研究。

前面解密了“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这就出现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重要问题:如何加强“出入”?

四  加强“出入”的修炼方法。

我们继续从手的穴位名称上解密。

前面那只手腕内的中部,有个穴位叫“大陵”。“大陵”者,“大铃”也。“大铃”者,“钟”也。(No.1)所以要敲,才会振动,才会发声。

“敲”字在《黄帝内经》中明着没有出现,但暗着出现了三次,是“按蹻”中“蹻”的暗语。后面我会解密。

“振”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34次。

“振”与“抖”的区别:振是肉对肉,抖是肉对物。

所以,加强“出入”的修炼方法之一,就是前面手掌掌根放在神阙穴的位置,后手手背放在命门穴的位置,按住了然后振动。振动数次后(比如七次),前后手交换位置。后手往前时,翻掌,手不离开腰部,沿着带脉的路径到达神阙穴,前手往后时,手不能离开腰部,沿着带脉的路径,逆向到达命门穴附近时翻掌,手背顶住命门穴,继续振动。这说的是手法,包括“振理顺”。

“理”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160次。

“顺”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81次。

“钟”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4次。

遗憾的是“铃铛”的“铃”字在《黄帝内经》中没有出现过。

与“铃”同音的“灵”字出现了12次。

所以,按摩的手法以“振”、“理顺”为主。是轻手法。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手法。“拍”、“撞”等重手法因人而异。

还有一点需要解密,就是手式(手型)。

拍振时,手要保持弓型。即大拇指轻轻按在食指的第一节上。

《黄帝内经》中,劳宫穴的“劳宫”两个字,只出现了一次。指手厥阴心包经的溜穴。我认为:“劳宫”就是“老弓”暗语。“老”是经常的意思。“弓”是弯曲的意思。( No.1)

“劳宫”,是暗示自我按摩时,手式需要经常弯曲,我叫他“劳宫式”。

“老”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17次。

“弓”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3次。

还有我们为什么说修炼,而不说锻炼?

锻炼只是生理上的运动。修炼不但包括生理上的运动,还需要心理上的活动。

所以当为了加强“出入”而拍振时,注意力要集中在“神阙穴”到“命门穴”之间,要有出入的意念。

“修”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4次。

“炼”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1次。

但如此按摩中脉、带脉,延长寿命,方法略显单一,就像孤军作战。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记载:“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翻译为白话就是:“一个高明的医生,将许多方法综合起来,使患者得到适宜治疗。”

所以,要多兵种作战。

方法有两种:

横连募原、激发胎息。

(一)横连募原

 “横连募原”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两次: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记载:“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

《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第七十九》记载:“内搏于五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

按照《黄帝内经》“藏宝”的手段,“横连募原”这个词出现了两次,应该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表面论述邪气传递的区域;另一个意思是“横向修炼募穴、手部的原穴”。(No.1)

“横连募原”是“横炼募原”之意。流传下来的有“十三太保横炼”等功夫。

手部经脉的原穴,基本分布在手腕上。

十二经募穴的位置,在《黄帝内经》中只字未提。当时,应该是国家级机密。

幸好我们伟大的中医传承有序,令这一国宝尚未失传。同时,医者仁心的中医还编了口诀,便于大家记忆: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

膻中穴是包络募,从阴引阳是妙决。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肾经的募穴在后腰两侧,并不是所有募穴都分布在胸腹部。

“募穴”的“募”,在我解密的思路里,是“目的”的“目”。代表每条经脉最终的归宿。经脉除了“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之外,有的还靠本经或络脉到达其他经脉,形成“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的态势。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记载:“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记载:“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综上所述:

用手部原穴,横向、弧线按摩腰部、腹部的募穴,配合带脉的运行,加强“出入”的功能,保证生命能量经脉的畅通,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记载:“五藏者,中之守也。”

现在的翻译之一:“五脏主藏精神在内,在体内各有其职守。”

翻译之二:“人的五脏,其作用是藏精守内。”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内”和“中”虽然都是表示方位的名词,含义是不一样的。“内”与“外”相对应。“中”与“上下”或“四周”相对应。

所以,翻译中将“中”解释为“内”,显然有瑕疵。

“五藏者,中之守也”解密后暗藏的答案是:“五脏(包括六腑)经脉的募穴横炼,是配合中脉出入的修炼手法。”No.1

我认为:“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的“守”,是“手”的暗语。(No.1)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还记载:“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也记载:“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共出现过两次,这就暗示我们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是守卫的守。另一个意思就是“手法”的“手”:懂得正确的修炼手法,就会成功;不知道正确修炼的手法,就会失败。

长寿的“寿”字,来源于“守”。得守者生。

通过自我用手按摩,才能体会手部穴位名称的暗藏秘密,别人的手,不会有这种效果,别人给你按摩,永远发现不了《黄帝内经》中的千古之谜。

至此,大家可能已经发现,《黄帝内经》中暗藏着自我按摩方法。我叫它“自我按摩经络功”(No.1)。

(二)激发胎息

1、胎息与带脉的关系

神阙穴(肚脐)是带脉的一个重要穴位。胎儿在母体中发育,不但不吃不喝,还不呼吸,一切生长的能量,靠自身肚脐的脐带从母体中吸取。中医称其为“胎息”。 “胎息”的“息”字,表示呼吸。所以“胎息”与决定人寿命的带脉“息息相关”。

胎儿出生后,开始用肺呼吸。狭义的“胎息”停止。但“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的神机并未停止,出入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衰退。所以,通过激发胎息,辅助带脉的运行,减慢出入功能衰退的速度,延长生命。

“胎”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过3次。

“息”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过107次。

3、怎样激发胎息

“肾是先天之本”说法的来源: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记载:“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翻译为白话就是:“男女结合,产生新的生命体(受精卵),在胎儿形体出现以前,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胚胎),就叫做精。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记载:“肾藏精”。

所以,肾是先天之本。与胎息“息息相关”。

肾经在脚腕内后侧,有个穴位叫“太溪穴”。我的解密是“胎息穴”。 (No.1)

“太溪”是“胎息”的暗语。胎儿时期,“太溪”如何辅助神阙穴的“胎息”功能,还是未解之谜。后来怎么就传成了脚后跟能呼吸。反正我这个肉眼凡胎的凡夫俗子是做不到的。

太溪穴怎么辅助胎息呢?

经过解密,发现有三种方法(No.1):

1、用一只脚的拇指,按摩另一只脚的太溪穴。

拇指的区域有个穴位叫“隐白穴”。白色属金,金生水。用“隐白穴”刺激太溪穴,门当户对。

2、双脚脚跟内侧互撞。

肾经到太溪穴后没有向上,而是奇怪地向下拐了一个弯,经过“大钟穴”,然后重新向上运行。

“大钟”者,敲也,撞也。

“大钟”者,“达中”也,与“根于中”的神机有关。

3、横联原穴

手太阴肺经在手腕部有个“太渊穴”。与肺经互为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在手腕部有个“阳溪穴”。我的解密:有“太”有“溪”,与脚腕部“太溪穴”上下呼应。横向按摩手腕,激发胎息。

至此,大家应该相信,《黄帝内经》确实隐藏了一套按摩功法:《自我按摩经络功》。上面解密的,就是其中的第七节:横连募原、延年益寿。有理有据有方法。

五 带脉另一个的重要性

带脉是一条经脉,运行到人腰部的左右位置时,还有两个带脉穴。而带脉穴同时也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中记载:“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表面说的是胆的重要性,暗语是说胆经——延伸至带脉穴——延伸至带脉。No.1

这就是说,带脉除了决定“神机化灭”的作用,还统领五脏六腑之经脉。

带脉与其他经脉一起,共同决定人体健康的状态。

为了暗示这一点,在《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中,岐伯不像平时那样,规矩地回答黄帝,而是奇怪地说了句:“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以后还有岐伯与黄帝的对话,只要用词、用句反常,必有蹊跷。按照这一思路解密,后面就像一场喜剧,希望大家自己阅读解密时,能会心一笑。

六 在中医点穴按摩方面,有传承下来的“同身寸”的说法。就是穴位

的位置,要根据患者自己手的大小长短来定位。所以在经络养生方面,应该自我按摩。

到此您可能会问:大街上到处都是经络按摩养生,包括医院的按摩治疗,难道没有用吗?

我认为,现在的经络按摩,对于中华经络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伟大作用。在治病的效果上,也非同凡响。但只停留在治病或调理层面上,可以让你身体及格,但离强身健体尚有距离,更谈不上延年益寿。

因为经脉的数量许多人还没有搞清楚,《黄帝内经》提到的“二十八脉”,究竟指哪二十八条?

按摩经脉的顺序从哪条经脉开始开始,以哪条经脉结束?有谁知道?有人说从肺经开始。这是完全错误的。如果按照这个顺序按摩,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下面我们会继续解密。

我只是从《黄帝内经》暗藏玄机的论述中,理论上发现了一些秘密。实践上,总结了一套自我按摩功法。但与中医按摩名家,与功夫(气功)高手,不能攀比。因为每个人的天赋、机遇不同。只希望在理论上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二章  二十八脉的具体名称

一  二十八脉的名称

中医界“号脉”中,有二十八脉象的说法,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

《黄帝内经》中有两次提到二十八脉:

在《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第十五》中记载:“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

《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记载:“……内别五藏,外次六府,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

翻译为白话就是:“内联五脏,外通六腑,使二十八脉的循行畅通。”

二十八脉是指哪些经脉呢?

历史上关于二十八脉有一种说法:

明代医学家马元台(马莳)论述道:“十二经有十二脉,而左右相同,则为二十四脉,加以阳、阴、督脉、任脉,共计二十八脉。”

我们算一下,其中阳跷是两条,跷也是两条。加起来应该是三十条脉。

但马老师认为男子不计算阴跷脉,女子不计算阳跷脉。所以还是二十八条脉。

马老师的理论依据是《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第十七》中所记载:“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翻译为白话的意思就是:“男子计算其阳跷脉……而阴跷爲络;女子计算其阴跷脉……而阳跷爲络。一般计算的跷脉,……络脉……不在计算之内。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第十七》是一篇奇怪的文章。

在《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第十七》中,论述了人体经脉的长度:“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三丈(3)。手之六阴……二丈一尺(2.1)。足之六阳……四丈八尺(4.8)。足之六阴……三丈九尺(3.9)。跷脉从足至目……一丈五尺(1.5)。督脉、任脉……九尺(9)。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16.2)……

我计算了一下,结果不是16.2,而是24.3

这一看似明显的错误,背后一定有难言之隐、暗藏玄机。

将上文直接作为二十八脉来源的依据,有重大缺陷。而且,最重要的带脉原文只字未提。

全身经脉长度为16.2丈的结论是正确的。请看另一篇有关16.2丈的内容。

根据《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第十五》记载:“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人体上下、左右、前后的经脉,有二十八条,周身经脉的长度是16.2丈……如果人的经气保持一昼夜运行五十个周次,人就能够享尽天然的寿命。经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的总长度是810丈。”

50乘以16.2等于810丈。复杂的乘法能算对,简单的加法却出错,迷雾重重。

16.2是怎么来的呢?

我来解密一下:手之六阳……三丈(3)。手之六阴……二丈一尺(2.1)。足之六阳……四丈八尺(4.8)。足之六阴……三丈九尺(3.9)。加起来长度是13.8。

假设经脉的运行是成对的同时运行。单侧的长度就是13.8丈除以2,是6.9丈。加上任督二脉9丈,是15.9丈,与标准答案16.2丈相差的0.3丈(3尺),正是是带脉的长度(包含中脉)。(No.1)

跷脉不能计算,那时一个障眼法、烟雾弹。《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第十七》记载:“跷脉者,少阴之别,跷脉是肾经的别脉。

上面之说了二十七脉。还有一条经脉,应该是冲脉。“冲脉”的“冲”,是“重复”的“重”之意。所以没有计算长度。后面我会继续解密。

还有《气穴论》中三百六十五穴位的计算也是对不上。不但计算错误,君臣的对话更是东拉西扯。

奇怪吗?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黄帝内经》只要是数字计算上有误,就在暗示我们,《黄帝内经》确实藏着秘密。而且有许多秘密。

另外,也不是马老师笨,而是太忠厚老实了。医者仁心。只有心术不正的小人,比如笔者,才能破解《黄帝内经》处心积虑的掩饰手段。

人体有十二经脉,还有奇经八脉。难道是二十条经脉吗?答案绝对是错误的。

“十二经脉”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中多次出现过。

例如《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记载:“……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只是简称,应该是十二对经脉。这就二十四条了。

奇经八脉不是八条经脉。也是十二条。督脉一条、任脉一条、带脉一条、冲脉一条、阴维脉两条、阳维脉两条、阴跷脉两条、阳跷脉两条。

这又是两个数字游戏。

在奇经八脉中,《黄帝内经》重点论述过任脉、督脉、冲脉。“带脉”虽然只简单出现过四次,而且是“单词”。但经过我们揭秘,发现是最重要的经脉。

这四条加上十二经脉的二十四条,共有二十八条经脉。

二十八经脉数量的确定,在《黄帝内经》里是分别论述的。一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二是相加后等于二十八。

奇经八脉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各两条,不能符合上面的条件。

所以二十八脉是指二十四正经(十二经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No.1)

带脉的位置及运行路径前面已经解密。

任脉、督脉、冲脉的位置及运行路径在《黄帝内经》中东拉西扯,下面做一下归纳、分析、总结,算不上解密,但与传统说法略有不同。

二  二十八脉的运行路径

一)任脉的位置及运行路径: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记载:

“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翻译为白话的意思就是:

“任脉起源于小腹部中极穴的下面,上行经过毛际再到腹部,再上行通过关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面颊,循行于面部而进入于眼中。”

结论是:任脉起于中极穴,至咽喉,分两支进入双眼。

任脉暂时是从下往上运行的,是升。

还有一个半对半错、混淆视听的论述:

《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记载:

 “……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爲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翻译为白话的意思就是:

“冲脉和任脉都起于生殖系统,沿脊背里侧向上循行,是经脉和络脉气血汇聚的场所。循行外部表浅部位者,循腹部上行,在咽喉部交会,其中的一个分支,别出咽喉,环口、唇循行。

“沿脊背里侧向上循行”是督脉的络脉运行路径。说明冲脉与督脉的重合路径。但,这篇关于任脉的结论不可取。它具有混淆视听的作用。

 二)督脉的位置及运行路径: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记载:“……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翻译为白话就是:“督脉起于小腹之下的横骨中央,在女子则入内系于尿道的外端。从这里分出的络脉,循着阴户会合于会阴,再分绕于肛门的後面,再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中的络脉,与足少阴经相结合上行经股内後面,贯穿脊柱,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共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左右交会于巅顶,内入联络与脑,复返还出脑,还另出项下行,循行两肩胛骨内,紧沿着脊抵达腰中,入内沿着背部络于肾。其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与女子相同。其从少腹直上的,穿过脐中央,再上贯心脏,入于喉,上行到颐并环绕口唇,再上行系于两目中央之下。”

上述可分三段:

“督脉起于小腹之下的横骨中央,在女子则入内系于尿道的外端。从这里分出的络脉,循着阴户会合于会阴(其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与女子相同。),再分绕于肛门的後面,再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中的络脉,与足少阴经相结合上行经股内後面,贯穿脊柱,连属于肾脏”说的是督脉的络脉。

“与足太阳经共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左右交会于巅顶,内入联络与脑,复返还出脑,还另出项下行,循行两肩胛骨内,紧沿着脊抵达腰中,入内沿着背部络于肾。”说的是督脉。

 “其从少腹直上的,穿过脐中央,再上贯心脏,入于喉,上行到颐并环绕口唇,再上行系于两目中央之下。”说的是任脉。

原文论述,半真半假,需要小心。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中记载:

“……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故意混淆颈与项的区别。

《黄帝内经》关于督脉有个总结性的论述: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记载:“……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百会穴,向下沿项中部下行,循脊柱继续下行,进入骶骨,这正是督脉的循行路线……”

结论是:督脉起于双眼的内眼角,是双线,在头顶百会穴相交,向后向下,沿脊柱至尾骨,下至会阴穴。

督脉是从上往下运行的。是降。

三)冲脉的位置及运行路径: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记载:“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

这说明冲脉与任脉有重合的部分。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说记载:“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

翻译为白话就是:“冲脉爲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输送气血以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足阳明胃经经会合于宗筋,阴经阳经都总汇于宗筋,再会合于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

这说明冲脉与足阳明胃经有重合的部分。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记载:“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翻译为白话就是:“冲脉经起源于气冲穴,与足少阴肾经相并,靠近肚脐上行,到胸中而散。”

这说明冲脉与足少阴肾经有重合的部分。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第三十三》记载:“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

翻译为白话就是:“冲脉称爲十二经之海。它的输穴部位,在上部是大抒穴,在下部是上巨虚和下巨虚。

大抒穴在膀胱经上,上巨虚穴、下巨虚穴在足阳明胃经上。

这说明冲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有重合的部分。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记载:“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干gan)骨内,下至内踝之後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

翻译为白话就是:“冲脉是五脏六腑经脉所汇聚的地方,五脏六腑都禀受冲脉气血的濡养。冲脉上行的部分,在咽上部上面的後鼻道附近出于体表,然後渗入阳经,向其灌注精气。冲脉下行的部分,注入足少阴肾经的大络,在气街出于体表,沿着大腿内侧下行,进入膝窝中,伏行于胫骨之内,再向下行到内踝後的跟骨上缘而分爲两支。向下行的分支,与足少阴经相并行,同时将精气灌注于三阴经;其向前行的一支,从内踝後的深部出于跟骨结节上缘,向下沿着足背进入足大趾间,将精气渗注到络脉中而温养肌肉。”

这说明冲脉与任脉、肾经有重合的部分。

《黄帝内经·灵枢·动输第六十二》记载:“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它和足少阴的络脉,共同起于肾下,出于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沿大腿内侧,向下斜行人于腘中,沿胫骨内侧,与足少阴经并行,下行进入于内踝之後,入于足下。其中又分出一条支脉,斜入内踝,再进入胫骨与跗骨相连的部位,经足背人大趾之间,最後进入络脉,

这说明冲脉与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有重合的部分。

《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第六十五》记载:“……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爲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翻译为白话就是:“冲脉和任脉都起于胞中,沿脊背里侧向上循行,是经脉和络脉气血汇聚的场所。循行外部表浅部位者,循腹部上行,在咽喉部交会,其中的一个分支,别出咽喉,环口、唇循行。”

其中“冲脉和任脉都起于胞中,沿脊背里侧向上循行,是经脉和络脉气血汇聚的场所。”论述的督脉的络脉。

这说明冲脉与督脉、任脉有重合的部分。

结论是:冲脉与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有重合的部分。

所以冲脉的位置及运行路径,蕴含在其它经脉之中,不用单独论述。

所以计算二十八脉长度时,没有计算冲脉的长度。

但冲脉又是十二经脉之海,又是五脏六腑之海。所以算在二十八脉之内。

冲脉的冲,是重(重合)的意思。

四)二十八脉如何“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第四十七》记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血气在经脉里运行,我们简称为经脉运行。

十二经脉的运行路径      

十二经脉的位置及运行路径,在经络研究者领域,已经是常识。

但现在可能没人知道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带脉是如何“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的。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记载:“……营在脉中……”。

翻译为白话就是:“……营气在经脉之中……”。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记载:“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翻译为白话就是:“约束营气,使之不能向外流溢,就叫做经脉”

所以,营气的运行路径,就是经脉的运行路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论述了经脉运行的路径,《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与其相互补充。

我们从《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开始解密“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记载:“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阳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A2U6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就是:“营气的运行,起始于手太阴肺经,流注到手阳明大肠经,沿手阳明经上行到面部,在面部进入足阳明胃经,沿着足阳明经下行,到达足背,行至足大趾间后,与起始于这里的足太阴经脾相合。沿足太阴脾经向上行,到达脾脏。从脾注入心中,沿着手少阴心经从腋下循小臂注入小指尖,合于手太阳小肠经,然後沿着手太阳经上行,越过腋窝,向上出颧骨的内侧,经过眼睛的内眼角,上行至头顶,再向下行至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沿着脊柱向下经过臀部,向下一直到达足小指尖,沿着足心注入足少阴肾经,并沿着足少阴经到达肾脏。经过肾脏注入手厥阴心包经中,并向外散布于胸中,沿着心包经的主脉从腋下出,循臂下行,从小臂内侧的两条大筋之间注入掌中,达到中指的指端和无名指的指端,并在此合于手少阳三焦经,上行注入两乳正中的膻中穴,并散布于三焦,从三焦注入胆,出胁部(与《灵枢·经脉第十》有出入),注入足少阳胆经,向下行至足背上,又从足背注入足大趾间,合于足厥肝阴经,(肝足厥阴之脉……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这是任脉的别出的络脉】《灵枢·经脉第十》)上行至肝,从肝再上行注入肺中,向上沿着喉咙,进入鼻的内窍,终止于鼻的外孔道。(从向上沿着喉咙开始进入任脉的部分)而其循行的支别,再向上沿着额部上行至巅顶,向下沿项中部下行,循脊柱继续下行,进入骶骨,这正是督脉的循行路线,继而环绕阴器,再向前向上经过阴部的毛际之中,上行进入脐中,再向上进入腹中,上行进入缺盆之中(从环绕阴器至此是任脉的运行路径),再向下注人肺中,再次进入手太阴经,也就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这就是营气的循行路线,是气血循行的常规。”

上面论述了十二经脉、督脉、任脉的运行路径。但没有提到最重要的带脉。

我们知道“带脉”这个词在《黄帝内经》中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指环腰而行的经脉,是带脉。一个含义是穴位,是带脉穴。这个穴位位于胆经与带脉相交处。胆经的“胆”,就是“但是”的“但”的来源,表示转折。胆经的气血到带脉穴遇到带脉会一心二用。血气会在带脉里运行一周后,从带脉穴沿着胆经的路径继续向下运行。“带脉穴”的“带”,就是“等待”的“待”的来源,表示带脉到这里与胆经携手共行的意思。

冲脉因为与许多经脉重合,其运行路径包含在重合的经脉中。

所以,我们下面所说二十八脉,可以只论述二十七条即可,冲脉省略不计。

综上所述,二十八脉“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的路径如下:“1、2肺经——3、4大肠经——5、6胃经——7、8脾经——9、10心经——11、12小肠经——13、14膀胱经——15、16肾经——17、18心包经——19、20三焦经——21、22胆经——23带脉——24、25肝经——26督脉——27任脉”。

二十八脉“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的路径另一种表达形式如下:“第1对肺经——第2对大肠经——第3对胃经——第4对脾经——第5对心经——第6对小肠经——第7对膀胱经——第8对肾经——第9对心包经——第10对三焦经——第11对胆经——12带脉——第13对肝经——14督脉——15任脉。其中,14督脉、15任脉的运行,成为公认的小周天,13肝经进入1肺经,开始又一轮循环,形成公认的大周天。”。

从脉度16.2丈的计算方法得知,十二经脉是左右成对同时运行的。(No.1)

二十八脉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形成一个整体。外邪、内邪就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正”者,“整”也。

二十八脉的运行不但是一个整体,正常情况下,一昼夜运行五十周。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第十五》记载:“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

翻译为白话就是:“人体上下、左右、前后的经脉,有二十八条……铜壶漏水下百一刻为一昼夜……经气在体内运行五十周次,水下一百刻……如果人的经气保持一昼夜运行五十个周次,人就能够享尽天然的寿命。”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说道:足厥肝阴经,上行至百会穴,沿着脊柱继续下行,这正是督脉的循行路线,继而环绕阴器,进入任脉的运行路径,再向下注人肺中,再次进入手太阴经。

肝经到百会穴后,就会肝阳上越,人会血压增高。人体的经脉用了两种抑制肝阳上越的方法:一个是从督脉下降,将计就计,因势利导;另一个是进入肺经,用肺金克制肝木,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然后进入下一个经脉的循环。

如果修炼“自我经络按摩功”时,你不能没完没了的按摩下去。所以按摩时从哪对经脉起,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黄帝内经》早已告知,不过使用的是暗语。

《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记载:“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翻译为白话就是:“雷公说:您明显的讲,我不能辨别,隐晦的讲,我就更不能理解了。请您再解释一下,使我能领会这深奥的道理。”

不幸的是,《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关键内容,大多是“隐晦的讲”。如果不解密,就会误入歧途,不着边际;或盲人摸象,不得要领。

第三章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按摩经脉的顺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大家都知道春夏、秋冬指季节。

养这里是养护的意思。分为主动的养与被动的养。

自我按摩经络为主动养生。天助自助者,天道酬勤。

我们再看阴阳的含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记载:“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现在的翻译是:“阴阳如血气与男女之相对待。”莫名其妙。

还有一种按意思的翻译:“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都是由于阴与阳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似是而非。话没错,但不是原文的本意。

笔者解密后的观点认为:这里“男女”两个字,强调的是“基本”的意思。因为男女是繁衍后代的基本条件。

所以,解密后的翻译是:“所谓阴阳,血气是最基本的元素No.1。”

就是说血气是最基本的阴阳。

那么,血和气那个是阴,那个是阳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记载:阳化气,阴成形”。

就是说阳无形,阴有形。

所以气属于阳,血属于阴。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中说道: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意思就是:“所有血归心脏管,所有气归肺脏管。”

所以“春夏养阳”里的“阳”,指的是气,归肺脏管,暗指手太阴肺经!“秋冬养阴”里的“阴”,指的是血,归心脏管,暗指心经,包括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No.1)

这个结论,是颠覆性的。是我们养生的金钥匙,敲门砖。

我们别忘了,《黄帝内经》是暗藏“自我按摩经络功”的。

既然是经脉,那么养护的意思离不开按摩了。

到此,好似春夏养阳应该重点按摩肺经。秋冬养阴应该重点按摩心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后面还有一句“以从其根”!

“根”是事物本源的意思。

既然是“自我按摩经络功”,当然与经脉的运行有关。阳是气。关联的是肺经。肺经的血气来源于上一条经脉肝经。

“春夏养阳”,从按摩肝经开始,到与肝经相表里的胆经结束。胆经从头至脚,以降结束。

胆经的募穴“日月穴”在腹部,胆经在腰部有个“带脉穴”。按摩胆经后,进入“横连募原”的按摩。

阴是血,关联的是心经。心经的血气来源于上一条脾经。

“秋冬养阴”按摩心经时,从脾经开始,最后到胃经结束。胃经的募穴“中脘穴”在腹部任脉上。胃经还有一对“天枢穴”,在带脉上。按摩胃经后,进入“横连募原”的按摩。

这样,就不会以肝经结束,避免进入无尽无休的循环按摩。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暗藏着经络按摩功的按摩顺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古至今,众说纷纭。

一是以明代医学家马莳、清代医学家张志聪的弟子高世栻为代表,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二是以唐代医学家王冰为代表,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

三是以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又名张景岳为代表,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四是以清代医学家,高世栻的老师张志聪为代表,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大家有兴趣,可以查看原文,欣赏一下。

只是我们别忘了,《黄帝内经》是暗藏“自我按摩经络功”的。

前面以穴位名称为突破口,解密了决定人寿命长短的带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又引申出二十八脉的修炼顺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关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中有记载,这里从略。

俗话说,不怕活不长,就怕死不了。我们希望长寿,但还要健康,保证生存质量。

二十八脉是否与生存质量有关呢?也就是说与健康有关呢?怎样修炼呢?

第四章  经脉的升降是决定健康的因素

关键句:上下按摩四肢以及腹部可以保证健康。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经过解密,是暗藏长寿秘密的。

在《黄帝内经》中,对应“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的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这是否是关于健康的呢?

现在继续解密。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现在的翻译是:

“根于外的叫做气立。”

或翻译为:“凡生命根源于外的,叫做气立。”

说了白说。

我们继续揭秘“根于外者,命曰气立”。

1、先说“外”。

那么,“外”是指什么呢?

“根于中者”的“中”,我们已经解密是指带脉。

“根于外者”的“外”,是否是指除带脉外的其他经脉呢?

与“外”对应的是“内”。

我们继续在《黄帝内经》中寻找“内”与“外”是怎样的关系。

“内”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563次,“外”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406次,分别出现在不同的文章里。

对于我们的解密,最重要是下面三篇文章。

第一篇《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记载:“……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

所以,“内”关联心脏;“外”关联“分肉之间”。

第二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记载:“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

所以,“十二经脉”关联 “分肉之间”。而“外”也关联“分肉之间”。所以,“十二经脉”关联“外”。

第三篇《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记载:“……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翻译为白话就是:“荥穴、输穴适用于治疗在外的经脉上;合穴治疗在内的腑脏。”
所以,相对于内腑,经脉属外。

结论:“根于外者”的“外”是指经脉。

2解密“根”。

前面提到《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记载:“夫人者,天地之镇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人是天地之中最重要的……”

所以,这里对“根”的解密思路,仍然围绕“人”这个范畴。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记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公认的翻译就是:“经脉可以用来决断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所以不能不通晓有关它的知识。”我们还可以有另一种翻译。

我解密后的翻译是:“经脉,是能决定人从生到死的寿命,能治疗百病,能调理人体的虚实,不可以不通畅。”(No.1)

“决生死”说的是寿命,而寿命的根是带脉,我们前面已经解密。

“处百病,调虚实”说的就是健康。

应用排除法,健康的“根” 就是二十八脉中除带脉外剩余的经脉。

以下简称经脉。

经脉就是“决定人健康的因素”的根。(No.1)

所以 ,“根于外者”解密后的翻译是:

“决定人健康的因素,是经脉。”(No.1)

3解密“气”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反此者血气不行。”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记载:“……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所以,这里的“气”是“血气”的简称,引申为血气在经脉的运行。(No.1)

4解密“立”

是存在是意思,引申为状态。

综上所述,“根于外者,命曰气立”解密后的意思就是:

“决定人健康的因素是位于腠理之间的经脉,是血气在经脉里运行的状态。”(No.1)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接着是“气止则化绝。”

“气止则化绝”的意思就是:“血气在经脉的运行停止了,新陈代谢就没有了

血气在经脉中是处于怎样的运行状态,才能决定人的健康呢?

总体方面讲,就是升降。针对每条经脉论述,就是逆从。

5升降

“升降”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19次。重点是“……阴阳之升降”(《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记载“脉有阴阳……”

结论是:脉有升降。

在二十八脉中,除了带脉横向的运行,其余二十七脉,存在着升降的现象。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将阴阳十二经脉与升降进行一个总论:“手之三阴,从藏走手”,这是降。“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这是升。“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这是降。“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升。

任脉、督脉的运行路径我们前面已经解密。

任脉从下往上升,督脉从上往下降。

督脉在脑后有个穴位叫强间。倔强的强,不应该念强壮的强。

“强”是“降”的暗语。(No.1)

督脉运行到尾骨,有个穴位叫长强。倔强的强,不念强壮的强。

“强”是“降”的暗语。(No.1)

脊椎的”椎”,是“坠”字的暗语。证明督脉沿着脊椎的方向向下运行。

督脉是沿着脊椎的方向下降的。

四川有个派别,就是修炼“小周天”时,任脉向上,督脉向下。拗不过传统的“小周天”督脉向上,任脉向下的定论,无奈自称“逆小周天”。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一句,解密后的翻译就是:“经脉的升降停息了,则血气运行的状态就孤立危急,带脉就会孤掌难鸣。”(No.1)

除了意外死亡,人逐渐衰老的过程与血气的关系。《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五十四》记载:“……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二十岁,血气始盛……三十岁,五藏大定……血脉盛满……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血气懈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血气虚,脉不通……故中寿而尽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如何知道人活到百岁才会死亡呢?……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完全畅通均匀,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源是肾脏的精气,精气从下部而上行……二十岁时,血气开始充盛……三十岁,五脏已经发育完善……血脉充盈旺盛……四十岁的时候,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发育都非常健全……五十岁的时候,肝气开始衰减……到六十岁时,心气开始衰减……血气不足……到七十岁,脾气虚弱……到了八十岁,肺气衰减……九十岁,肾气枯竭,其余四脏的经脉气血也都空虚了。到了一百岁,五脏及其经脉都空虚了,所藏的神气消散了,只有形体躯壳存在,也就死亡了。

……有的人没活到一百岁就死亡了,这是爲什麽呢?……血气虚,脉不通……所以没有活到一百岁就死亡了。

有没有健康活到一百岁的呢?

《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记载:“……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公认翻译是:“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我解密是:“以阴阳经脉为准,了解经脉的按蹻之术及经脉的数量。”(No.1)

整句话解密后的翻译就是:“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是因为知道养生之道,以阴阳经脉为准,了解经脉的按蹻之术及经脉的数量。”(No.1)

这是“知道”,理论上知道“养生之道”。

如何“得道”?

二十八脉的名称我们已经知道,经脉需要升降通畅我们也已经知道,下面就是要得到“按蹻之术”的时候了。

也就是如何加强血气在经脉中的升降。

还有“合于道”,不谋而合的“合”,从行为上、心理上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记载:“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真正的是“得道”,掌握“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记载道:“……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翻译为白话就是:“违逆这个顺序,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就是掌握了养生之道。

加强血气在经脉里的升降,就可以保证人体的健康。

《黄帝内经》里面叫做“气立如故”。

就是“血气的运行的状态一如既往”。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记载:“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上文有“气血”,颠倒了“血气”,暗示:“陈阴阳”为“臣阴阳”,驾驭“阴阳”之意,阴阳指经脉。。

解密后的翻译为:“圣人驾驭阴阳经脉,经筋与经脉调整和谐, 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五脏六腑与经脉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血气的运行的状态一如既往(No.1)

关于经筋,《黄帝内经》中的论述:

足阳经筋的部分,与足阳经脉是反运行的;手阴经筋的部分,与手阴经脉的运行是反方向的。

怎样加强血气在经脉里的升降呢?

有人天赋异禀,经脉自通。胡吃海塞,从不得病。这不是我们解密的重点。我们需要分析的是通过修炼,来保证经脉的升降畅通的三种情况:

1用纯意念控制经脉的运行。这是世外高人。

2以行领气。通过一些动作,加上意念,加强经脉的运行。如五禽戏、八段锦等。但一般人做不到。现实已经证明,有几个练成的?因为许多人连经脉的数量都没有搞清,经脉的运行方向也没有搞清,怎么加强经脉的运行?

3自我按摩经络功。像我这种凡夫俗子,只好自己按摩,通过最原始的方式,加强经脉升降功能。

请别人按摩,或通过仪器按摩,只能使身体及格。这还要保证两个条件,第一,长期坚持。第二,知道经脉的数量及运行路径。

第五章  解密按摩与按蹻的真正答案

关键词:按摩是用手,按蹻是手脚并用。(No.1)

解密十二经脉的自我按摩,也叫自我按摩经络功。 

《黄帝内经》中提到十二经脉,是从肺经开始的。

笔者分析原因有三个:

一)     人离开母体后,开始自主呼吸,“肺朝百脉”。

二)     便于传承时的叙述。

三)     为了修炼时避免偏差,未雨绸缪。

因为:

学习自我按摩经络功时,从第一对肺经开始。学完第十二对肝经时,肝阳会上越,汇集在头顶百会穴上。原文:“ 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

在这里,《黄帝内经》施展了一记阴招,没说肝阳怎样从百会穴下降。当时,应该是国家级机密。但黄帝有好生之德,介绍了一种抑制肝阳上越的方法:“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肝阳上越后人会血压增高。所以要用肺经克制肝经,金克木。

但在《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提到了肝经还可以从督脉下降:“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所以,还要掌握肝阳从督脉下降的方法。

自我按摩经络功修炼的要领是“总体掌握,细节突破。离穴不离经,离经不离络。”

同时,简单的动作要重复;重复的动作要坚持。即每次重复;每天坚持。

既然《黄帝内经》讲述经络时是从肺经开始的,我们就从肺经的按摩开始继续解密。

一  肺经是“逆从阴阳”的另类解释。

解密自我按摩经络功的第一节:“吐故纳新,清宣润肺”。

按摩肺经及与其互为表里的大肠经。

具体按摩的手法、规矩,按摩专家比我懂得多。这里我只是解密一下按摩手法以“顺逆”结合的理论根据。

右手手掌成“劳宫式”,沿着左臂肺经的位置上下按摩,“顺逆”结合。若干次后,左右手互换修炼。口中发“咝”音。

肺经的运行路径是“从胸到手”的。肺经的募穴是“中府穴”,在胸部。这是唯一一个在本经上的募穴。其它经脉的募穴,都在别的经脉上。

按照我们的解密,募穴的“募”,是目的的“目”的暗语。所以按摩肺经要从胸至手,还要从手至胸。用顺逆的手法按摩。双向调节,达到清肺、润肺的效果。(No.1)

大肠经是“从手到头”的。其中一种修炼方式,是按摩时以肩部为分界岭,在胳膊区域,以向下为主。是逆手法。

关于“逆顺”的解释: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记载:“往者为逆,来者为顺。”

也就是说,沿着经脉运行的方向按摩为顺手法;迎着经脉运行的方向按摩为逆手法。

关于“逆顺”与“补泻”的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第三》记载:“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逆手法为泻,顺手法为补。”

 

大家可能会质疑:“黄帝内经说的是刺法,你怎么理解为按摩的手法?”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多次提到:“……可按若刺耳……可按、可药、可浴……可按、可药……”从中可以看出,按摩与针刺,某些作用是相同相通的。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记载:“……按摩勿释,著针勿斥……”也是对上述结论的补充。

所以在《黄帝内经》中遇到“刺法”的内容,就可以移植到按摩上。

我们接着说补泻。

“补泻”的作用是泻有余,补不足。

人体什么有余、什么不足呢?

人体平时或处于亚健康状态或刚生病时,往往是阴不足,阳有余。我们应该“补阴泻阳”。

证据一:《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第六十》记载:“病之生时……阴气不足,阳气有余……”

证据二:《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记载:“此皆五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证据三:《黄帝内经
·灵枢·终始第九》记载:“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因此,按摩肺经与大肠经时,是采取逆的手法,从上到下按摩。

《黄帝内经》中,“逆”出现了343次。

“顺”出现了81次。

从“逆”、“顺”两个字出现的频率分析,按摩应侧重逆手法。

“泻”字出现了256次。

“补”字出现了195次。

从“泻”、“补”两个字出现的频率分析,泻法胜出许多。

人在得病以后,还可能出现阴气有余,阳气不足的现象。应该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按摩手法。在这里,治病不是我们解密的重点。

 “逆顺”按摩手法与寿命的关系。

《黄帝内经》用暗语,已经告诉我们按摩经脉,应该用逆顺手法。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记载:“……有贤人者……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翻译为白话就是:“……有称爲贤人的人……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

这里的关键是“逆从”。

“逆从”作为一个词组,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十九次。十八次是并列词组,表示“逆”、“顺”。 大多数表示病情。

 “……有贤人者……逆从阴阳……”的“逆从”,现在解释为“顺从”,变为偏正词组,不合常理。但如果是并列词组,表示“逆顺”,又违背了顺应大自然阴阳规律的常识。

真相是“……有贤人者……逆从阴阳……”里的“阴阳”,解密后的答案是指“阴阳经脉”,“逆从”与其他十八个“逆从”一样,仍然是并列词组,表示“逆顺”。 (No.1)

“逆顺”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四十次,多数表示血气在经脉的运行状态。

“顺逆”一词在《黄帝内经》中没有出现。

所以,“……有贤人者……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解密后的翻译是:“……有称爲贤人的人……用顺逆的手法按摩阴阳经脉,追随上古真人,符合养生之道,也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也就是说不一定活到一百岁。(No.1)

“从逆”一词只出现过一次,在《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中。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这是“合同于道”

前面我们还提到“其知道者”的“知道”。

如何“得道”呢?

可令贤人“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理论,尚如此遮掩,更别提与此相关的“按蹻”之术了。

圣人“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的方法,就更加隐蔽、迷雾重重。不过在我等心术不正的小人眼里,已经昭然若揭。后面我们会彻底解密。

注意:修炼此功时,准备好一个小塑料袋,里面放几块餐巾纸。因为会吐痰。

二“按蹻”是自我用手按摩及用脚敲击的修炼方法

解密自我按摩经络功的第二节:“厚德载物,健脾和胃”。

按摩胃经及与其互为表里的脾经。

1  按摩胃经时,其中一种修炼方式是:站立,双手为劳宫式。右手手心按在上腹部,左手手背顶在背后与右手对应的位置,振动;同时,左腿脚后跟敲击右腿的足三里穴位若干次。然后再左右互换修炼。口中发“哼”声。

“按摩”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四次,侧重于治病。

“按蹻”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三次: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记载:“故冬不按蹻。”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记载:“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冬不按蹻”一句公认的翻译是:“所以冬天不扰动筋骨及阳气的活动……”。

这个翻译是有问题的。

人们普遍认为“按蹻”就是按摩的意思。

解密后的意译是:“冬天不适合借助外力的按摩。”(No.1)

因为按摩会令人体发热。就像冬季洗完热水澡,寒风一吹,很容易生病。

但冬泳的或洗冷水浴的人,在接触冷水前,都要自己将身体擦热再下水,就不会生病。

所以,冬天自我按摩是没有问题的。

“按蹻”的“按”除了按摩的意思,还是“明暗”的“暗”的暗语。

“按蹻”的“蹻”是“敲击”的“敲”的暗语。(No.1)

“按蹻”者,“暗敲”也。

解密后的答案:“故冬不按蹻”里的“按蹻”,是用脚跟敲击自己腿部的一种经络按摩方法。(No.1)

你不可能用脚跟敲击别人,那已经突破按摩的范畴了。不是敲击,是打击了。

这就是按摩胃经时,自我用脚跟敲击足三里的来源。

所以,冬天自我按蹻是没有问题的。

用脚敲击腿部的穴位,在自我按摩经络功里,是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

因为“按蹻”一词,在本人解密之前,还是一个“迷”。是《黄帝内经》中“阳言不别,阴言不理”之一。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中原之地,平坦潮湿,物产丰富,人们的食物种类多,生活安逸,生病多是痿厥寒热,治疗宜用导引按蹻的方法。所以导引按蹻的方法,是从中央地区推广出去的。”

这里主要说的是“导引按蹻”还可以治病,而且是从中原传出的。

2  “三阴交穴”暗示的是一种按摩腿法,并不是三条阴经相交。(No.1)

所以有些严谨的经络穴位图中,三条阴经在三阴交穴是不相交的。

按摩与胃经互为表里的脾经时,其中一种修炼方式是:双手成劳宫式,右手无名指按在“胃上穴”上,中指按在“腹衰穴”上,左手手背顶在后背“脾俞穴”上;振动。

右腿稍微弯曲站稳,左腿在后交叉,然后向前、向上摩擦,然后再向后、向下返回摩擦,含有退步的姿势。若干次后,左右互换。口中发“呼”声。

这个动作,使脾经的“血海穴”、“地机穴”、“漏谷穴”、“三阴交穴”与右腿腿弯处

这是“三阴交”的第一交。

因其修炼方法含有“退”的姿势,这就是“腿”部名称的来源。(No.1)

注意:开始修练一年之内,练功地点附近要有厕所。因为通便效果奇佳。

三“阴平阳秘”暗藏按摩心经的手法。

解密自我按摩经络功的第三节:“心平气和,补血益气”。

按摩心经、小肠经。

1、《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中医界,这是一句千古名言。

翻译为现代汉语的公认答案就是:“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

这个翻译,有两点不能令人满意:

第一点:“阴气平和,阳气固密”太空泛,缺少操作性。

什么是阴气,什么是阳气,阴气怎样平和,阳气怎样固密,谁能给大家一个完美的解释?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说道:“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须根据《经脉第十》补充:……脾经散布于舌下……肾经挟傍于舌的根部……肝经与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相联系,再向上行,出于额部),而下行循臂至指端(支脉);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这里的“阴气”、“阳气”指的是阴阳经脉。

因为《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记载:“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综上所述,“阴平阳秘”中的“阴阳”如果说的是“阴气”、“阳气”,应该是指阴脉阳脉。“脉有阴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那么是那条阴脉、阳脉呢?后面解密。

如果有人提出《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记载:“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以此质疑解密的答案。我回答,因为《黄帝内经》故布疑云,甚至别有用心,所以我要拨云见日,甚至断章取义。

对公认翻译不满意的第二点:文中“精神”在古代是单音词,是“精”与“神”两个词。和现在的“精神”一词不同。

2、我们先研究前半句:“阴平阳秘。

解密后的直译就是:“心经要平,肺经要低。”

如果按意思翻译,答案就比较完整:“自我按摩心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平举;按摩肺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低垂,手法用逆。”(No.1)

这才是“阴平阳秘”这句话的真正意义,《黄帝内经》里面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只是有分散论述的。

我们首先看看阴平阳秘”里阴阳的答案:

3、阴阳

我们在前面,已经解密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里面“阴阳”的真正含义:

“所谓阴阳,血气是最基本的概念。”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

“所有血归心脏管,所有气归肺脏管。”

所以“阴平阳秘”里的“阴”,指的是血,归心脏管,暗指心经,包括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阴平阳秘”里的“阳”,指的是气,归肺脏管,暗指手太阴肺经!(No.1)

4、“平”与“秘”

阴平阳秘”里的“平”,为什么解释为“自我按摩心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平举”呢?《黄帝内经》里面没有明说,我们可以推论:

第一,     我们测量血压时,手臂要与心脏部位同高,基本是放平的。

如果手臂高于心脏部位,测出的血压值就偏低;如果低于心脏位置,测出的值就偏高。

所以,当你按摩心经,促进血液回流时,应该保证血压的正常。

第二,  我们中华文化一脉传承,在一些成语里也略现端倪:如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这就是《黄帝内经》里暗藏的经络按摩功第三节:“心平气和、补血益气”的理论根据。

5“阴平阳秘”里的“秘”,为什么解释为“自我按摩肺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低,手法用逆”呢?

前面已经解密了肺经修炼用逆法是为了“补阴泻阳”。

这里补充一下按摩肺经时,被按摩的手臂为什么要低的原因。

十二经脉运行一周后,以肝经结束。通过两个途径,进入下一个循环:一个途径是进入督脉,另一个途径是进入肺经。

如果不能顺利进入这两个途径,就会肝阳上越,就会血压高。肺经联通肺脏(络肺),肝经联通肝脏(络肝),通过按摩肺经,用肺金克制肝木,达到平衡血压的目的。

而肺经是从肩部走向手部,手臂低垂时,经脉更加顺畅。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记载:“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岐伯日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此言气之滑涩,血直清浊,行之逆顺也。

解密后的翻译为:“黄帝说:我想听听怎样因势利导?岐伯说:从深处决堤放水,不用很大的气力就能把水放尽。……人体气有滑涩,血有清浊,按摩的方法有逆顺的手法。

 6、“精神乃治”是说明“阴平阳秘”后,达到“心肾交通”的结果。(No.1)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记载:“肾藏精……”

“精神乃治”的“精”,是指肾。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记载:心藏神……

“精神乃治”的“神”,是指心。

所以,“精神乃治”解密后的翻译是:“心肾达到安定”。就是心肾交通,就是水火既济。(No.1)

“阴平阳秘”是心与肺的修炼,怎么会变成心与肾交通呢?

这就关联到肺与肾的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记载:“……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翻译为白话就是:“……所以水之根本在肾,水之标末在肺……”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记载:“……肾上连肺……”

7“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解密后的翻译就是:“自我按摩心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平举;按摩肺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低垂,手法用逆。这样肾水与心火就会和谐安定,达到水火既济的态势。”(No.1)

8自我按摩心经时,被按摩的手臂要平举。口中发“呵”声。

按摩小肠经时,其中一式是采用逆的手法时,以肩部为分界岭,胳膊区域由上向下。

9、按摩小肠经时,有一式是采用顺的手法时,按摩的手指由被按摩的小手指外侧向上,经过肩部后面的“天宗穴”,再经过“缺盆穴”,沿着任脉向下,按摩“膻中穴”,然后归到小肠经的募穴“关元穴”。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虚幻论述“复归本元,命曰归宗”的部分解密结果。后面我们会详细解密。

注意:长期按摩膻中穴,每天500次,不感冒、过敏性鼻炎消失。

四  按蹻的一种变化,用脚背撞击腿后。

解密自我按摩经络功第四节:“上善若水,固本培元”

按摩膀胱经、肾经。

1、按摩膀胱经时,其中一式为双手贴紧后背腰部,振动。同时左脚脚背撞击右腿委中穴。若干次后,左右互换。口中发“哈”声。

2、按摩膀胱经时,还有一式。左脚脚背撞击右腿委中穴后,贴紧右小腿,然后沿着小腿后侧向下滑下。若干次后左右互换。

这个动作,两腿常常形成“绞”的姿势。“绞”是绞尽脑汁的“绞”。

这就是腿脚的“脚”字名称的来源。(No.1)

3、按摩肾经时,其中修炼一个方式是右手成劳宫式,掌根按在肾经的商曲穴上,左手手背顶在后背“肾俞穴”上;振动。同时,左腿稍微弯曲站稳,右腿在后交叉,用右小腿的三阴交区域向上、向下反复摩擦左小腿右后侧的肾经区域,含有退步的姿势。若干次后,左右互换。口中发“吹”声。

这个动作,使一条腿肾经的“筑宾穴”、“阴谷穴”与另一条腿的“三阴交穴”相互按摩。

这是“三阴交”的第二交。

4、按摩膀胱经与肾经交替的时候,有一式是双手前后按摩小腹及后面对应的区域,双脚脚跟相撞。

注意:治疗前列腺增生。

五  三焦是“三交”之意,暗示上下、左右、前后经脉的交通(No.1)

解密自我经络按摩功第五节:“心旷神怡 清心安神”。

按摩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1、    按摩心包经时,被按摩的手臂依然采用平举的姿势。口中发“哈”声。

2、    按摩三焦经时,以肩部为分界岭,手臂低垂,向下按摩。符合阴平阳秘的要求。口中发“嘻”声。

3、前面提到按摩小肠经时,也是以肩部为分界岭。“肩”者,“兼”也。“兼”者,同时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这就是肩膀的“肩”字名称的来源。(No.1)

4、关于三焦的概念

《黄帝内经》中有如下论述: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记载:“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这说明三焦是六腑之一。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记载:“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

解密后的翻译就是:“三焦是负责全身水液通行的脏腑,有疏通水道的作用,统领膀胱。是孤腑。是六腑之合。

这说明三焦是六腑的总称。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记载:“三焦者,上合手少阳……三焦下腧……三焦者……太阳之别也……”

这说的是三焦经,是联通上下的经脉。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记载:“……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翻译为白话就是:“……营气出自于中焦,卫气出自于下焦……上焦起于胃的上口,走咽部上行并布散于胸中,经过腋下,沿手太阴经的走向向手的方向运行,在手交会于手阳明经,向上到达舌,又交于足阳明经,循足阳明经运行,上焦之气常与营气并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也是二十五度,一个昼夜是一个循环,共五十度,而后又回到手太阴经,为一周。

文中的中焦、下焦说的是三焦腑。上焦说的是经脉之气,随全身经脉按顺序运行。

《黄帝内经·灵枢·论勇第五十》记载:“……三焦理横……肝举而胆横……

解密后的翻译就是:“……三焦的脉气在腠理之间横向联通……肝气上升而胆气横溢……”(No.1)

5、综上所述:

1)三焦作为一个脏腑,是六腑的总和,内分上、中、下三焦。

2)三焦作为一条经脉,上下联通阳明经。

3)上焦产生的经脉之气,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三焦产生的经脉之气,还可以在腠理间横行。

三焦分为明三焦、暗三焦: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三焦”概念,是明三焦,暗三焦是“三焦”作为脏腑及经脉的作用。

解密后发现:

三焦的“焦”是交通的“交”的意思。(No.1)

“焦”者,“交”也。交通的意思。

“交通”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过三次: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记载:“……交通不表……”。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第十五》记载:“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气行交通于中……所谓交通者……”

按照解密的思路,“交通”一词出现了三次,已经暗示与“三焦”有关了。再加上有两次“交通”一词与“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的内容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里,对“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的交通暗示,显而易见。

解密结果,“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的交通,只是小三交,即单条经脉、同名(阳明、太阳、少阳)、近名(厥阴、太阴、少阴)经脉上下交通,一对经脉左右交通,任脉、督脉、带脉前后交通。(No.1)

进一步发现,还有大三交。(No.1)

大三交是:

1)二十八脉按顺序交通;

2)脏腑与经脉内外交通(《灵枢·海论第三十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3)脏腑交通(《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五藏相通,移皆有次。)。

4按摩三焦经时,有一式是采用顺的手法时,按摩的手指由被按摩的无名指外侧向上,经过手臂部的“会宗穴”,再经过“缺盆穴”,沿着任脉向下,按摩“膻中穴”,归到三焦经的募穴“石门穴”。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中虚幻论述“复归本元,命曰归宗”的部分解密结果。后面我们会详细解密。

5、任脉本来是向上运行的。但三焦经与小肠经都从缺盆穴处再到任脉的天突穴、玄机穴向下运行。因此,任脉的运行是可以上下任意的。这就是“任脉”的“任”字名称的来源。(No.1)所以“膻中穴”的“膻”,应该发“擅”的音,擅自行动的“擅”。 (No.1)

6、三焦经是第十对经脉,其募穴“石门穴”的石,暗示八九十的“十”“石门穴”解密后的结果就是“十门穴”。 (No.1)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按摩的功法深怕失传,应该有一个口诀之类的,其中记载了经脉的运行及顺序,还有按摩手法。可惜至今没有发现。但苍天眷顾,《黄帝内经》在我中华大地曾失而复得,传承至今。但其中养生按摩的功法,有待我们解密、完善。

7、修炼三焦经的其中一式,是用食指按摩耳后。因为三焦经是第十对经脉,所以“十”者,“食”也。这就是“食指”的名称的来源。(No.1)

注意:上下按摩膻中穴,缓解心悸。

六  “左肝右肺”说的是肝经运行到肺经。(No.1)

解密自我经络按摩功第六节:“天道酬勤,疏肝理气”。

按摩胆经、肝经。

1、按摩胆经时,从上到下按摩,口中发“嚎”声。然后按摩带脉。

2、按摩肝经时,有一式是:双手成劳宫式,鱼际穴分别按在腰部的章门穴上,振动。口中发“嘘”声。

同时,右腿稍微弯曲,左腿向右后退去,向前迈出时,小腿内侧的蠡沟穴、中都穴与右腿小腿内侧摩擦。这是三阴交的第三交。至此,三阴交的谜底揭晓。

3、“左肝右肺”的来历

《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记载:“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我们略懂生理常识的人都知道,肝在腹部右上侧,肺在胸上部,左右都有。《黄帝内经》难道不懂吗?

普遍公认的解释是: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

我们可以好奇地问一句:肝气发于左,从哪个途径发起,肺气又从那个途径降落?

按摩肝经最后一式,双手鱼际分别按在章门穴上,左掌按摩章门穴到期门穴一段,然后按摩膻中穴、璇玑穴、天突穴,缺盆穴,最后进入右侧肺经的按摩。这就是“左肝右肺”的真正含义。

《黄帝内经》隐藏宝藏的手段之一,就是说一半,留一半。

所以《黄帝内经》既然提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我们一定要想到“右肝左肺”。(No.1)

所以练完“左肝右肺”后,继续修炼“右肝左肺”。

“左肝右肺”及“右肝左肺”,说的是十二经脉在人体运行一个周期后,进入下一个运行周期的转折点。(No.1)

注意:脂肪肝会消失。

七  现在从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欣赏一下十二经脉的按摩顺序。

按摩经脉的顺序,以《黄帝内经》中论述的经脉运行顺序为准。即从肺经开始。

按摩经脉从肺经(大肠经)开始按摩,接着按摩(胃经)脾经。

按摩肺经时,肺的功能会加强。《黄帝内经》学问的高明之处,就是先不考虑肺金克制什么肝木,或肺金生什么肾水。而是首先补充肺金之母脾土,这就是对“土生金”的诠释。

接着按摩心经(小肠经),因为脾土之母是心火,“火生土”。

接着按摩(膀胱经)肾经。在这里《黄帝内经》大放异彩。按摩心经后,不是按摩肝经,达到“木生火”之意,而是按摩(膀胱经)肾经,用肾水克制心火,就是“水克火”。

但又不能将心火赶尽杀绝。按摩(膀胱经)肾经后,是按摩心包经(三焦经),形成心火与肾水的交通,达到“水火既济”之目的。

接着是按摩(胆经)肝经。肝木是心火之母,就是“木生火”。为“水火既济”的“火”提供后援。

但肝阳上越是健康之大忌,所以接着是按摩肺经,肺金克肝木,就是“金克木”。简直是太完美了。

五藏与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对应的。但在此处,其生克规律舍弃了单一的自我循环,服务于“天造地设”的十二经脉的循环。

人因受风邪而引起的疾病,在传导上,按照五行相克的规律。因情志失调而引起的疾病,在传到上,则不按照这个规律。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十二经脉的运行,在“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方面的高明。

然而,每天按摩时,不能从肺经开始。春夏两季,从肝经开始,到胆经结束十二经脉的按摩,然后进入带脉的按摩;秋冬两季,从脾经开始,到胃经结束十二经脉的按摩,然后进入带脉的按摩。原因请参阅前面文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密。

八   高人发明的“六字诀”

我们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许多养生的练功方法,有五禽戏、八段锦、太极十三式等。但我们的体质为什么还没有提高,还会百病丛生?因为发明这些功法的人,是高人,是天赋异禀的奇人。他们标新立异,独立门户,成为一代宗师。主要是他们“气脉常通”。但普通人,是难以练成的。

其中与《黄帝内经》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六字诀。

因为它提到了四季与五脏、五行的关系。

但有几个炼成的?

这里请大家不要把个别现象当成普遍现象。因为有些人天赋异禀,练什么都能练好。这不是功法厉害,是各别人厉害。

六字诀的内容是“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咝定知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恼,四季常呼脾化安,切忌出声闻耳口,其功胜似保魂丹”。其练功方法主要是导引为主。

本人需要与大家探讨的观点是:上述功法,一是方法不对,二是顺序不对。

方法不对:不具有普遍性。因为靠导引炼成的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根本做不到。就像气功治病,少数人确实可以治好,大多数人是无效的。

顺序不对:是因为五脏对应的五行生克关系,在“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方面,有些无能为力。。比如“六字诀”中,你练完口诀中春肝木,就开始练夏心火了。因为春季结束后是夏季,木生火嘛。但春季肝木勃发,也就是说有一股外来的势力加强了肝的功能,打破了五脏的平衡。肝木克脾土怎么解决?肝木过盛,会反侮肺金,怎么处理?而且肾水生肝木,子夺母气,消耗的肾水怎么补充?如此进入了一个五行生克的悖论。

难道五脏五行相生相克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吗?

在彪炳千秋的《黄帝内经》中,有非常完美的答案。就是上面我们欣赏的十二经脉运行的顺序,诠释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奇妙关系。       

九  荒诞不经的“子午流注”  

人体十二经脉运行的顺序,是一种完美的规律,而且是一昼夜运行五十周。《黄帝内经》完美正确的表达出来、记录下来、传承至今。

还有流传至今的“子午流注”又是何方神圣呢?

“子午流注”理论认为,十二对经脉与十二时辰吻合,每个时辰,有一对经脉当令。也就是说,每个时辰有一对经脉血气旺盛。根据这个理论,衍生出治病的时间,或练功的时间。

我翻遍《黄帝内经》,很遗憾,没有这个理论。

《黄帝内经》中只有一篇与此稍微有些关联: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第十一》记载:“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

这里提到了“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对应“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里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是并列的关系,不是等同的关系。

例如,有人说爱情像雾像雨又像风。你不能说雾就是雨、雨就是风。

而且《黄帝内经》怕后人误解,有意将“十二辰”、“十二时”分别提出。

十二辰,就是地支“子丑寅末、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顺序。

既可以表示时间顺序,也可以表示空间顺序。

时间顺序有早晚,无大小。

空间顺序有前后,有大小。

“先后”一词具有时间空间双重性。

十二时,是指一昼夜的时间分为十二段。与地支结合,就形成习惯的说法“时辰”。

时间的本质就是顺序。

空间也有顺序。就像举重比赛、跳远比赛的排名标准等。

在数字方面,基数词:1、2、3、4、5……是一个空间顺序,越往后越大。

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也是一个空间顺序,越往后越小。

有些事物、或现象具有时间、空间双重顺序。具有单向性或循环性。

单向性如排队、兄弟姊妹的排行;循环性如十二属相、钟表表盘(指针、数字)等。

十二经脉的运行顺序,是一个时间、空间的双重顺序,是循环的。它空间顺序上,按照从肺经开始到肝经结束的顺序运行,二十八脉在人体运行五十周。在时间顺序方面,是在十二时辰内运行。

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承十二经脉的运行顺序,伟大的先人用表示顺序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与十二经脉对应起来,还发明了口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这是一个神奇的创举。

在《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第五》记载“此所谓十二经者……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

在《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记载:“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所以经脉一天十二个时辰内(24小时),在人体循环运行五十圈。

那么,每个时辰(2小时)经脉走几圈呢?

拿50除以12,得到的结果是:十二经脉每个时辰(2小时)走了4.167圈。也就是说在寅时,经脉已经走了4.167圈,肺经如何当令?

那么,经脉运行一圈需要多少时辰呢?

如果拿12除以50,得到的结果是:十二经脉运行一圈需要0.24个时辰,四圈是0.96个时辰,不到一个时辰。如果是肺经在寅时当令,还不到一个时辰,如何在寅时当令?

谁能给大家一个完美的解释?

所以“十二子午流注”只是表示十二经脉运行的顺序,与十二时辰的关系,只是数字上的对应。并不存在“按时辰当令”的关系。(No.1)

因此说“十二时辰”与“十二经脉”对应,产生“子午流注”,是“荒诞不经”,对养生修炼及中医治疗产生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恶果。

因此,《黄帝内经·灵枢·经别第十一》在说完“……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后,接着就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十二经脉,决定人的存活、病的形成、治疗及病的治愈。初学者应以此开端,掌握了才是高手。粗略了解很容易,真正知道非常困难。”

经脉外卫气的运行与时辰确实有关系,但绝不是简单的“子午流注”。

具体内容请见《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但这不是我们解密的范畴。

第六章  解密健康长寿的几个神秘穴位

关键词:“天玄”就是任脉上“天突穴”、“璇玑穴”的暗语。“天息”是脾经的“天溪穴”的暗语。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有一段玄幻的论述:“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文中既然提到“刺法”,当然与针刺有关。而针刺刺的是经脉上的穴位。所以解密上文的思路,就不能离开经脉与穴位。

同时,刺法可以引申为按摩的手法。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记载:“……可按若刺耳……”从中可以看出,按摩与针刺,某些作用是相同相通的。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记载“……按摩勿释,著针勿斥……”也是对上述结论的补充。

所以在《黄帝内经》中遇到“刺法”的内容,就可以移植到按摩上。

这样一来,看似天书般的上文,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将上文分成10句,逐一解密

1、“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

这里关键是“神”字与“真”字的解密。

 “神”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234次,具有不同的含义。与解密有关的有两个意思,一是代表生命,《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说道:“两精相搏谓之神。

翻译为白话就是:“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就叫做神”

二是暗指心及心经、心包经。

在《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中均有提到“心藏神”。

“真”字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106次,与解密有关的是《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中的一句:“真气者,经气也”

解密后的翻译是:“所以针刺的方法具有使生命完整、养护经气的意义。”

2、“亦法有修真之道”

解密后的翻译是:“也具有修炼经气的方法。”

3、“非治疾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不仅仅治病。”

4、“故要修养和神也”

解密后的翻译:“所以要修炼经气、养护经气,与生命谐调。”

5、“道贵常存,补神固根”

前面我们已经解密了“根于中者”的根,与生命有关;“根于外者”的根,与健康有关。

解密后的翻译:“由刺法引申出的按蹻法则与方法,要经常记住,补益生命、巩固健康。

6、“精气不散,神守不分”

守护的“守”字,依然暗指手脚的“手”字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中记载:“肾藏精”。所以这里的“精”字,暗指肾脏及肾经。

这里的“神”,暗指心脏及心经、心包经。“心藏神”前面我们已经说过。

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提到了“真至圣贤”四种人的养生之道。其中关于圣人有一句“精神不散”,在这里重现。

解密后的意思就是“肾经与心经交通”。也就是水火既济的意思。

所以“精气不散,神守不分”解密后的意译:“肾经不散乱,与心神靠按摩手法达到心经、肾经交通,水火既济。

7、“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

“全”字,就是“完整”字的意思,“如环无端”也是“完整”的意思。所以“全”字,就是“如环无端”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记载:“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真”字,仍然是“真气”,也就是经气的意思。

解密后的翻译:“这样就会令生命靠按摩手法而不会减弱,也可以使经脉如环无端。”

8“人神不守,非达至真”

解密后的翻译:“人按摩心经的手法不懂,就达不到最佳的经脉运行状态。”

9“至真之要,在乎天玄”

因为本文说的是“刺法”,对“天玄”的解释至关重要。

“天”是“天突穴”的暗语。

“玄”是“璇玑穴”的暗语。

两个穴位紧挨着,在两个缺盆穴的中间。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第二十九》记载:“五藏六府,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

解密后的翻译:“五脏六腑,心为最重要的器官,缺盆穴是经脉运行的主要通道……”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中记载:“小肠手太阳之脉……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胄,属小肠……”

解密后的翻译:“小肠经是从缺盆穴到‘天突穴’、‘璇玑穴’沿着任脉下降到募穴‘关元穴’。”

还有一段原文:“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解密后的翻译:“三焦经是从缺盆穴到‘天突穴’、‘璇玑穴’沿着任脉下降到募穴‘石门穴’。”

“至真之要,在乎天玄”解密后的翻译:“最佳的经脉运行状态的要领,取决于知道‘天突穴’、‘璇玑穴’。”

10、“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这里的“天息”是心经的上一条经脉脾经的“天溪穴”的暗语。

“归宗”的“宗”,暗指与心经相表里的小肠经的“天宗穴”和与心包经相表里的“会宗穴”。

解密后的意译:“心经的按摩手法,是经过脾经的“天溪穴”。按摩小肠经时,沿着任脉回到腹部的募穴“关元穴”。重点经过小肠经的“天宗穴”; 按摩三焦经时,沿着任脉回到腹部的募穴“石门穴”,重点是经过“会宗穴”。

解密后的整段翻译如下:

所以针刺的方法具有使生命完整、养护经气的意义,

也具有修炼经气的方法,

不仅仅治病。

所以要修炼经气、养护经气,与生命谐调。

刺法引申出的按蹻法则与方法,要经常记住,补益生命、巩固健康。

肾经不散乱,与心经靠按摩手法达到心经、肾经交通,水火既济。

这样就会令生命靠按摩手法而不会减弱,也可以使经脉如环无端。

人按摩心经的手法不懂,就达不到最佳的经脉运行状态。

最佳的经脉运行状态的要领,取决于知道“天突穴”、“璇玑穴”。

心经的按摩手法,是经过脾经的“天溪穴”。按摩小肠经时,沿着任脉回到腹部的募穴“关元穴”。重点经过小肠经的“天宗穴”; 按摩三焦经时,沿着任脉回到腹部的募穴“石门穴”,重点是经过“会宗穴”。 (No.1)

目前公认的白话翻译大家可以对比参考:“因此刺法有保全神气调养真元的意义,也具有修养真气的道理,并不只能单纯治疗疾病,所以一定要修养与调和神气。调养神气之道,贵在持之以恒,补养神气,巩固根本,使精气不能离散,神气内守而不得分离,只有神守不去,才能保全真气,若人神不守,就不能达到至真之道,至真的要领,在于天玄之气,神能守于天息,复入本元之气,叫作归宗。”

有操作性吗?几千年来,谁做到了?

第七章   国家机密是有时效性的。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你解密的这些,《黄帝内经》为什么不明说?”

黄帝有好生之德,对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坦诚相告,不会隐瞒。

但正常人想修炼强身的方法,肯定要保密,而且是国家级机密。

因为当时是冷兵器时代。敌国掌握了强身健体的修炼方法,体质上胜过我们,于我不利。

但修炼的方法不记录,怕失传。记录过于明了,又怕传乱。所以别有用心的用大量的暗语记录。同时,还有部分通过“口传”。遗憾的是,有些已经失传了。

在当时,关于《黄帝内经》是国家级机密而且需要传承的证据如下: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记载: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翻译为白话就是:“黄帝于是选择吉祥的日子,把这些文章藏在灵兰之室,以便流传後世。”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记载:“请藏之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

翻译为白话就是:“请把它藏在灵兰室中,署名叫《六元正纪》,不经过斋戒,不能随意将其拿出,谨慎传授。”

《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第七十三》记载:“……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记载:“……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记载:“……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得夭殃……”

《黄帝内经》的修炼方法,有些是通过口传的证据如在: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第二十八》记载:“……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黄帝曰:愿闻口传……”

翻译为白话就是:“黄帝闲暇的时候,屏退左右之后问岐伯:我已经听过九针的针术,也能判断阴阳的顺逆了,对六经也了解了,我愿意听听你从别人的口述中传授的知识。岐伯听罢,忙离开座位,对黄帝跪拜行礼说道:这个问题太好了。这是先师的口传。黄帝说:我愿意听一听……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第二十九》记载:“……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翻译为白话就是:“黄帝说:我听说您的老师有些心得,没有记录在书面上。我愿意听听并保存,以便实施。这样,既可以治疗民众之疾病,又可以保养自己的身体,使百姓不得病,大家都精神愉快,并让这些知识造福后代,使子孙无忧,代代传承,没有结束。可以听听吗?


文中既然提到“口传”、“有所心藏”,那么记载的就不是真正的“口传”、“有所心藏”。只是告诉后人,《黄帝内经》中有“口传”和“有所心藏”的内容。时至今日,关于真正的养生方法已经失传了。

传下来的,只是“贵族养生法”:四时养生、情志养生、食饮养生等。

通过解密得到的“自我按摩经络功”,在《黄帝内经》中是否还有其他暗示呢?

《黄帝内经》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翻译为白话就是:“从前有个黄帝,生来就是神童,很小就能言善辩,幼年时对知识领悟很快,长大后敦厚、勤勉,成年之时,登上天子之位。

因为“黄帝,生来就是神童,很小就能言善辩”,所以我们一定要小心黄帝说的话,小心《黄帝内经》里的话。正确领会他们的言外之意

解密后的翻译是:“从前有部《黄帝内经》,横空出世,内容神秘奇妙,语言暗藏玄机,我们开始拜读时,一定要迅速掌握本意,正确地、持之以恒地修炼,方能达到目的。(No.1)

《黄帝内经》的本意就是就是暗藏在字里行间的“自我按摩经络功”。原文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达到的目的就是长寿健康。

原文是“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我从《黄帝内经》的字里行间,解密出“自我按摩经络功”,在实践中,是否管用呢?

第八章  实用有效的功法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记载:“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翻译为白话就是:“现在的人,年过半百就行动不便。是时代变了呢?还是人们失去了养生之道呢?”

黄帝既然提出了问题,肯定会有解决的方案。

就是暗藏在字里行间的“自我按摩经络功”

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状况呢?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记载:“……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记载:“……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

现在的人呢,您看看身边的,在对照一下上面所述,就一目了然了。

值得庆幸的是从古至今,喜欢养生的人从未缺席,但修炼的方法却不得其要。

所谓的“四时养生、情志养生、食饮养生”,到底管用吗?就像现在的司机,遵守交规,车辆勤保养,就不会出事了。你信吗?你不撞别人,别人还撞你呢。怎么办?应该打造一辆海陆空三栖装甲车!

《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文中“正气”的“正”者,是“整体”的“整”的暗语。

解密后的翻译就是:“经脉如环无端的整体在人体内运行,外邪、内邪就影响不了。”

外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记载:“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风伤筋,热伤气,湿伤肉,燥伤皮毛,寒伤血。

内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世界有关部门统计5000名运动员的寿命,都比普通人短。

我们周围锻炼的人,大多进行的是体能训练内容。比如力量练习、柔韧性练习。通过肢体的动作,改善、提高心肺功能、增加抵抗力(包括免疫力)。美其名曰:健康投资。我们知道,投资可能赢利,还有可能亏损!我们需要的是充电。给自己的身心同时充电。但需要匹配的充电方式。

到底什么是好的练功方法呢?

标准是:

第一、老病练好。

第二、不得新病。即是得病,也要症状轻、恢复快。

第三、易学易练。

而《黄帝内经》里确实暗藏着简单易行的养生之道,只是故意用贵族养生法掩盖。还用“四时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的迷雾遮掩,前面解密的“自我按摩经络功”,我自己修炼的结果,还是比较见效的。从2015年至今,从未感冒。以前可是经常感冒。过敏性鼻炎也好了。手上的扁平疣也大部分消失。上臂的毛囊炎也没有了。胃病也练好了。脂肪肝也好了。膝关节也好了。

有人说,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才是好的方法。这是一句空话。你可能不断尝试,试试跑步,试试举重,试试抻筋,试试打坐。运气好的话,一下就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否则,不断地受伤、不断地失败,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但已经伤痕累累。

自我按摩到底管不管用呢?天冷时,你将双手互相摩擦,就会发热,手不再感觉寒冷。

因此,自我按摩适合大多数人。身体有外伤的、有皮肤病的,肯定不能按摩患病部位。有血栓的、血管畸形的,肯定不能用重手法按摩。

除此之外,如果大家都修炼“自我按摩经络功”,我相信,全民的体质会有很大的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及退役后的健康,会得到改善。甚至部队、警察的战斗力会增强。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记载:“……得而泄之,天将厌之。

翻译为白话就是:“……得到了养生之道却随便泄漏,上天将会的厌弃他。”

时代在变。《黄帝内经》暗藏的“自我按摩经络功”,不再是国家级机密,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产,每个炎黄子孙都有资格知道。

得而泄之”的“泄”,解密后,应该是“谢”。

我们应该感谢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感恩上苍对我中华民族的眷顾。

得而泄之,天将厌之”的“厌”,解密后应该是“宴”。

《黄帝内经》中暗藏的“自我按摩经络功”,就是一场盛宴,让我们一同分享。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