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八羽怪”简介) 在一位资深前辈的指引下,得知了“八羽怪”的名号,在入手这个镜头之前,我是一个坚定的“全新党”,说白了就是坚信在新技术下,相机和镜头的素质以及成像肯定会更好。不论机身还是镜头,入手必是全新的,入手以后也倍加爱护,对于老镜头一直抱着看看就好的想法远而观之。 因为工作关系(影视行业),所以很早就入了佳能的门下,从5D2开始(主要是当时拍视频太NB),一直到5D4,大三元也早早收入囊中,后来又有了一代视频“神机”——松下GH4,拍了一段时间后逐渐搁置,主要是因为转幕后管理工作,有2-3年基本没摸相机了。 (上图:工作时拍摄全景的多台松下GH4) 重拾摄影,已经主要不是为工作了,更多的是对影像的爱好和对自我审美的提升,选择很久最终入手了富士XT3,看过不少网上的帖子,大部分都是抨击全幅如何吊打“残幅”的,我对这些评价基本不以为然 ,主要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我一直认为摄影不仅仅是相机的事情,更多的是人和相机之间的一种互动。入手富士,主要是看中了它复古的造型以及机械式的操控转盘,可以在拍摄时做到光圈、快门速度、ISO、增减EV了然于胸;在玩惯了各种相机的电子控制后,回归到这种机械化的操控感,可以让我更专注于取景器背后的画面(我从来不用机背屏幕取景),这使我天天包里带着这台富士相机,并且逐渐从摄影的工作状态回归到了摄影的本源——对世界的观察。 (XT3复古的造型和“八羽怪”很搭) 入手XT3以后先后进了两只富士的定焦头(35mm F1.4/ 23MM F/2),这两支镜头搭配XT3的机身都非常棒;同时还通过接圈保留了佳能的“小痰盂”(50MM F1.8 STM),这样的组合等效全幅的35MM——50MM——85MM,从人文扫街到人像基本够用了。也用加圈接圈玩过佳能的大三元,后来又因为喜欢高锐度而入手了适马的两只Apsc“神镜”(18-35 F1.8 ART/ 50-100 F1.8 ART),富士定焦 适马变焦组合,就是玩个开心。这些镜头中,除了佳能的“小痰盂”是从原来佳能5D系列里保留下来的以外,其他全部都是全新的镜头。 最近刚好在家闭关。受一位摄影前辈的启发,终于入手了自己的第1只二手镜头“八羽怪”(格里奥斯Helios-44-2,58mm/F2)。简单做了一下功课,原来“八羽怪”也有细分代差,据说最原汁原味的是Helios-44-2,比较新而且镀膜略优的Helios-44-7。一不做而不休,干脆一次性和卖家要了两只镜头,在这里给卖家点个赞(答应到手比较后选定一个可以退另一个)。 (八羽怪44-2(前)和44-7(后)) 两只镜头做工都不错,两支镜头最大的区别在光圈叶片的数量上:44-2是8片,44-7是6片,所以如果你很在意“八羽怪”的名号,还是选44-2的版本吧(44-7版本应该戏称“六羽怪”);另一个重大的差别是44-2的对焦环在后,光圈环在前,而44-7对焦环在前,光圈环在后。 如果说从拍摄的体会角度来讲。至少我拿到的这两支镜头里44-7的镜头整体感受要更好一些,尤其是在光圈对焦的时候,44-2在对焦圈上会有一些匡量(不知道是不是个案),带来的问题就是在精确对焦的时候,需要更有耐心更仔细的观察,才能确保非常精确地合焦,而44-7的镜头就要好得多,旋转起来非常的油润。从光学成像质量上来讲应该是大同小异的,从光圈的控制上来讲,老鸟们应该都知道44-2有光圈的锁死机制,这个光圈的玩法,我还不是特别的熟练,基于原来一直玩新镜头的经验,好像还是44-7更顺手一些。 敲黑板!!!44-2的光圈是无极收缩,44-7则不是,所以如果你是视频玩家,需要无极收缩光圈的话,必须买44-2!!! 关于旋焦,“八羽怪”在全幅上的效果比Apsc要更好这一点我倒是同意,但是在Apsc系统上“八羽怪”也并不是完全不能发挥旋焦的效果,而且我个人并不是特别喜欢“旋”的非常厉害的背景,那样看起来虽然效果很奇异,但也显得很假,所以我反倒觉得在Apsc画幅上,这种“微旋”的感觉要好的多。来看看这两张样张。 (在Apsc画幅上背景微旋的效果) 对焦用“峰值”对焦完全没有问题,两支镜头因为对焦行程都很长,所以有足够的过程让你去缓慢对焦,顺便说一句,这两支镜头倒是让我真正开始入了手动镜头的门,以前虽然镜头也有手动功能,但是基本上都会很依赖自动对焦,而手动对焦带来的是另外一种心境,以前只是在网上看到过很多老鸟们这么说,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慢慢手动对焦以后才会体会这种专注所带来的不同。就像我前面说,因为喜欢纯粹的摄影感和了然于胸的控制感,所以入手了富士XT3一样。我觉得在“八羽怪”的身上又找到了完全的内心控制和专注摄影的感觉,从这个角度上说,入手“八羽怪”和我的XT3搭配倒也恰好应了我回归摄影的初心,我想我会把这种感觉坚持下去,因为这才是摄影真正的精髓所在。 (上图:XT3 小痰盂) (上两图:XT3 八羽怪) 同是500RMB左右的镜头。老爷爷“八羽怪”和孙辈“小痰盂”,从厚重感上,我相信你已经能比较的出来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