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日游玩,大唐宰相写下马屁诗,为一个毫无作为的皇帝大唱赞歌

 江山携手 2020-03-13

文学固然有针砭时弊的作用,却也常常具有粉饰太平的功能。比如应制诗,就是古代臣僚奉和皇帝,歌功颂德的“马屁诗”。应制诗以颂圣德,美升平为主旨,因此多为冠冕华贵,雍容典丽的形式主义作品,但其中不乏经典之作,比如诗仙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

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十二月立春日,中宗李显迎春作诗《立春日游苑迎春》,沈佺期、苏颋、崔湜、薛稷等一众臣子奉和作诗,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苏颋的《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苏颋(公元670-727年),字廷硕,苏瑰之子,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苏颋自幼聪明过人,阅读文章能一目数十行,且过目不忘。进士及第后,累迁要职,官至宰相,在政治有很大的作为。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与宰相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二人主张“崇雅黜浮”,以矫正陈、隋以来的浮丽风气,讲究实用,重视风骨,得到许多人的赞许。他的《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被称为初唐“应制诸篇”中的“第一”。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唐·苏颋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

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哢声声入管弦。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飘逸起笔,直接点题,尽显诗人的才思和写作技巧。放眼东望,春天的景色可爱迷人,更何况今天又是个晴朗的日子,细柔的柳条随风摆动,就像是笼罩着一层朦胧的轻烟。

“望望”、“春春”,貌似叠词,其实各有实意,半分半连,比叠词更有节奏感,更富深意。两个“春”字,都有双关语意,既指“春宫”,亦指“春光”。春宫景色怡人,春光明媚可爱,绿柳随风,含情带意,于是圣心愉悦,游兴大起,群臣更是开怀。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颔联详写首联之“望”,写“望”之所见。从宫中向远处望去,终南山的雄奇美景尽收眼底,回望长安城,城墙巍峨高耸,好像与悬在空中的北斗七星相齐平。

“南山”、“北斗”,都是双关语。“南山”实写终南山,暗用《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之意,祈佑国家“基业长久,且又坚固,不骞亏,不崩坏。”“北斗”实指皇城,因为据《三辅黄图》记载,汉代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有“斗城”之称;而北斗七星是“北斗”的虚拟指代。

诗人巧用典故,造意铸词,有实有虚,显而不露,意在描摹皇城的雄伟气势与壮阔景象。

“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的意思是柔细的小草偏偏长在御驾回转的地方,承受皇恩,盎然生长;纷飞的落花故意飘落到被举起的酒杯前,和群臣一起表达对皇帝的赞颂与祝福。

自战国屈原《离骚》开始,“花草”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用来暗喻忠臣良将。诗人在这里以“细草”、“飞花”自喻,摆脱了直接写盛宴欢饮、歌舞升平、君臣和睦的窠臼。“偏承”有“独蒙恩遇”之意,“故落”带“故意求宠”之态。“细草”以清德“偏承”,“飞花”恃美色“故落”,生动妥帖,不乞不谀,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受君王恩泽的自豪感。

“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哢声声入管弦”是说君王出游,见到如此美景,心情无比欢畅;鸟儿婉转啼鸣,与管弦乐音的节拍相合,成为美妙的合奏。

尾联紧扣主题,以明晰的歌颂为诗篇作结。踏春游览,圣心愉悦,君臣同乐,万物欢唱,游春气氛被渲染到高潮。

唐中宗李显是赫赫有名的“六位帝皇丸”,他自己是皇帝,他父亲是皇帝(唐高宗李治),他儿子是皇帝(唐少帝李重茂),他弟弟是皇帝(唐睿宗李旦),他侄子是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更要命的是他母亲也是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但李显本人其实是一位毫无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政局动荡,离歌舞升平的盛世相距甚远。因此苏颋的应制诗,是皇权胁迫下的粉饰太平之作,是违心的歌功颂德之作。

但《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音律优美,情调欢畅,行文从容,语言明快。全诗写景,场面繁盛但清新雅丽;通篇称颂,感恩戴德,但写法高超,借双关语消痕泯迹。诗歌构思精巧,堂皇得体,情感充沛,不卑不亢,不能不说是应制诗中难得的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