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古村落民国初年改了新名,一种精神从此生根发芽,故事很感人

 阿韬是古村迷 2020-03-14

安久,字面是平安长久,多指人们对远方亲朋好友深深的祝福,祝愿他们平安久久。但对于海南这座古村落的乡民们来说,凿刻在古村门上的“安久”二字,却有着另一番深刻的含义,以及难以忘却的共同记忆。

安久村,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遵谭镇,属于地少人多的羊山地区,耕地面积较少,水源又比较匮乏。该村现存古村门两座,一南一北,为单孔式结构,对比其他单孔式的古村门,显得更为高大,更为气势不凡,其蕴含的文化积淀也更为深厚。

首先,题写古村门匾额文字的乡贤是晚清进士粘世玿。此人在清朝光绪年间撰立的《重修西天庙记》,其文简洁雅驯,颇有文学色彩,为时人称颂。其次,题写的文字“安久里”、“大启文明”,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安久村的沧桑变迁。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国家的风雨飘摇,也影响了这座远在南海边陲,深处于羊山腹地的古老村落。

安久村乡民们对政府的软弱无能和闭关自守十分愤慨,于是自发筹建了“晏高书院”,教授村里孩童读书识字,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的抱负,立志报效祖国。

书院的设立,让读书人不断增加,一时间文风蔚起,走出了不少高中一流学府的优秀学子。先贤“驱除陋习、亲善博爱、大启文明”等铮铮誓言,犹在耳边警醒着村里的每个人。

1914年,清政府倒台后的第三年,村民们请晚清进士,海南同乡粘世玿题字“安久里”和“大启文明”,并凿刻在村门坊上,意在时时提醒后世子孙,莫忘耻辱,振兴中华。

“安久”二字象征着村民们希望村子“平安长久”的美好愿景,也寄予了他们立志改变国家命运,实现民族振兴的崇高理想。

从那时起,安久村走出一个又一个的英雄儿女,以中国崛起为己任,为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奋不顾身,前仆后继,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辛亥革命之后,大时代浪潮席卷了神州大地。村子里许多年轻人怀揣着赤子之心,为振兴中华,为拯救同胞于苦难,毅然决然投入了民主革命。

两个吴氏族人分别从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毕业后,相约一起回到了家乡,共同号召村民努力学文化,学知识,宣扬革命道理,破除封建迷信。

抗日战争时期,村里不少年轻人因为投身革命,芳魂永远埋骨异乡;村长为支持革命,组织村民四处筹集粮食;村里族人兴建夜校,宣扬革命道理,破除封建迷信。

诸如此类革命事迹,不胜枚举。一个地处极其僻远的古老村落,涌现出如此多感人心扉的革命事迹,实在令人叹服不已。

说起来,这一切都是从村子改名后开始,一种为振兴国家,为保护家乡长治久安的“安久”精神从此在古老村落生根发芽。

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今天的安久村深藏功与名,又重新变回了那座远在南海边陲,深处于羊山腹地的古老村落。世间人少有谈及安久村英勇无畏的无名英雄,他们为祖国复兴,为民族独立前仆后继的往事,渐渐掩盖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仅存的岁月记忆,仅残留在安久村里里外外的古牌坊、古村门、古石屋等诸多古迹,以及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故事里。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安久精神得到了延续,并在新一代村民们的身上再次焕发出新的光芒。他们在新时代下,为追求国家富强,家乡发展,再次开始谱写了新的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