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书评 | 青莲 | 深情也须淡薄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深情也须淡薄

——读桑妮《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

作者 | 青莲   编辑 | 湛蓝

关于杨绛,大小篇幅可能写了不止几次,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话用在先生身上。

坚韧,从容,睿智,宁静,淡泊,无争……世人给了她太多的赞誉,然这些于她不过浮华如花,开过即谢。她不曾为此动容,也不曾为此改变过一分一毫。

可以在柔软地带春日绵绵,也可以在凛冽时节寒枝独立。内心常怀有一腔痴情,从不低首做红尘奴隶。于己于人,像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活得洁净、温暖、有力。始终如深谷幽兰,深情却淡薄,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先生,一直这样深居我心。

很累很累的时候,想要颓废自弃的时候,想起先生,会有种被渡的力量。象一种参照,更纯净,更正直,更温润,她让我看到自身的瑕疵,让我对这个世界又多了一重微笑的理由。这悲欣交集的尘世啊,感性与知性纵横穿插,我只感激,曾有先生这样的人存在,曾与先生在同一个天空下呼吸,让自己更有理由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善。

有些深夜,很深很深的孤独心骨俱冷,无人能懂。很深很深的难过咸涩焦浓,无人能劝。深处的敏感如受伤的猫儿蜷缩在角落,心绪薄脆到任何的触碰都会惹出泪花零落,心酸循环不止……

有些心境是需要一些文字道破的,那种力量微渺而真实。

于我,先生便是那慰藉。

常去的书店里,又拎回几本。之一便是曾在微博看见的推荐《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对作者,我惭愧不知。

选这本书是因为杨绛先生。

出生乱世,良好的家庭教育教会了她淡泊宁静。父亲杨荫杭母亲唐须嫈和睦、自由、民主、开明的家庭氛围和言传身教使得杨绛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性情内敛中带有坚韧,父亲大病死里逃生,也让杨绛明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对以后自己的婚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味起这段往事,杨绛说,我们四姊妹对丈夫都好,但都不及母亲对父亲那般耐心细致。不得不说,她后来被万人传颂的淡泊贤惠,身怀大才却甘做灶下婢的心性,都源于这样家庭的美好熏陶。

读书之际,虽辗转几个学校,但读书仍是杨绛一生最本初、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越努力,越幸运,好读书,在念书求学上,杨绛虽为女子,其学识和才思从来都是不输其他人。书香门第,一代才女,淡泊宁静,文采斐然,这对其心性和职业道路的选择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岁月渐渐的渲染里,她的心志生出了高山、田野、天地之间的那份坦然自若,始终与世间凡俗保持着超脱的距离,这一点与大多数人不同。

 初见似如故人归。与钱钟书初见倾心,她深觉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他也觉她清雅脱俗,犹如蔷薇新瓣浸醍醐,两人志同道合绝美的旷世之恋还在于其后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一生。不管是追随钱钟书去英国、法国还是在动荡的时间归国发展,养育爱女,悉心照料一家人的生活的同时仍坚持读书做学问,默默地做钱钟书背后的女子,相夫教子,夫唱妇随,“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妻子、情人、朋友三个毫不相关的角色”,钱钟书赞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钟书父亲称赞杨绛“实获我心”。她就这样一路走来,一路微笑,淡泊宁静、安之若素地静好于光影岁月里,活得极丰盛,极漂亮。她绝对是活得比生得漂亮的标杆。

杨绛对生活的态度始终是温和的,在特殊的时代经历了人性的自私和险恶,却不曾忧惧和改变初衷,鼓励支持着丈夫走过灰暗和病痛,趟过了难解的动荡与变革,即使是女儿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也不曾打倒这位坚强的女子。真正的平静,来自内心。她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她在生命的坎坷和摇曳中,在浮华的岁月和寂静的流年里,始终保持着应有的沉静和稳妥,在喧嚣躁动的时代以一种温润的慰藉,给人以希望和美好。在那样一个历史的难局和人性的困境的双重夹击下,先生作为高知女性安静而低调的生活方式,清醒而坚定的人生立场,以及恬静而淡泊的人生情怀,足以令人激赏,令人感喟。

丈夫和女儿相继离去,悲伤过后重拾生活,她以令人惊叹的力量支撑着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自己笔耕不辍,翻译文学,整理钱钟书生前手稿,创作出《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情感智性兼备的文字。民国才女那么多,她是没有浪费过自己的一个,用情也俭,行事有度。看她写晚年,希望自己比钱钟书多活一年,好留着力气收拾残局,清醒而弘毅,她,的确做到了。

钱钟书走后的20年里,她一个人怀念着“我们仨”,虽然先生的文字很是简淡从容,含蓄节制,但爱女早逝,伴侣先去的诸般体会,在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时的心情,得需要用多久的时间和深厚的阅历才能领悟的清啊!每次读到先生创作《我们仨》的经历,刻骨的心酸涌得我心痛。把苦放在心里,既是对不能一起生活的遗憾,更是对爱女,伴侣无边的思念。她一个人独自将既往的岁月一点点整理,打包,以一个人思念仨的凄美情思慰藉唯有坚韧,只可孤往的余生.....

读她的过往,会不由得心生“世间女子,独她最好”的意念,经历一百多年无情而漫长岁月的她,生活依然从简,一如既往的坚韧、晴朗、优雅。所有读她的人,都想将她的美好铺陈世间。

然陌上尽是看花客,真懂寒香有几人。

多少年来,杨绛的名字如星光闪耀。她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经历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夏衍先生曾言:“你们捧钱钟书,我捧杨绛”,这不啻是对杨绛先生的莫大肯定。作为一名女性,她在创作、翻译、文艺理论研究这样三位一体的角色里游刃有余,在女儿、妻子、母亲这样的角色里大放异彩,成为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在现代知识女性普遍的事业与家庭的角色困境中成功突围。

她心中早就植好了一棵根深的树,风起沙尘并不动摇根本,看世间变幻着千层万色,归拢来,不过三原色。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先生将丰子恺这锦言妙语参透凿凿。

百年,无情而漫长,人们在她身上会忘掉时间的残酷,而她,却一如既往的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也给人温暖,成为这个喧嚣躁动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

先生历过文革,下过干校,住过窝棚,扫过厕所,剃过阴阳头,戴过高帽子,游过街,出过丑,经历过很多人世变故,天灾人祸,虽九蒸九焙,九死不悔。她所有的力气,都用对了地方,不争,不怨,不哀,不伤,平静而平淡,承负而担待。她优雅的将自己的风雨人生活成了典范!

不管是历史的变迁,还是命运的嬗替,一切意料不到的悲欢离合和生死遭遇都构成了时代变革的质素。命运最终到底如何,似乎与这些过程并无多大关联,往往结果与过程的定然趋势相背相离,惟一不变的还是自己本身。多年以后再次回忆那些经历时,先生感慨说:“改造十年多,再加上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我还是依然故我。”

诚如斯言,先生九蒸九焙的一生也得到了另一种幸运,不被改造的幸运。

——她始终是自己。

想到此,我心有光明回流。

有些花即便到了落地时节,也是完整的,一个花瓣也不少,它虽谢落,身骨并不朽坏,依然持有尊严。

这样的幸运,只与质地有关,谢不谢落又如何?

斯人虽逝,然她那高贵而有香气的灵魂始终留存世间,如皎洁星空,隽永长明。

这世间已纷杂颓废,好也好,坏也罢,都只是人所处的外部状态。不独立的人,什么处境都打不直。独立的人,什么环境下也不会把自己丢失。先生一届女流,在日寇横行的年代毅然愤慨“岂有此理”,其灵魂是在任何环境下都打得直时代勇士。先生深爱祖国眷爱家庭,却从未曾言及过爱。她在动荡岁月,无常人事里,虽生活过得风雨飘摇,却始终安静淡薄的守心若素,保持坚韧,趟过世间的黑暗,走向黎明……

记下这些文字时,也完成了与自己幽深的对视,如一个仪式。并不以为明天就一定更好,无非风雨晴空里,一日一日的经过,认真而不逃避。

时光并不只是摧残人,有时也会做出分流。

且以纯净深定之心怀情,做事,且让清的清,由浊的浊。

且以简单温和之心处世,待人,且看深情的深情,由寡义的寡义。

岁月流转,世间繁华喧闹常有,深情也须淡薄。

编后语

您有新书,请您分享给我们。

我始终相信,内修,始终需要安静阅读安静思索来积累和沉淀,阅读是通往高贵最低的门槛。

您有新书,欢迎您写书评推介给我们,倡导阅读,从我们开始做起。

作者简介

青莲:教书人,喜欢写字。安静生活,隐秘生长。

香落尘外管理团队

主编:湛蓝

总监:子寒

顾问:蒋新民

排版:绿腰  强哥   ETA   凤尾

审稿一组: 铜豌豆  一池萍安  一心

审稿二组:连云雷  风碎倒影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播音:米米   从前慢

稿费:湛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