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肉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该段落摘自《傅雷家书》,号称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的书,是著名翻译家傅雷老先生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志在四方,以天下为家,但又挂念远隔天涯的孩子。同时又“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很知趣没有儿子刚走就写信叮嘱。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 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子女养大成人,为的却是终有一天子女有能力展翅翱翔离开他们,这是做父母的痛与快乐。 都说,所谓父母子女情,是一场背影渐行渐远的修行!佛教中讲的修行是指的修心,相对于常人,修行是修正自己身上的习气,应用到生活当中,转变自己的言行和观念。父母子女相处的时候,讲究的是父慈子孝,要用慈悲心、宽恕心、包容心。谁也逃不过岁月的年轮,人老了,如同临近黄昏的夕阳,与像早晨8、9点钟的太阳的年轻人没法比,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生活里有些摩擦和瑕疵也在所难免,如同乌云遮日,过后不久就会云开雾散。也许是你过于敏感了,你与子女的情感关系可能还没有你想象中那么槽糕。毕竟,你们骨肉情深,血浓于水。 当然,人老了,如何维系与子女的亲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双方关系出现摩擦和瑕疵时,父母与子女都该静下心来,好好反省自己并作出积极改变与应对。 二、子女为什么开始慢慢讨厌自己?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但是,时下,孩子嫌弃父母的事情却时有发生。父慈子孝,这个被无数代人坚守的道德理念,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外来文化的冲击。“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是一种传统美德,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 父母与子女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共生关系,培育了中国传统的孝悌文化,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价值观的外来文化的侵入,对传统的孝道文化产生深远影响,造成了孝道文化和维护亲缘关系的割裂。 “代沟”的天然存在。由于时代进步和个人经历、性格等的局限,老人和子女的“代沟”是天然存在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思维方式、处事角度、对家庭话语权的认知等大有不同,产生各种矛盾也就不足为奇了,尤其是婆媳关系,号称天下最特殊最难处理的关系,都对孝道文化传承产生消极影响。从家庭代际关系看,“代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孩子讨厌父母,父母应该负主要责任:如果父母自身性格不够健全,或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方式,抑或过分纵容溺爱孩子,就会对孩子的性格以及亲情处理能力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实际上,一个巴掌拍不响,父母与子女关系有所摩擦和裂隙、甚至恶化,原因大多涉及双方,围绕某些问题或矛盾处理的不好,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与代沟。年轻人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我想,更多的是该思考作父母的有没有作父母样,自己是不是个“讨人嫌”的老人?是不是自己的行为习惯亦然成为双方亲情交流的障碍等等。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请你检视自己,“对号入座”,看哪一点与你沾边呢? (一)父母的言传身教。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其实都在无声影响着孩子。北大才子吴谢宇弑母一案,结局令人唏嘘感慨,其家庭教育的残缺难辞其咎。夫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良好的家风,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都会对子女的性格以及生活习惯、理念等产生影响,相反,老人不赡养、甚至虐待自己的父母,上行下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能指望自己的子女孝敬你们? (二)父母过度纵容溺爱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孩子极容易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缺乏爱心,但凡孩子提出要求,父母想方设法予以满足,从小时候的一个玩具车,到长大后的房子、车子,习惯成自然,等父母老了,没有再能满足子女要求的能力了,有些独生子女就会开始讨厌父母。这一点,作为父母的你们,是不是有些自作自受的意味? (三)老人做事不明事理。有的老人爱传闲话、管闲事,好在子女间无事生非,各种作;有的在儿女之间挑拨离间,或厚此薄彼,制造子女之间的矛盾;比如经常计较各个子女的付出,在这个孩子面前吐糟另一个孩子哪做的不好,激化子女之间的矛盾。 (四)父母的不良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有的上岁数的老人,过于强势,倚老卖老,家长意识浓厚,喜欢按自我意图摆布子女,横加干涉子女生活;有的年纪大了爱唠叨,个人卫生邋遢,还不乐意改变。有的父母的过于“关心”让子女很头疼,特别是子女在工作期间,或者是子女在开会的时候,家长不断的视频聊天、唠叨一些家庭琐事,子女若置之不理,则暴跳如雷,如此,势必让子女躲你唯恐不及,逐渐产生厌烦情绪。 三、如何修复裂隙,重拾父母与子女的亲情? 父母与子女有矛盾或误会,你是否也曾有一些修复亲情关系的行动?譬如,开诚布公进行沟通、亦或者是在子女间行事一碗水端平,讲究个人卫生,改掉邋遢的习惯,收敛爱管闲事的毛病等。如果你倚老卖老,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对错我是你爹的蛮横,子女远离你、讨厌你就不足为怪了。
角色互换,这是弥合代沟的有效方式之一。在两辈人的亲情生活中,通过角色互换,让父母站在子女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而子女则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就能使双方理解各自的难处,各自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动因,消除彼此间的隔阂。 求同存异,也是弥合代沟的不错选择。两代人,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情感、理想、信念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有的可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达到统一;有的则难以协调一致,会长期存在。好的亲情是靠两辈人互相体谅、尊重以及磨合而来的。 在我看来,子女与父母的亲情出现裂隙,如子女慢慢讨厌老人,是双方无奈无为的一种选择,而不是必然结果。 如果想修复双方关系,情深重温,不作“讨人嫌”,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作父母的你有所帮助。
尽量不干涉子女的工作生活。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子女已成年,自有主见,你不可能陪他们一辈子,放手让他们锤炼,哪怕失败吃亏,都是阅历教训,大可不必事事插手干涉,更不必唠唠叨叨,好作参谋;人老了,就要两耳不问不闻家庭事,儿女征求你的意见,那是对你的尊重,意思下就行了,即使最后没有按着你的意思来,也不要倚老卖老太霸道或蛮不讲理,该放手就放手。
老人要合理饮食,注重锻炼,坚持健身运动,调整好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情。身体健康了,不给孩子们添累赘,实现年老后所立目标:年轻时,不拖累生你的人,年老时,不拖累你生的人。
手有余粮,心中不慌。当我们步入老年,或子女成家时,对余生的生活、医疗等收支要有个提前亮的预算,留下足够棺材本、养老钱,雷打不动;再一个就是看住老窝,藏好房本,任凭子女巧舌如簧,别弄丢栖身的老宅,落得风烛残年,露宿街头的结局。
少年夫妻老来伴,有伴才有家。养儿防老不可靠,老伴才靠谱,世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老伴一起慢慢变老。
距离产生美。单独居住,或选择入住养老中心,也不失是对子女和家庭负责的一种生活方式。两辈人仅隔“一碗汤”的距离,既亲情很近又有各自清净独立的生活空间,眼不见为净,可以避免许多家庭矛盾产生。 总之,善始善终,晚年争取做个合格的、不讨人嫌的父母,是我们做父母的辛劳一生的收尾作业,是父母余生最高尚的美德,这样让子女没机会嫌弃你;同时,只要两辈人双方设身处地,通过双向沟通和自检自律的方式来缓解矛盾、消除分歧,子女嫌弃讨厌年迈父母的问题是会有效避免和妥善解决的。 |
|